![]()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华为研究(14):华为股权疑云:危机正来自“狼群”内部 | |||||
作者:佚名 人气:20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以三流的产品卖出一流的市场,从一个注册资本2万元的小型交换机代理商到一面总资产上百亿的民族工业的旗帜,华为依靠它的“土狼政策”,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用一种教父似的执著与坚忍,任正非调教出一群凶猛的土狼,不断蚕食狮子周围的领地。任对他身后的狼群说:拿下狮子周围那些地领地来,会有你们各自的份额——这正是华为最初推行全员持股的原动力。然而,当攻下的阵地越来越多的时候,土狼们隐约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许诺中的那块领地。越来越多的土狼开始变得疑惑和躁动不安起来。 老土狼躁动 刘平、黄灿的举动无疑在很多曾经的和现在的华为人心中掀起了波澜。这群人中,公开站出来支持两人行动的大多是已经离开华为的人,而其中有相当多是华为的创业元老。 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在一些退出华为的元老们听来难免平生出几多唏嘘。话说2000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南离开华为自立门户的时候,国外好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为其服务。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又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的接班人。当时高盛已将华为的总身家评估为100亿美元,猜想中这位年轻的天才“少帅”至少应该是身家上亿了。然而,当他们得知李此时的身家不过千万时,在一片质疑与困惑中摇头而去。 当后来诸多类似深圳比亚迪因上市造就一串千万、亿万富翁的故事在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时候,华为的创业者们却是彼此万千滋味在心头。他们很清楚,“在华为,没有一个创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甚至连千万富翁都很少”,尽管华为的发展是一个神话,但神话之后并没有神话般的财富分配。 刘、黄二人均是以“内部创业”的方式离开华为的,很多创业元老也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到一定的阶段,上升的空间到了尽头,“干劲与斗志也不像以前了”,刘平如是说。 “内部创业”是华为对待一些老员工的普遍方式。但在知情者的眼中,其怀柔的面孔后多少还有着“杯酒释兵权”的味道。事实上,当任正非没有理由与先兆地要降免一个人的职务的时候,“内部创业”往往成了一条很体面的退路。 “在华为的十年里,血脉里燃烧的全是被老板点燃的干劲与热情。”回忆起在华为工作的岁月,黄灿依然有沉醉与快乐,“在那种氛围里,我们变得很单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总是相信老板给我们说过的话都会算数。当初老板要我们买股权的时候说得很好,甚至提到了将来可能会上市的问题。” “在那种氛围下,几乎没有怀疑过什么。”和黄怀有同样想法的刘平也一直相信自己每一年都累积购买的股权,最终会随着公司的发展变成一笔可观的财富。当然,刘也有忐忑,那就是这笔财富究竟能变成多少。虽然从1998年开始刘平就是自己领导的那个部门的股东代表,“但每次开股东会只举手和签字”。刘平透露,签字一般是按高层要求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签,很多时候只知道这是老板的意思,却并不知道签什么字,直到离开时华为给出的兑现方式才打碎了他的梦想。 这种兑现方式伤害了很多创业元老,也正在伤害着其他的华为员工,刘平认为。 雾中看花的全员持股 华为一直推行一种内部的全员持股:任正非对此的阐释是要每个员工都拥有股份,即“华为是每一个员工的华为”。 这种全员持股模式从1987年任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立华为后不久就已开始实行了。应该说,这不仅开中国一代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之先河,更大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推动了企业超常规发展。有知晓内情人士对此评价,奖励股权是任正非调教手下一群凶猛的血性土狼迅速攻占市场的动力加油站,甚至更成为任正非将各地县市级以上电信管理局拉入己方阵营,顺利打开当地市场通道的必杀之技——而后者也曾长期为竞争对手所诟病。在华为资金匮乏甚至出现经营困境的时候,员工持股调动了土狼们不折不扣的韧劲,也让各地电信雇员乐意早早付款,使得华为走过了最脆弱的阶段。 “最多的时候,一股可以分9毛钱的红利。”华为一位老员工回忆说。 设立内部员工股权,华为的步子的迈得很早,得改革风气之先的深圳直到1997年才出台了《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深发〔1997〕21号),并在2001年才出台《深圳市公司内部员工持股规定》。 关于华为的股权激励,任正非在为不少经济学家赞赏的《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十八条关于知识资本化、价值分配的形式有所论述 :“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问题是,这个语焉不详的论述从一开始起就埋下了隐患。 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由员工拿着现金到一个叫资金事业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一块钱买一股。公司要求员工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是购买股权的一个必然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很多人从没有仔细看过这份文件的内容。当然,也有看过文件细节的员工存有想法,但少数人成不了气候。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来自己的股权数。由于公司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兑现分红,“又加上大家都是那样的,笼罩在老板营造的氛围里,所以也就默认了。”一位华为员工说。但,疑惑与不踏实总是难免要在心底滋生。 还有一个问题,要是不购买股权,“就会由部门领导逐个进行谈话,就会被认为是对公司不忠,就会丧失在公司的发展与提升的机会,也就别想再在华为呆下去了。”想有所发展的员工自然不敢不购买公司股权。与此同时,华为的员工还被要求在一份保密承诺书上签字,如违反这个承诺书,股权兑现时就要做相应扣除。 华为也曾发过股权凭证,分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据说当时的华为为了规范股权发放,给当时的员工发了一个叫“员工股金情况书”的东西,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公章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但此后,公司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持股凭证。对于为何没有给员工持股凭证以及为何将曾经推行的凭证取消,华为方面一直不愿做出正面回应。 像刘平那样还保留着当时两份“员工股金情况书”的华为员工已经不多了,这两份凭证也成为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重要依据。刘的律师说,要不是这两份凭证,法院很难立案。有相当多华为离职员工就因为没有凭证而难以寻求法律途径的支持。 员工没有任何持股凭证似乎给了华为很大的操作方便:员工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华为多少比例的股权,在其离职要求股权兑现时,如何兑现、按什么条件和标准兑现,解释的主动权完全在公司一方。 事实表明,这种标准各不相同;刘平2001年1月离职时办理股份回购是按照2000年的基数1:1兑现,而随后在2002年3、4月份离职的员工则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兑现。2001年2月,华为以65亿元的天价将华为电气卖给爱默生公司,爱默生看中的恰是华为电气的一班精英员工,双方达成协议的前提是要求保持华为电气的人马基本不动,而华为方面为了留住这班人马,承诺在4年内将华为电气的员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兑现。 股权问题之所以令人疑心丛生,除了兑现比例标准不清且时时变更,更关键的是在发展中华为的股权结构错综复杂:1995年,华为7005万注册资本基本上是原来最早推行的员工股份。1997年华为按照当时的《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进行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完成第一次增资,华为当时在册的2432名员工的股份由此全部转到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的名下,占到61.86%;其余的股东则为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33.09%)和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5.05%),其中华为新技术以现金出资。 在知情人士眼中,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只是任正非用于“资本运作”的一个壳,其名下的工会的股份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就是华为开拓市场初期拉拢进来的各地电信管理局与华为成立的合资子公司的股份,这一部分的关系与内涵更是“剪不断,理还乱”,详情只有任正非本人清楚。此后,华为又经过三四次未分配利润增资与股权变更,2001年9月,华为接受财务顾问的建议,以股利8.8亿元实行增资,将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手中11.85%的股权并入华为技术工会名下。最新的华为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华为的股东已经变更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自然人纪平(创业元老、华为财务总监与常务副总裁)。 非常挑战 多年在华为工作的元老和一些关注华为发展的专家有着共识:华为的成功至少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与全员持股机制。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以及个人杰出的演讲与管理才能,在华为营造出一种近乎于神灵崇拜的氛围,“哲理、煽情、危机使命感”是其中的关键词。从《华为基本法》、《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到《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节的到来》。华为发展的每一段历程都充满着任正非的理念。 一位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对记者讲:“当时在华为就是沉浸在那种氛围里,像被洗过脑一样,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又使得很少有时间想别的东西。其实,跳出来到一个相对透明的企业里看一看,觉得那时的思想甚至有些可笑。” 已经60岁的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里就提出了接班人的问题,从华为电气的聂国良到郑宝用到李一南,迹象表明任并没有明确的接班人,任无人可比的权威与魅力在华为是不可复制的。 任正非一直以树大招风的借口保持着刻意的低调。在外界看来,华为更像一个充满戒备、等级森严的半军事化组织,甚至包括外来的正常邮件、员工的嘴巴,华为在很多方面都设有防火墙,这种相对封闭和不透明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也有利于营造任正非施展个人权威与魅力的空间。问题是,一旦这种“封闭”式管理走火入魔,就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 全员持股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任正非打造的权威。多年来,华为的不断增资动作似乎表明任试图理清和调整公司复杂的产权关系,但他始终无法建立一个规范、透明的机制。华为股权关系的复杂,甚至使得帮助其制定上市方案,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高盛、摩根都颇感棘手,华为上市步伐由此一波三折,进展缓慢。 从某种意义而言,华为,这个神话里成长的混合结构的家族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5月的诉讼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1997年华为在深圳工商部门备案的《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持股规定》有关规定如下。 持股原则:“入股自愿,股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关于回购价:回购价=购买价(1+X%×月),其中X指公司董事会确定的利润率;月为本年变退股时的实际持有月份。 华为电气的抗争 2001年2月,新年刚过,秉奉任正非“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指示,华为与爱默生电气签下秘密协议,将发展不错的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以6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卖给全球电大气大王爱默生,并改名为安圣电气。 财大气粗的爱默生看中了华为电气的一帮精英员工,为了防止华为仅卖一个空壳给自己,因此,协议约定华为电气所有员工在四年内必须保持稳定。 华为电气是华为与各地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的控股子公司,最初名为默贝克,后改名华为电气。 在理清员工股权时,华为最初提出以1:1兑现,结果遭到以张群为首的华为电气高管层的强烈反对。华为电气员工全体行动,提出按1:7的兑现条件,双方几经交涉,最后的结果是以1:4比例在四年内逐步兑现。消息一出,华为员工羡慕嫉妒同时议论纷纷,尤其是一些当初嫌华为电气不好,想办法调到总公司的员工更是懊悔不已。而一些离开华为的创业元老更是为自己只按1:1兑现感到气愤难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