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韦尔奇热中的冷思考 | |||||
作者:佚名 人气:18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和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一样,我也很尊敬和恭维GE和韦尔奇。但是,具体到对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启示上,我认为GE战略背后的西方主流战略思想可能帮不了我们多大的忙。 我听说,联想的柳传志与GE金融(中国)老总程嘉树曾经有一个争论:柳传志认为中国的问题出在管理机制上,如果有美国那样的环境,很多人都能将企业办好。而程嘉树则认为,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同样环境下,却因为管理好而使企业成长得很好,相反,像美国的王安公司,在管理的程序与方法上出了问题,结果一泻千里。据说当时柳传志先是坐着,最后按捺不住站起来,“舞起双手”争论。 传言是否可信是一回事,但我相信这样的争论在中外企业家间不在少数,因为这个争论背后的基本点是成立的,这就是:争论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自认为是中国经营管理的“顶级高手”,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将进行不下去的原因归于体制。而在国外企业家看来,像海尔、联想这类企业的管理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联想的三句话真经,海尔的若干管理理论,像“日清日高”,“斜坡球止”之类,在500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背景下,也只不过是业余选手在练马步而已,哪里谈得上理论? 所以,程嘉树不太可能真正读懂中国企业家内心对GE的敬佩,是因为GE出了个“毛泽东”——不是有这样的判断,说韦尔奇的Work Out群策群力 不过就是“鞍钢宪法”吗?如果你有机会在某些企业的“干部会议”上,听某老总在讲如何学GE的话,我敢打赌,他一定是用“延安整风”或者“联系群众”的方式,在讲如何减少官僚作风保持企业活力,如何改变员工态度加强联系客户,以及“别人能,我为什么不能”? 当一批从企业经营舞台上消失的既得利益者去学GE或韦尔奇的时候,结果会是什么?更何况媒介对文化韦尔奇的兴趣肯定高过商业韦尔奇。 战略的本质: GE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中国公司战略的基点 在我看来,GE和韦尔奇的胜利从纯商业的角度讲,是战略的胜利,而且是西方主流战略思想的胜利。这种战略思想对西方的企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对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则几乎没有实质性的用处。 任何战略无非是三个部分:战略分析,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 首先说战略分析:西方主流战略思想在战略分析部分,采用的是波特“五个力”理论来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回答的是我们可以(might)做什么;用SWOT模式来分析企业内部竞争力与外部环境关系,回答的是我们能够(can)做什么。 再来看战略规划部分,采用的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模型,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做什么(谋取竞争优势)才能实现未来的目标? 最后的战略实施部分,则是采用基于管理流程的实施模型,回答的是我们如何做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具体说到GE就十分清楚。 1.GE的战略分析 是用“五个力”(供应商,客户,替代产品,新进入者,竞争程度)与SWOT去看GE的行业或业务选择,这就是韦尔奇的三个圈:GE将定义自己只做高科技、服务与核心业务。 2.GE的战略规划 用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模型去看GE的战略规划,GE的战略是四大部分:第一是全球化战略,这使得GE40%的收入来自于美国之外;第二是以服务为中心战略,以并购和附加值服务推动GE的高速成长;第三是六个西格码战略,这一战略按GE自己的说法是“使我们从内部转向外部,成为一家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第四是电子商务,1999年,GE提出了它的电子商务战略,2000年,GE从通过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是70亿美元,而运营成本节约了50%。 3.GE的战略实施 从基于管理流程的实施模型去看GE的战略实施,就会发现GE的无边界、群策群力等文化变革只不过是在营造一种公司战略实施的基础,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它的实施体系:比如说它的业绩质询体系——GE称之为“C会议”,比如它的人力资源奖罚提升体系等等报刊上很少见到的东西。正是这些战略实施体系保证了GE战略的成功。 如果你醉心于GE这种战略体系的话,那么别忘了GE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连续过程之上的。韦尔奇的战略所针对的是:第一,在前CEO Jones的既定战略基础上重塑GE战略;第二,针对竞争环境谋取竞争优势。而这一切还有一个基础:即使在美国GE也是一个基础管理非常优秀的公司。 中国的“总裁战略”和“总裁管理”与GE的战略没有共同之处 这种连续的过程与基础,中国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中国企业的战略是“总裁战略”——总裁的话就是战略,中国企业的管理是“总裁管理”——总裁的命令就是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五个力”和“SWOT”分析是没有用的,同样,GE的战略对那些“总裁战略”和“总裁管理”的中国企业来说,有什么意义? 因此,西方的主流战略模型或者说GE的战略案例对那些“总裁战略”和“总裁管理”的企业基本无用,对那些放弃“总裁战略”和“总裁管理”而正在建立新战略的企业也基本无用。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战略? 我认为中国应当有自己的理论家去探索一种新的战略理论,这种理论针对的就是那些放弃“总裁战略”和“总裁管理”而正在建立新战略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存在的下述问题与西方企业是大不一样的: 1.缺乏一套完整的战略指导思想整合企业行为。 2.缺乏一个制度化的管理平台来处理三大矛盾:一、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授权矛盾;二、部门之间配合与协调的矛盾;三、目标与行动之间的矛盾。 3.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统一认识,从而不能建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长战略。 4.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与激励体系,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 如果我们将存在上述问题的这类企业的发展思想与GE战略思想对比的话,会发现在西方战略体系中,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要回答现在“选择什么或做什么”才能实现未来目标。而对上述企业来说,战略的核心问题则是要回答“现在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实现未来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无数企业无论民营还是国有,都无法摆脱“昙花一现”的繁荣时,我们有理由怀疑,问题不是出在战场上,而是出在领兵作战的企业家的头脑里。中国是一个制度转型的新兴国家,这意味着我们企业家们面前的赚钱门路是如此之多:只要有钱,好像什么领域都可以做,因为你突然得到的某个特殊关系让你一下就有了竞争优势,或者你花些“关系投资”就可以一下拥有了某种特殊资源,然后你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后居然就能赚大钱。 这就是中国目前多元化的真相!也是若干企业不愿意认真“做战略”的真正原因好在加入WTO让大家懂得照过去的做法,未来终将是死路一条。面对这种转型企业,中国的战略理论家们要花更多的力气放在告诉企业家“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他才能经得起特殊关系诱惑,才能懂得老老实实培育核心竞争力,在表面上暂时是吃了点小亏,但终将战胜那些还靠关系或资源“占大便宜”的企业。 一家上市公司老总要做公司战略,希望我给他一点意见,我写了三个战略要点,征得他的同意,我这里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1.业务增长机制可以逐渐淘汰或企业文化不认同 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成功模式。 2.上下认同不做一切与核心竞争力现在或未来 无关的“赚钱”业务。 3.可以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系统使新加入的员工能力超水平发挥。 当你真正懂得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GE和韦尔奇的经验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学习的问题,而是像未来道路前方的一个路碑,让你懂得离优秀的500强真的还很远。而这时候无论你迈的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我相信都是你自我超越的重要一步。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