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深潜,死亡游戏 | |||||
作者:佚名 人气:20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作为GE的董事长和CEO,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韦尔奇的“打滚”实际上就是在传统的会议这种管理沟通方式上运用深潜思想的一种创新,韦尔奇认为这个做法很好,对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是深信不疑。大家一起开动脑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这本身也是一种身体力行。 在众多关于“深潜”的完美描述当中,我们见到的重要字眼不乏“公平”,“无拘无束”等,而这种公平却是建立在扁平非官僚机构的公司架构之上的。不能说深潜不能在中国企业内运作,至少从目前来讲,以国人的观念,国内企业的架构不会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基础。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成熟,要真正运用深潜来解决目前公司中存在的很多沟通和信息方面的问题,国内的企业尚需三思而行。 反观中国大多数的管理者,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恰恰与韦尔奇所面临的问题相反。由于企业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人才的缺乏和中国传统观念的限制,中国管理者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不明确的。事事亲力亲为的结果,使中国出现了大批集业务员、技术员、管理者等角色于一体“杂工式”的管理者。他们已经在企业的业务层次里“潜”得太深了,他们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深潜”,而是要让自己从万般杂务里“浮出水面”。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去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沉溺——解脱——深潜,这是一种与企业发展层次相配的企业管理理念的螺旋式上升。在欣赏“深潜”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GE的企业层次比我们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层次都要高两级。离开了GE这种“海”的环境,韦尔奇的“深潜”只能成为摧毁企业与CEO的“死亡游戏”。诚然,如果你已经能像万科的董事长王石那样,即使花上三个月的时间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的发展,那么你就的确具备了跟随韦尔奇去“深潜”的资格与能力。 “深潜”之后,你能否安全浮上水面 “深潜”就是这样一个难以平衡的“死亡游戏”。如果你不得不玩它,那你就必须明白,它可能产生的危害在哪里。 “把自己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这是韦尔奇附加在对“深潜”的诠释后面的一句话,它也是“深潜”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优秀的管理者本身而言,“把自己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并不难做到。关键的难题是,你“深潜”到的那个业务单元里的员工,是否也能“将你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去”,把你视为一个平等的团队成员,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这种角色转换的认知是极难完成的,特别是在“三纲五常”观念根深蒂固的东方。 如果这种角色转换的认知无法完成,那灾难性的结果绝对是可以预见的。“深潜者”往往不能像一线员工一样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他们连当一个团队新成员的基本资格都不具备。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路与方法往往是幼稚与不可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团队成员不敢“犯上作乱”地指出“深潜者”的错误,“有违纲常”地抛弃“深潜者”的提案,那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的很多想法一直没有被采纳”,韦尔奇自传在提及“深潜”时,曾经这样写道。然而这样的事,可能在你的企业里发生吗? “深潜”的破坏力可能影响到的人,还包括该业务单元的直接管理者。我们无从得知当韦尔奇深潜于CNBC电视频道的《商务中心》节目时,CNBC总裁安迪·莱克的真实想法。但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是NBC的总裁,当韦尔奇饶有兴致地跑到你的《商务中心》节目里来“深潜”时,你是否会产生以下的想法: “大老板居然干涉我的业务!?看来他已经不相信我的能力了,我还是……” “既然大老板这么重视这个节目,我不惜代价也要把它做上来!” “岂有此理!苏·埃雷拉(该节目的女主持人)那混蛋居然越级将大老板请来,她一定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哼,我一定会让那混蛋好受……” …… 想必你已经明白这种破坏是如何产生的了。“深潜者”的角色转换,不但不容易让业务单元的团队成员接受,同时也不容易让业务单元的直接上司接受。在错误认知的引导下,该业务单元的直接上司会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破坏资源投入的平衡性、对下属产生厌恶的心理等。一旦情况到了这种境地,相信没有人会觉得,“深潜”所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其成本的。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呢。当完成一次“深潜”以后,“深潜者”又摇身一变,从一个业务单元的普通团队成员恢复成为一个主宰一切的CEO。“深潜者”要从自我认知上完成这一角色的变换,当然并不困难。但让相关的人去明白这点,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变来变去的角色,也的确是很难让人搞明白的。 于是,“深潜者”就开始发现,自己从“深潜”的地方重新“浮出水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被“深潜”过的业务单元的员工在经历与“深潜者”的紧密合作之后,常常会养成一个非常不良的习惯——直接越过自己的直接上司,满怀热情地去找“深潜者”汇报事情、征求意见和索要资源。这时候“深潜者”往往就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拒绝继续听这些汇报,就必然严重地打击这些业务单元员工的积极性,那当初“深潜”的意义就灰飞烟灭了;但如果接受他们的汇报并做出响应,无疑就是“在替自己的下属养猴子”,并造成越权管理的不良影响。 下面传递上来的信息也变得“投其所好”了。业务汇报经常都是在被“深潜”过的业务上浓墨重彩,而其他的业务都仅仅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 偶尔拾起韦尔奇的自传,再翻到“深潜”那一章,无意之中却发现一句与后面韦尔奇自信的“赌誓”非常不相配的话——“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进行过数以百计的‘深潜’。这些‘深潜’并不都很成功……”这句话被淹没在大段大段为“深潜”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辞里,几乎让读者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它是一个应该让我们警醒的信息——如果真正地去统计一下韦尔奇“深潜”的成功率,结果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作者:黄国辉、温荣辉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