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成长的危机 | |||||
作者:佚名 人气:15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成长的危机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年代轮番上演,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共性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近几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现金流分析”。美国是最早要求企业必须要有“现金流报表”,之后是北欧国家,再后来是西欧各国和亚洲部分国家。国内企业对“现金流报表”的要求主要是近年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要求。现金流量表,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现金获得和使用情况、考虑了折旧的“非现金”栏目之后,所得出的现金流向分析表。它可以清楚地表明企业现在的现金状况、现金的使用去向和来源等。有了现金流量表,接下来的关键是要会分析企业目前的成长速度需要多少现金支持?企业的现金流量能支持多久的成长?未来现金的缺口有多大?笔者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这方面的技巧。 有些民营企业长期依赖民间资金,养成了“随需随借”的习惯,表面上看不出“现金流”危机。如一些报道指出的,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等地民间资金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时,企业和个人将损失惨重。 二、市场需求的欺骗性——可持续增长问题 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家,有时对市场需求的增长预测过多地依赖内部信息,诸如订单的增多、一线销售队伍的信息反馈,忽视了未来市场的客观走向。在这一阶段,企业上上下下的工作重点可能是增大“市场份额”、销售“多多益善”,容易造成对市场增长的人为乐观。企业的工作中心很容易被销售人员和供货部门主导,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运作效益的管理难以得到高层经理的关注。现实是,当你的企业红火成长的时候,竞争对手开始变多,产品开始出现多样化(差异化竞争),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接下来的市场结构要比起初复杂得多。尤其靠单一产品起家的企业,如果仍旧把宝还押在单一产品上,且指望靠量的增加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策略。企业家应当冷静地分析:市场的承受力有多大?目前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多大?将来新进入该市场的商家有多少?我的竞争优势(比如成本)将会保持住还是会被削弱? 三、过分追求“快”和“大”——最大成长率的匡算 有的企业家贪快求大,无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近几年来,国内把“规模经济”的概念快炒烂了,使许多人误认为产量越大成本越低。“规模经济”是有条件的,如果盲目扩充,企业的成本结构可能会出现经济学上的“微笑曲线”,即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不但不继续下降,反而开始升高。其次,除非你能不受限制地从企业外部获得现金支持,否则业务增长是直接受到企业自身现金流制约的。从财务理论方面,最大增长率(或持续增长率SUSTAINABLE GROWTH RATE)是可以计算的。从管理实务方面,你能果断地回答你的企业最大的年增长率应当是多少吗?你能推算每100元销售额需要多少元现金支持吗?你能判断每100元销售额为企业产生多少元现金流吗?加快你的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关键是什么?你的现金消耗和回收速度一致吗?若要提高增长速度一倍,现金流和周转的要求是多少?能否清晰地回答这类问题,反映了企业家是否真正把握了影响企业成长速度的内在要素。 四、战略“花心”(无战略边界) 现金充裕的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常会被新的商机冲昏头脑,进入不相关的业务领域,走所谓“多元化”战略。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组织的“肌体”还不够结实,竞争地位才刚刚建立,经营过于分散化会削弱原核心业务能力。这些企业在没有充分的理由的情况下,就将一项业务的经营所得现金用来开展另外一项业务,可谓“战略花心”!尤其是当两项业务毫无协同效应时(比如,计算机软件和果汁饮料),这样的多元扩张战略会给企业埋下经营危机的种子。企业家必须学会说“不”,必须学会“拒绝机会”。任何企业都应有其“战略边界”——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必须做好,什么只要做到“人有我有”。战略边界强调的是企业决策的自律,不是鼓励抱残守缺,更不是鼓励保守和官僚。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应当有良好的战略规划系统和财务控制系统。战略规划是常年性的、不停地“扫描”企业外部环境,及时地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五、缺乏紧密的“价值网络”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外部条件——银行、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和代理商、生产或服务外包商等,他们形成了一个价值网络。当你的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时,这些外部单位是否了解你的状况和需求?他们是否在一些特殊要求上(比如提前交货、临时延期支付货款)与你配合?你是否与这个价值网络保持经常性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管理好该网络的资源,会大大提高你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好地支持你企业的成长历程。董事和企业的管理顾问也应当包括在这个价值网络里面。企业在成长阶段,往往疲于奔命,高度重视市场中的客户,忽略对价值网络的建造。没有一个紧密的价值网络,当企业出现成长的危机时,往往会自食其果,外援无助。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甚至被价值网络中的某个环节卡死。 如何有效预防危机 有些危机是很难预防的,比如整体战略上的失误、企业内部组织能力的长期“缺钙”、政策环境的变故、消费市场的突发性事件、经济衰退等。但除此之外,企业家们还是能找到一些可预防危机的措施。 一、可量化的预警指标 有些预警指标不明自白,诸如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滑坡,客户流失率升高,毛利连续下降等。但这些指标的出现,常常是已经太晚,企业很可能很快面临危机。许多成功的企业经验表明,“关键值”的概念可能是更好的危机预警指标。 任何企业的运作都可以通过对一些“关键值”(CRITICAL NUMBERS)的取样测量,来反映其是否安全运行或有否危机的潜伏。比如,一个宾馆的经理通过一味的削减开支、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是盲目的,决定他宾馆盈利的真正关键值是“入住率”,即平均每天或每月宾馆客房的使用率。该关键值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是宾馆经理最应当关注的预警指标。再比如,一个产品销售公司,为提高毛利润,销售人员很可能偏向于销售利润高的老产品,而不重视推销利润低的新品种。结果公司最终失去在新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因为管理层忽略了“新产品售出率”这样一个关键值。对一个客服呼叫中心(CALL CENTER)来说,“每小时接话量”和“每日掉话量”是关键值;对一个零售店来讲,“单位面积销售值”和“单位员工销售量”是关键值。 总之,每个企业应当有其几个或一套“关键值”用以测量其运作健康状况。如果你的企业今天还是“无关键值”状态,你应当发动管理层乃至基层的一些重要人员一起把“关键值”定义出来,并赋予具体的量值。 此外,对于企业快速成长阶段的资金周转的预警,美国百森学院的琼·舒尔曼教授提出用“净现金节余与总资产比”来测量。他对净现金节余的定义是“现金加上有价证券减去应付票据和契约规定的义务”。这个比值明确地体现了现金的重要性。 二、非数量化信号 有些“非量化”的指标也能起到危机的预警作用。比如 理层重要人员、董事或财务会计人员的突然或连续变更。美国安然公司在危机爆发之前的4、5个月就相继出现CEO辞职、CFO(首席财务官)离去的现象。其他的一些非量化指标包括:无法按时编制财务报表、信用额度或信用评级降低、资产注销、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反常行为(不接电话或总难以找到人)、全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组织士气的低落等。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