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管理层收购走出死胡同的有效途径 | |||||
作者:佚名 人气:22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革命只有为革命者自己谋利益,才能产生足够的内在动力,并且不顾一切阻力地前进。企业并购重组是社会资源再配置,是和平年代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当中,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参与者获得了利益,管理层收购才具备强大的动力。由于诸多因素,目前管理层收购已经进入死胡同。在中国现实情况下,管理层收购走出死胡同的有效途径就是从MBO(ManagementBuy-out)走向MPA(Management participative acquisition),即从管理层收购到管理层参与收购。 上述方法一可解决管理层收购以获取控制权为目的利益平衡问题。在这个混合型的收购主体中,因为有国有股东、外资、社会股东股东的股权联合,管理层有损上市公司行为的活动可以得到抑制。其次,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问题可以得到初步解决。第三,可以解决收购资金的问题。在混合收购主体中,管理层出资可以有多种来源,如即期可出部分资金、远期企业经营绩效奖励、外资与其他社会股东代为垫资等,从而解决目前管理层独立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中所需要收购资金较大的,以及收购中的融资困难等问题。 中联重科式案例 2004年11月18日披露的中联重科(000157.SZ)并购案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MPA案例。中联重科MPA方案就是中联重科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成为国有控股的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MPA过程公开,达到了相对公平交易的目的;员工成为第二大股东,达到了降低管理层收购资金金额;外来财务投资者的进入,可以监督管理层,国有股可以搭乘社会资本监管的便车。所以,与目前众多没有得到监管层批准、已经成为“MBO烂尾楼”工程的案例相比,2004年11月18日披露的中联重科MPA的方案很有可能得到监管层批准。 在实践中,有案例显示,从MBO走向MPA的案例的确取得社会包括监管层认可,也取得较好的企业经济效果。在近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中,已经得到监管层批准的美罗药业案例过程基本上沿着MPA思路进行的。美罗药业的收购主体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包括西域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大连凯基投资有限公司、大连海洋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收购比例上,美罗药业管理层控制的公司大连凯基投资有限公司只持有37%的股权,降低了管理层收购资金大且来源困难的问题。美罗药业并购案例也得到了监管层的批复。 案例1: 中联重科的MPA案例 2004年11月18日,中联重科接到第一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通知:该院《改制整体方案》 已经获得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将改制成为国有控股的有限公司,其股本结构方案为:国有股持股比例为38%;员工持股比例为30%;引进的两名财务投资者持股比例为 32%,单一财务投资者持有改制后新公司的股权将不超过总股本的20%。新公司的股本结构将以保证国有控股地位为前提,通过湖南省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引进财务投资者,并根据挂牌交易的结果确定股本结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将组织制订改制具体方案,并经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实施。 案例2: 美罗药业的MPA案例 2004年7月8日,美罗药业接到控股股东大连美罗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大连美罗集团有限公司100%国有股股权转让给西域投资(香港)有限公司40%,转让给大连凯基投资有限公司37%,转让给大连海洋药业有限公司15%,转让给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该事项已经得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批准。新公司的董事长正是美罗集团的董事长、美罗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成海;在新公司10个股东中,有4人来自美罗集团。受让方之一大连凯基投资公司的实际控股人也是美罗集团的高层,虽然大连凯基投资有限公司只收购美罗集团有限公司37%,在收购主体中只是二股东的地位,但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二股东具有足够话语权。所以,市场普遍认为,美罗集团国有股转让审批完成,实际上也是美罗药业MBO的完成过程。 作者:吕爱兵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