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国际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 |||||
作者:佚名 人气:19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一席谈 张其仔认为,开放条件下,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表现为三种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间接竞争,与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通过出口产品同国外的企业进行间接竞争;到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生产销售,在国外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直接竞争。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市场既是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既是本国企业与本国企业的角斗场,也是本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搏杀的场所。所以,在开放条件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既包括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包括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仅从一个市场出发,考察一个市场的竞争力,都只能是对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全面的把握,也不切合企业实际。就企业而言,无论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是同样重要的。 本土优势有所下降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国有企业在不同的行业中,其国际竞争力的差别较大;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要强,国有企业的动态竞争力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下降更快;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国有企业占领市场的能力并没有随之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相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本土优势,这种竞争力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对国有企业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但实际上,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表现也不十分明显。以市场占有能力衡量,国有企业的静态竞争力和动态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的形成源于对外开放对本土效应的弱化作用和对效率提升的强化作用的平衡。 本土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位优势。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相对外资企业来说进入较早,是先行进入者,为在位企业。二是信息优势。国内企业相对国外企业来说,拥有信息优势。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正如国内企业进入国外市场一样,在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要经过一段学习过程才能逐渐得以扭转。三是政策偏好。国家的政策偏好本地企业,这对内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是有利的。 对外开放,使我国企业的本土优势有所下降。1995年和2001年相比,我国的开放程度要低些,当时的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国有企业受益于国家的保护政策,所以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开始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我国,外国公司在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在很多行业中,其规模都位居前列,外资企业固有的占领市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不少行业,处于垄断地位。 企业应加强培育市场营销能力 张其仔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表现是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这看起来产生了一种“斯密效应”,就是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来到东道国,其结果却增强了东道国企业的实力,以致于最后足以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我国的实践也表明,实施对外开放后,国有企业的效率确实有所提高。但仍没有完全达到与国外企业相竞争的程度,对外开放对于效率的积极影响并不足以弥补对外开放对本土效应弱化的影响。 市场营销能力较强应是本土企业相对于外国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但营销能力不足也是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的市场增长没有随着效率同步增长,而是在效率增长的同时,市场占有的相对份额出现下降。这种背离的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增加,使国有企业日益失去了政策的保护。过去,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政策保护的基础上。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大量外商进入我国,开始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背离,也反映出国有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相对外资企业而言较弱。所以,要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在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加强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 作者:ylimao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