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观察 >> 正文
品酒论道(一)           ★★★ 【字体:
品酒论道(一)

作者:周亮     人气:20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阿刺古白酒企业成长咨询机构:周亮、张胜虎


酒与德


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有酒德。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饮者就注重酒德,这是我国之所以没有饮酒成为社会公害的关键所在。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失败于酗酒,第一次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应以不酒为限。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义也,这里的“谣”是指饮酒过量,为了保持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礼记•乐记》中说到:“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这里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当时饮酒之礼规定的很具体,规定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决不可以强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饮而成欢,不生是非。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还采取处罚的手段,如果有谁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失态损德,就罚他上交无角的羚羊,就连饮酒之器也在警示人们节制饮酒,如用来罚酒的斗制作人形,意在提醒酒友不要重蹈国君酗酒而亡国之后尘。


为了提醒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察提醒人们饮酒必须谨慎有节制。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明代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这大概是觉得夜幕下饮酒最容易超过酒德之轨或是情不自禁违背“酒后不可色”的行为规则。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侧”。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槽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陶渊明的先祖陶侃也是个酒瘾君子,但他根据自己的酒量,定下标准,从不喝醉,有一次,他和殷浩一起喝酒,不觉兴至限量,本可在喝一点也不醉,但他却说:“年少时尝试之”。说罢就拈断酒兴。


从医家的角度来说,也极力提倡酒德。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文:“饮酒过多,丧身之源”,明朝李时珍也说:“过饮桔,杀人顷刻”。显然医学是从保健角度看待酒德的。


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提出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警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可见,正是有了此类警训式的酒德,才使我国古今刮不起酗酒之风,中华民族酒文化是一部文明而健康的艺术文化宝库。


酒与心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人们在交往中又常常离不开宴请和饮酒。“无酒不成宴”早成为我国的民俗,带有着厚重的中国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饮酒也同其他活动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有了良好的饮酒氛围,喝酒才觉得醇,觉得甜,觉得香。才能尽兴,这就是跟着感觉喝。否则再好的酒也会变味,也觉得苦,觉得涩,觉得难受,怎么喝也喝不出情绪来。

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呢?


首先是主人必饮。这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除关系极为密切的亲朋外,如果主人不饮酒,客人是不愿意饮酒的。即使饮也难以尽兴。当然,如果客人是个酒鬼,有嗜酒的癖好,则另当别论。可见,一般情况下,只有主人尽兴,客人才会尽兴的。因此,在酒宴上主人应诚恳举杯并带头一饮而尽。这样客人的情绪才能真正调动起来。主人如能及时发表热情洋溢文雅得体的祝酒辞则效果更佳。


其次是参宴者互敬,在主人热情、诚恳、豪放性格的感染下,宴会的气氛会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参加宴会的人会互相举杯敬酒并亲切交谈,酒过三巡,人们的大脑神经便在酒精的刺激下,变得异常兴奋起来,饮宴者们的话匣子便自动开启,即使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者也会滔滔不绝,不在沉默寡言;那些平时性格外向、善于辞令者则口若悬河、谈吐不凡;那些饱学多识的文人则诗兴大发,妙语连珠。这样就会很自然地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再次是频频碰杯,宴会进入高潮后,如果主人急于刹车,想匆匆结束,必然会使客人感到心里不快,觉得余兴未尽,那就达不到最佳效果。因此需要维持一定时间的酒宴高潮。而要维持这种高潮,相互之间就得频频碰杯。而敬酒者得搜肠刮肚,寻找恰当的敬酒理由。好在中国人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格言佳句信手拈来,什么“久逢知己,千杯少”、“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难得几回酒”、“今日送君须尽醉”等等,然而人的酒量毕竟是有限的,频频碰杯与人的酒量之间就会发生严重的冲突,而要从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高度酒改为低度酒,有大杯改为小酒杯。这样就可以在酒量不变的情况下,多碰几次杯增强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交往频率密切相关,多碰几次杯看似小事,实际上却增加了交往频度,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友谊,加深感情,密切关系。


酒与医学


酒与中国医学,有着缘渊很深的历史。


有许多医学史书中记载这酒和医学的密切关系。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内经》就记载了“汤液醪醴论”的专章,“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东汉名医华佗在其所《中藏经》中载有“延寿酒方”,即以黄精、苍术、天门冬、枸杞等制成补酒,用以延年益寿,医学家对酒的评价,如《养生要集》说,酒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消邪却冷”。


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消冷积、医胃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的功效。因此,人们适量饮酒,可起到强心提神、助气健胃、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作用。酒主要成分是水和乙醇,酒进入人体后,即可引起血管扩张,脑血管扩张后血流量增加,可使大脑兴奋、疲劳感消失。由于酒对味觉、嗅觉的刺激,可反射地增加呼吸量和增进食欲。国外科学家还通过实验证明:对于控制精神紧张,酒具有安定剂相同的缓和作用。


发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感冒的妙方,而酒可以使人体体温增高,引起发汗。《本草纲目》就有烧酒温饮治“阴毒腹痛”和用烧酒浸猪脂、蜜、香油、茶末治“寒痰咳嗽”等记载。在欧美及日本民间,也有用酒治感冒的习惯。例如在欧洲,人们就经常让感冒的孩子服用热葡萄酒。

用含有乙醇量高的酒摩擦扭伤的部位或因寒湿引起疼痛的关节,是我国民间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将酒点燃后蘸着摩擦更为理想。中暑的人或高烧的病人,也可用高浓度的酒擦身,因为酒蒸发时,要吸收较多的热量。


每日适量饮酒,对防癌有一定作用。一般认为: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低,营养较差,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易得癌。此外,情绪忧郁,生“闷气”也是一因素。假如适量或少量饮酒,并伴佳肴,营养水平必然提高,饮酒消忧畅意,解除情绪上的疙瘩,这也是防癌的良好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治疗食管癌的某些药物甚至也需要酒制作,或在药中加酒,以利药效到达癌肿部位。


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难溶或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人们常用酒精或酒来浸泡中草药,泡制药酒和补酒。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药酒或补酒服用后,大约一小时内可以达到十二指肠,即使在胃里被分解消化一部分,也不会全部被分解成无效物质,却有些有效物在体内被吸收。我国泡制药酒和补酒,在世界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功效卓越,独具一格,享有权高的声誉。


总之,酒的发明及发展,尤其到药酒、补酒,无疑是我们民族对世界医药事业所做的又一巨大的贡献。正如清代的袁枚所言:烧酒乃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祛风寒、小积滞非烧酒不可。酒在医药上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以上的作用只有在适量饮酒的情况下起到作用,超过限度,恐以上道理就变为醉汉靠门帘——靠不住。因此,我们何不做潇洒的丘翁:酒店关门我就走,那么我们就有资格看行人为倦缩作注,而我们不冷。


(周亮,品牌策划专家,阿刺古白酒企业成长咨询机构首席营销顾问,四川三味酒业策划总监,多家知名网站专栏作家,《品牌》、《企划人》、《营销与策划》特约撰稿人。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中文邮:周亮@品牌策划)



(张胜虎先生,包装设计专家;阿刺古白酒企业成长咨询机构首席设计顾问;“中国设计网”注册设计师;“老虎品牌设计”创始人;服务过的企业:“香港建联集团”、“福建灿坤集团”“川池集团”、“三味酒业”;E-mail: [email protected]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