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基本理论 >> 正文
创业期企业与零半径品牌           ★★★ 【字体:
创业期企业与零半径品牌

作者:佚名     人气:29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零半径品牌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品牌半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我们有必要很好地理解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品牌和产品可以有一定距离这一事实。比如我们说起“金利来”,尽管它代表着领带、西服等产品,实际上还让我们联想到成功男士的尊贵身份,而后者才是这一品牌的真正内涵。“金利来”的初始产品是领带,但在“男人的世界”的宣传下,“金利来”成为成功男士的象征,而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可以被冠用在领带之外的西装、皮具等可以显示男士风采的多种产品上。我们说它是一个半径很长的品牌了;而有的品牌半径很短,甚至为零,比如“泻俐停”只能特指那种用来止泻的药,而冠用于其他产品则难以想象。
  我们现在要说品牌半径就代表品牌的生命线,那么零半径品牌就不能不让人担忧了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假想,假如领带市场在不断萎缩而有消亡的危险的时候,对于“金利来”品牌来说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有西装支撑着品牌的价值,并使其获得足够的利润;再退一步讲,如果又必须放弃西装,它可以凭借已有的品牌形象开发另一种甚至多种能体现男士风采的产品。较为广阔的产品覆盖范围可以让这一品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想象,零半径品牌在遇见这类情况时会是多么的尴尬。当三株口服液的“疗效”受到质疑而被市场所排斥的时候,“三株”两个字也同时终结了作为品牌的生命。我们知道,同质化的产品因为品牌而获得个性,品牌因为它代表的产品的活力而获得生命。世界上有长寿的品牌,而难有长寿的产品,如果一个品牌仅能代表一种产品,当这种产品缺乏创新能力而度完生命周期的时候,这一品牌就只能面临着死亡的厄运,这种具有“押宝”色彩的品牌策略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昙花品牌”多是零半径品牌
  昙花,花大而白,本没有什么出奇的看头儿,因其开得时间很短,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然而,如果哪个企业开发了一个品牌,而象昙花那样仅拥有短暂的生命,则大可视为失败了。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类“昙花品牌”并不少见,不仅如此,品牌的凋谢,往往要成为一个企业的殉葬,比如秦池、三株、爱多、太阳神,从灿烂夺目到暗然无光也不过两三年的时光。
  在一篇专访文章里,红桃K集团的总裁向大家描绘着他们的宏伟蓝图。笔者读罢很为他捏把汗。作为一种功能性保健品,一旦像众多保健品那样失去消费者的时候,“红桃K”三个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并且这家集团又是以此命名,连企业本身也将被全面拉下水。况且,这种产品目前的市场表现并不令人乐观,似乎将度完生命周期了,再大的理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零半径品牌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品牌名直接表现产品特性,而成为这一产品的代名词,如“泻俐停”之于止泻药,“补雪”之于补血液;一种是品牌名间接表现产品特性,而成为这一产品的代名词,“红桃K”、“脑白金”即属此类;一种是品牌名是产品的上位概念,但被塑造成特定指代词,如“康必得”本可用于任何药物却成为一种感冒药的代名词;另一种就是品牌名具有普遍意义,却被塑造成单一产品的名称,如“秦池”只让人想到酒,“三株”只让人想到那种口服液。而无论哪种情况,由于品牌与产品一对一的特性,这一品牌的生命维系在单一产品的成败上了。我们可以考察到,被称为“昙花品牌”的诸多品牌实际上都给人非常单薄的产品形象,并且大多这类品牌名又是企业商号,产品倒台势必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而陷企业于死地。前一段新闻界争相报道“秦池”商标将被拍卖,而秦池集团尚自恃这一品牌的巨大“无形价值”而舍不得,其实笔者担心的倒是谁还肯花这冤枉钱去买这一“无形”品牌。

    创业期企业青睐零半径品牌
  如果创业期企业进行自查的话,会发现很有可能你在靠零半径品牌打市场。旭日升在闯市场时有“旭日升——冰茶”、“冰茶——旭日升”的宣传形式极力塑造品牌与产品“一对一”的对等形象,追求“说起旭日升就想到冰茶”和“说起冰茶就想到旭日升”这种概念垄断地位了;甚至有的品牌比如“感康”之类则生怕别人不把自己当感冒药。这都是非常典型的零半径品牌策略。零半径品牌的潜在危机显而易见,可企业为什么还特别钟情于此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零半径品牌与产品是唯一对应关系,单一概念信息更具市场穿透力,更容易被公众认知。比如打出“泻痢停”三个字,其他说明都不必要了。因此市场快速认知和低成本宣传使零半径品牌具有了很大的魅力。
  另一方面就是创业期企业的客观局限了。首先,企业初创,资金紧缺,希望快速进入市场而获得利润给养;其次,企业产品开发和拓展能力有限,仅有一种产品,在产品宣传过程中客观上塑造了品牌的单一产品形象;第三,品牌意识差,不懂得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或者不掌握品牌策划的专业技术,零半径品牌成为唯一出路;第四,品牌策略失误,被零半径品牌的市场切入力所迷惑,而当成长期战略;第五,想在单一产品生命周期内把钱赚足然后放弃,单从赢利角度考虑,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许多保健品企业就具有“挣把钱就死”的豪爽,但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却是典型的短期行为。
    零半径品牌的“保险栓”
  不过,我们身边倒还是不乏成功的零半径品牌,它们如何能够健康成长并保持旺盛的活力呢?仔细考察会发现,它们拥有一般企业所难以获得的“保险栓”。一种情况是产品过硬的品质和足够的生命周期。比如茅台、五粮液,也仅仅是白酒的品牌而能够长盛不衰。秦池同为白酒品牌而倒台,并非白酒气数已尽,而是秦池酒自身的品质问题。反过来,我们可以预见单一生产VCD的企业前景之渺茫;二是企业品牌涵盖下的多品牌战略。我们看到海飞丝、飘柔等品牌实际上也是典型的零半径品牌,却享有盛誉,而打动消费者的还有它们“系出名门”优势。当“宝洁”成为洗洁类实力品牌而存在的时候,宝洁公司的相关任何产品都具有极强的市场切入力。而这一点对许多企业都望尘莫及;三是把零半径品牌作为副品牌。比如“海尔”的“小小王子”冰箱,“999”牌的“皮炎平”软膏等。我们看到,即便有一两个副品牌出现失误,一般也不会对主品牌产生太大影响。但这些又并非新建企业有能力达到的 ,那么靠零半径品牌闯荡江湖的企业,应该如何改变发展策略呢?
  建议一:如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则应狠抓质量,勇于创新,做成行业专家。如“康必得”,应借助其稳固的抗感冒药形象,开发专治感冒的新产品,既可在功能上强化,也可在形式上开发胶囊、冲剂、口服液、中药丸等,形成系列产品,把“康必得”塑造成“治感冒专家”。格力空调在这一点上是很好的榜样。
  建议二:如果产品创新余地不大,则应重点开发品牌,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可口可乐”饮料本身最讲究不讲“创新”,但这四个字已具有了饮料之外丰富的含义,成为“青春、自由、奔放”的性格象征,有人甚至说是代表了美国文化。
  建议三:如果品牌名含义宽泛,则可以开发副品牌或开拓新的事业领域。“华龙”并未超出方便面行业,却开发了“小康家庭”、“煮着吃”、“甲一麦”等多个副品牌;“康师傅”则同时介入引用水、饼干等,丰富了品牌的产品形象。如果“秦池”在当年能够及时进入其他事业领域并宣传出去,即便退出白酒行业也不致到此境地。

  建议四:如果品牌名含义狭隘,特指性强,则应将其放到副品牌位置上,力塑主品牌或企业品牌。比如“盖中盖”、“补雪”、“脑白金”之类可谓先天不足,天生副品牌的命。
  建议五:品牌名恰好是企业名,并且又仅能让人联想到某一特定产品,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合一”模式。如果这一产品前景一般,或者极有可能失去消费者信任,那么“三十六计,走为上”,不妨采取“挣把钱就死”的策略,及早退出,保全实力,另做他图。当年的“三株”,现在的“红桃K”都应有冷静客观的考虑;市场上风头已过的“脑白金”似乎压根儿就没打算做长寿品牌,倒也“实际”。

作者:马千里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