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塑造 >> 正文 |
|
|||||
备受冷落逐渐衰败 海派品牌复兴运动如何自救? | |||||
作者:佚名 人气:22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虽然目前上海还有30多个全国著名品牌,但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加在一起还不如一个青岛啤酒,这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个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2003年,上海永久自行车销售达到了250万辆,尽管这个数字离永久鼎盛时期的300多万辆每年的销售量还差了一截,但是比起2000年几十万辆的数字来说,永久正在复苏。 “我们现在要跳出仅靠产品和制造打天下的思路,走向品牌经营。”顾觉新说,“对于贴有‘永久’品牌的产品我们都提供统一的策划、管理、销售和广告宣传计划。” 对策三:谨慎利用地方特色 尽管新天地利用独特的海派文化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将这股潮流带到了杭州等其他城市,但是地方化事实上是一柄双刃剑,一些品牌因此而崛起,也有一些品牌因此而局限在上海一隅。 一般上海企业都会更注重本地化的宣传特色。例如立波啤酒“喜爱上海的理由”的广告语在上海本地人心中很容易受到认同,但是在外地人看来却不以为然。像“上海老酒”,黄钢就认为:“光凭这个品牌名称,想走出上海都很难”。 海派品牌太多利用了上海观念,尽管这样抓住了上海市场,但却丢掉了外地市场,给现在海派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局限性。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要有立足上海,放眼全国的气魄。”黄钢说,“上海企业要学会放低自己,用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外地市场。” 他认为,目前的上海品牌固守有余,但进取不足。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外地品牌凭借着一股气势迅速打入上海市场。但是上海品牌却往往瞻前顾后,或者死守一隅,几乎是人为地放弃了上海以外的市场。 如果要立足全国,上海品牌就必须谨慎利用本地特色,不应该用明显的地方特色去排斥外地消费者,更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海派文化,而应该淡化地方特色。毕竟,地方特色更适合用于请进来,而不是走出去。 ◆上海不需要先急着发展自己的品牌,而是应该引进符合自己区域性资源的外资,衬托出上海的定位。在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很多品牌诞生。 ◆一些上海企业在做品牌时更多地停留在策划上,大规模做广告。尽管这样做可以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对于这个品牌来说却缺少了内涵。 ◆如果要立足全国,上海品牌就必须谨慎利用本地特色、淡化地方特色。毕竟,地方特色更适合用于请进来,而不是走出去。 中国经营报 作者:袁田恬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