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流程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使命/愿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反馈,前三个部分又可称为战略规划阶段。平衡记分卡(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诺朗诺顿研究所的所长大卫.P.诺顿博士经过为期一年对在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的研究后,总结及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 卡普兰和诺顿建立最初的BSC框架的初衷,是从它的四个层面和评价指标去评价一家企业的业绩。然而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平衡记分卡已经逐步由一个业绩衡量工具转变为战略实施工具。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卡普兰和诺顿出版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来论述如何利用BSC框架进行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而对于企业的使命/愿景是如何转化为战略的过程,卡普兰和诺顿基本上没有讨论。但是,对于很多管理人来说,企业的战略如何形成,使命/愿景对一家企业的战略形成有什么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战略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是形成战略(即战略规划),而不是实施、评估和反馈战略。评估战略的成功或失败都是一种“滞后”行为,只有“好的”战略才有执行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尝试讨论利用BSC框架作为战略规划的工具。 首先,BSC框架可以应用于企业的使命/愿景分析过程。在企业管理中,使命/愿景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极大,因为它是企业存在的目的或根本原因。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使命/愿景,例如,中国某汽车集团公司的使命是: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创新能力;集成全球资源;崇尚人本管理。从BSC框架的视角分析,这个使命陈述就是一个BSC框架的雏形,如下所示:(1)财务层面:集成全球资源;(2)客户层面:满足客户需求;(3)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崇尚人本管理;(4)学习与成长层面: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BSC框架可以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分析过程。战略分析可以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是对大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利用PESTEL分析法,即从政治(P)、经济(E)、社会(S)、科技(T)、环保/生态(E)和法律(L)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宏观因素给某家企业带来的机会(O)和威胁(T)。 内部分析可分为资源分析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利用BSC框架中的四个层面(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去判断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分别属于哪个层面并将之归类,通过对企业的资源及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的众多能力中寻找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找出企业的强势(S)和弱势(W)。 最后,BSC框架可以应用于企业的战略选择过程。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可以将BSC框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来处理企业的战略选择。第一步,在战略分析中经过了外部分析(即O/T分析)以及内部分析(即S/W分析)并且找出了重点后,可以采取评分的方法来找出重点中的重点因素。重点因素不要太多,可以在强(S)、弱(W)、机(O)、胁(T)四个方面,各选择几个最主要的重点因素(最好控制在3-5个),否则将产生太多的策略。 第二步,SWOT分析是利用一个团队的知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经过思考后,在强(S)、弱(W)、机(O)、胁(T)四个方面的重点因素中,将其两两“对碰”,找出具体的策略:Maxi-Maxi(S/O)策略、Maxi-Mini(S/T)策略、Mini-Maxi(W/O)策略、Mini-Mini(W/T)策略。 第三步,由于SWOT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几个重点因素,因此分析的结果就会产生太多的策略,而且不易看出各个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BSC框架的四个层面来判断这些策略分别属于哪个层面。 第四步,在将这些从SWOT分析中得到的策略按照BSC的框架进行分类后,将其中一些相近的策略合并在一起形成战略方案,以便将战略方案的数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BSC创始人希望将数量控制在20个以下)。因为如果有太多的战略方案,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实施时往往容易混淆视线,甚至忽略掉重要的战略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BSC框架应用于战略管理流程中的战略规划方面是利用BSC的四个层面去界定战略,主要是想为企业的战略规划过程提供一个参考模式,而这个模式与BSC框架在战略实施和评估过程中的应用前呼后应,是对BSC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补充。 中国审计报 胡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