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测评 >> 正文 |
|
|||||
中国品牌的基因分析 | |||||
作者:佚名 人气:25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这是个真实的案例。 数年前,中国某著名电子企业在开拓东南亚市场时,曾因为当地电视台的一次报道导致了经销商的大规模退货,原因就是因是电视台在报道中提了一句说它是个中国品牌。简单的一句“made in china”竟然带来了一次严重的经营危机,这不得不引发人的沉思。可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品牌的形象都不尽如人意。 后一个特点和前一个特点一起,构成中国品牌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一方面构成不完整,一方面杂质太多,这就是中国品牌的现状。 一般而言,品牌形象由低到高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遗憾的是,中国品牌大多尚停留在知名度这个层面,很少能进入美誉度与忠诚度层面的。当然,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尤其是那些表现比较好、成长性也比较好的品牌还是肯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当他们对这些品牌予以正面评价的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但是”这个词,这意味着他们对中国名牌并非完全认同。还拿联想、海尔、TCL这三个中国最被人们看好的品牌来说,联想是“中国IT第一品牌”,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更象一个高级攒机者的角色;海尔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服务口碑尤好,但是其赢利水平和国际市场开发效果令人怀疑;TCL是国内家电、通讯、IT三大产业新锐品牌,一直以诚信、创新形象著称,但是近年却先后爆出“假帐”风波、“移动分拆上市诚信危机”。中国著名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品牌可想而知。和国际著名品牌相比,中国品牌总给我们以遗憾和无奈的感觉。 但是,中国的企业家特别容易知足,他们对品牌美誉度、忠诚度似乎无所追求,在他们相当多人的观念里,有名气(知名度)就够了,有没有美誉度无所谓,对于忠诚度他们甚至连想也不敢想。正是因为对品牌形象理解得过于肤浅,因此,他们对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不是呵护倍至,而是有点出漫不经心。原乐华彩电后期以次充好糊弄消费者终至死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事实上,知名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并非名气越大越好。“高路华”的例子也很有说服力,这个品牌一度很有名气,但是人们想起这个品牌的时候,同时会联想起“廉价”、“质次价廉”、“低档产品”之类的概念,这就是品牌的“杂质”成份。一旦消费者对品牌形成这样的印象,这个品牌可以说前路不长了。在中国,这种高知名度伴随高危度的品牌还真不少。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就万事大吉。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对品牌形象的建设,总给人以短见的印象呢?这其中有中国人多少年来形成的“小富即安”心态作怪,也与中国企业家对品牌认知肤浅,对企业持续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有关。 国有企业普遍未能解决产权归属问题,企业领导者应当获得的利益与他实际承担的责任不具有匹配性和适应性,是影响品牌建设和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浮躁不实、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的通病,换个角度看,就是中国企业家还不成熟。 中国营销传播网 濯吾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