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孩子就给他一台自己的冰箱”,这是容声儿童冰箱将一首儿歌改编成的一句广告语。旨在唤起广大为人父母的顾客朋友的拳拳爱子之心,并最终通过儿童冰箱来完成关爱孩子的具体物质体现。但笔者个人认为:儿童冰箱的长远市场前景固然开阔,但短期市场愿景却内蕴隐忧。——引言 在转制后的新科龙,顾雏军之于儿童冰箱,犹如“晚年得子”,顾视之若“掌上明珠”,慈爱有加。儿童冰箱也很“争气”,以其鲜活的卡通形象和恰切的卡通命名而备受关注和欢迎。但是,在营销界有一个奇怪的道理就是:大家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大家愿买的。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容声儿童冰箱在全国零售市场的成绩单并没有让人很满意,在终端市场往往是看新鲜的多而真正购买的少。此怪圈果然应验。 事出必有因,有人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定价太“离谱”,笔者通过对市场大环境的分析,认为简单归咎于价格是较为偏颇的。而真正的羁绊恰恰来源于人们思想上的自我保护,即:对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初期所体现出的本能的审视与权衡。兹将其简要归纳为如下4点: 1、在今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胜过物质享受投资。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今天5—15岁孩子的父母,按平均回溯25年计算,一般都是30—45岁之间的人群。而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文革或感受过文革的余波。那个年代的物质贫乏他们固然记忆犹新,但由于时局动荡而导致的教育失衡才更让他们刻骨铭心。因此,他们对当时自身教育缺失的“亚畸形”心理促使他们要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年曾经失落的梦想。相比之下,社会大环境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使他们对物质需求的弥补并不像教育需求那么强烈。 据笔者的父亲回忆,当时的高中(笔者简单做过课程比较,实质上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水平)就叫做“完中”,意思是高中毕业后整个学业就上完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想继续上大学深造都很难,由于已“无学可上”,最后只好“或进工厂,或事农桑”。普通的学生更是凭着爱玩的天性,“借助”当年半日制“半工半读”的时机,半天上学,半天劳动,最后在学业上一事无成。后来恢复高考,有一部分人上了大学,更多的人由于早已荒废了学业或大多知识已经忘记,终生与大学无缘。 所以,在今天良好教育环境的大好形势下,更多的父母愿意为孩子在教育上多一份投入,以期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这一点从近几年来林林总总的各种学习辅导班就可以找到注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很多父母愿意花一万元为孩子买一台钢琴,而不一定花一千多元去为孩子单独买一台儿童冰箱。这就对上面的广告语提出了挑战:“我爱孩子,但我不一定给他买自己的冰箱。”(我可以花几千元给他买一台电脑,可以花几千元给他买个乐器,可以花两千元让他去参加某某夏令营,可以高薪给他聘请一个家庭教师,还可以高价让他上一个奥林匹克数学辅导班等等) 笔者在西安有个朋友在这一点上就感触颇深,他是一家政府单位的司机,总感慨历史的磨难使他仅有初中文化,妻子是一家小企业的会计,但他们还是在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为13岁的女儿买了8000元的电脑。 另一方面,今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压力增大,只有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才能换取将来更大的物质回报。人们对教育产业的“投资意识”空前增强,许多人已经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来经营。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近来的“考研热”中可见一斑。所以,许多家长便“从娃娃抓起”,大兴教育投资热潮。 2、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化独立与家庭的整体性融合作出权衡。 从“泱泱大国”到“泱泱大家”,是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受“忠孝仁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庭 “融合”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孩子6岁便与父母分开居住曾令我们视之为“资本主义的人情冷漠”而难以接受;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四世同堂”或是“三世同堂”却被许多家族或个人奉为“人丁兴旺”的象征。本来,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独生一代”的家庭亲情观念较过去早已大打折扣。显得个性化有余而融合性不足。没有了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长使他们的生活缺少了应有的参照,不知道对他人的关爱与谦让;而与父母天然的“代沟”又使他们一进家门便独居一室,缺少了与父母的沟通,缺少了家庭的欢声笑语和天伦之乐。 笔者年少家贫,一家五口共住三间瓦房,甭想有什么自己的房间或书房。学业与农活共进,一晃几近20年。严父慈母,亲情殷殷,大学毕业方更知父母恩。可以想见,若有了自己的房间,生活学习固然清静方便,但关起门来打电子游戏或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倒也是没人知晓。 现在又有了自己的冰箱,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会不会变得“吃独食”和“以自我为中心”?笔者化用一则“孔融让梨”的典故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孔融4岁能让梨,是因为那时候家里穷,父母辛勤劳动才买来几只梨。孩子大多嘴馋,孔融也一样。他眼盯着梨虽然很想吃,但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使他还是对大家做了谦让。后来家境好转,家里添置了个冰箱,冰箱里存放了一些梨,他每次想吃的时候便一次专门多洗几个,自己吃一个,给家人也都让一个,别人有不想吃的可以放下不吃。现在家里又新买了儿童冰箱,就放在他自己的房间,他再想吃梨的时候,直接拿出一个洗了就吃,而不再多洗几个让大家了,因为他知道客厅那台大冰箱里也有,谁想吃可以直接去拿(就是没有我也不管),而自己的儿童冰箱里的食物是方便自己吃的。于是孔融便一边啃着梨,一边打电子游戏了。(一个“小太阳”就这样形成了) 3、与家庭原有冰箱的功能性重复使父母不愿作二次投资。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能有条件购买儿童冰箱的家庭,往往已经购买了切合家庭房间面积和人口数量的相应容积的普通冰箱。而儿童冰箱虽然在外观设计上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如卡通造型、电子音乐、旋转分类托盘等等,但在功能性上却与普通冰箱并无二致。所以这也成了一些家庭不愿再做二次投资的重要原因。 这里可能会有人举彩电的反例,说“前些年每个家庭只有一台彩电,但现在不也是拥有了多台彩电了吗?不但客厅里有,卧室里不也有吗?”但笔者可以这样做出解释:相对于冰箱里的食物而言,人的视觉享受是不可移动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客厅的冰箱里取出一罐可乐到卧室去喝,而不能在客厅里看一眼电视然后到卧室去继续对着墙壁享受。所以,在今天看来,单从追求生活享受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如果说一家拥有多台彩电是“必需”,那么,在客厅有了冰箱后再买儿童冰箱仍然算是有点“奢侈”。 4、居民住房面积的限制使儿童冰箱也难以容身。 随着国家居民住房政策的改革,买房越来越成为每个家庭的“消费大头”,高昂的购房费用使许多家庭对“大房”望而却步,尽管从主观上每个家庭都想拥有一套更大的住房。因此,在住房面积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如果说一台普通冰箱足够“应付”一家人使用,那么,住房面积的限制也使儿童冰箱难以容身。 还有就是一些相对冷静的家长奉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思想,有意克制孩子的物质享受欲望,使孩子能够充分的体验生活。他们相信的是“有钱难买少年贫”和“穷人孩子早当家”,他们常说的话是“别把孩子惯坏了”和“让孩子体会到锅是铁打的”。这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他们对孩子在过多物质方面的满足。 后记: 一个企业所研发的“预见性产品”,就像一个早产的婴儿,在起初往往都是比较孱弱的。它的诞生和普及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曲高和寡”的奢侈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电脑、手机等无不亦然,儿童冰箱同样如此。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儿童冰箱也早已成为儿童成长的必需品。但至少在今天,儿童冰箱外观固然新颖,还是会受到来自购买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就注定了在销售效果上不可能出现突飞猛进的“爆发式增长”。 令人欣慰的是:在10月18—22日的顺德家电博览会上,容声儿童冰箱十分抢眼,在科龙集团高高的展架下面成为众多观光客驻足观赏的焦点。我们期待着它未来的好收成。 作者: 张会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