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1996年7月建成,为了解其效果,曾发函4万份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用户对该网有浓厚的兴趣。现有1000家稳定的用户,网络涉及信息量大、全面、准确、及时、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我们相信随着粮食体制改革和粮食市场的形成,它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十分重视,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此都作过重要指示。无疑,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信息系统也应有个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因为粮食实物流通行为,实际上是粮食市场信息流通的一种结果,或者说,没有粮食市场信息的畅通,就不会有正常的粮食市场。 一、 粮油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虽然经过一些反反复复的改革,但从传统的统购、统销到现在的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管制行为。1993年曾对定购部分“保量放价”,全部实行市场收购,希望向市场迈进一步。遗憾的是,由于1994年的“年成欠佳”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大不小的粮价风波,迫使政府不得不改“保量放价”为“定量定价”的国家粮食政策。无疑,这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在一定阶段内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粮食的供需变化,“定量定价”政策,暴露出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对粮食购销极其不利。 1.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1)为了保护粮食生产积极性,必须保证农业生产投入的适当回报率。但由于粮食市场信息不畅,卖粮难、买粮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生产的积极性。党中央和国务院虽然三令五申“有多少买多少”、“不能让农民吃亏”,然而有令不行的现象仍然存在。 (2)由于历史的原因,粮食主产区的信息一般都比较闭塞,而主销区大多信息灵通。这就形成了中国粮食一直保持买方市场,不论是丰年还是欠年,使粮食生产区的利益不合理地流向消费区。 2.国家财政不堪负重 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市场信息没有建立起来,市场机制没有形成或不完善,加上体制改革滞后等多种原因,竞争乏力,市场销售份额下降,亏损日趋严重。国家财政补贴逐年增加,1996年大于1995年,1995年又大于1994年,粮食越丰收,补贴越多。 3.外贸反向调节 国家对粮食保持总量平衡,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种是储备吞吐,另一种是进出口贸易。由于粮食流通信息不畅等多种原因,1994年我国年成欠佳,粮食市场偏紧,外贸本应进口粮食予以补充,以平抑粮价上涨,而实际上是大量出口粮食,致使国内粮食市场紧上加紧;1995年我国年成看好,粮食产量是历史最好水平,外贸理应出口粮食以缓解粮价下跌,但与此相反,却大量进口粮食,使粮价一路下跌的局面更加难以抑制。致使国营粮食企业蒙受不应有的亏损。 实践证明,粮食信息对粮食生产、购销,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为粮食购、销、分配提供供求、价格、运输等信息服务;二是预测未来粮食供求趋势,为宏观调控和指导商品粮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三是促进农民自身组织能力,逐步走向农业市场;四是利于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我国粮油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必须认真抓紧抓好。 二、 粮食信息系统服务对象 根据国外一些粮食流通情况较好的国家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一个全面、系统、及时收集和使用方便的粮食市场信息系统。早期的通讯设备是电话、电传、传真。现在已进入网络化阶段,即人工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加工处理及检索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粮、油、肉、蛋等农产品购销部门所进行的国内外购销活动,实际上是农产品市场信息在网上的一种通讯“问答”操作。 当然,我国也应拥有这样一个全面、系统、及时收集和使用方便的信息网。这就要求我国的粮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目前,这种改革正在进行中,改革的大方向很明确,就是国务院提出的“四分开、一并轨”。即在遵循价格规律,兼顾国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平稳地推进到以市场决定粮食价格的粮油流通的新体制。 新体制的组建涉及众多领域的利益分配和调整,也涉及到内贸、外贸、金融、财政、农业等部门的体制改革。新体制是怎样的一个实体机构,众说纷芸,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意见(非官方的学术性探讨):一种意见是以国家经委牵头,联合相关部委组建一个“国家谷物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谷物大市场,负责全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另一种意见是以现有国家粮食储备局为基础,成立粮食流通体改部际协调小组,筹建国家粮食委员会;第三种意见是在现有的“中谷粮油集团”(内贸部所属)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强化该集团的宏观调控功能;第四种意见是以农业部作为“粮食生产者联盟”的代表,出面协调或参与有关部委组建的“国家粮食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身份,组织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充足的全国开放的大市场。 尽管众家意见不一,我们仍然有理由设想,改革后的新体制,应成为全国粮食问题权威性的机构,负责全国粮食市场的供求总量平衡,进出口贸易、市场管理和制定保护价,并根据市场需求负责对粮食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它应该是全国统一开放粮油大市场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它将把现有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成股份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组建跨省的粮食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组织并联合起来参与粮食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力。 我国粮油流通体制改革完成后,粮油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应首推全国统一开放的粮油大市场的协调组织机构,然后是其下属的市场成员。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粮油信息畅通,粮油流通机制健康运行,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 粮食信息网的功能及建设 1. 粮食信息网的功能 (1) 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地收集全国及世界有关粮食供求信息。主要包括: 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及其变化;国内省际、区际间粮食供需及储运信息;粮食生产信息,包括不同地区播种面积、产量;气象变化及灾害预测信息;粮食生产物资供需信息。 (2)咨询功能。主要是:预报国内的粮食参考价格;提出省、区域性市场间的粮食调运意见,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决策参考;对国际及国内粮食贸易进行分析,提出进、出口粮食的建议;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粮食作物品种结构调整意见,供粮食生产者参考,或供有关部门指导安排生产,避免盲目“一拥而上”或“一跃而下”,造成产品积压或品种奇缺。 (3)网络系统功能。主要是:具有分类、存贮等加工处理功能;对初学者引导检索,很快即可掌握检索基本技巧,并具有极强的界面友好功能;具有多媒体通迅功能,进行文字交流、图表显示等;具有电子邮件、咨询、订购、转帐等功能;具有自身升级换代的功能。 2. 网络建设 (1)我国粮食信息网络现状。世界粮食供求宽松的国家,不论是人少地多还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在粮食流通领域都毫无例外地设有一个全国性的负责统一组织开放粮食市场的机构。诸如谷物委员会、粮食协会、农协会,下设多个谷物局负责谷物交易。这些机构,都拥有十分现代的信息流通系统,包括一套健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人员和电子网络系统。我国粮食市场信息系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信息网络多属计划经济下的垂直流通的“专业”信息。这些信息系统,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面对今天的改革,面对即将到来的粮食流通新体制的建成和完善,它已远远不能适应粮食市场的需要。 (2)积极筹建为全国统一开放的粮食大市场服务的信息网。“市场形成,信息先行”。改革后的全国性的粮食市场组织机构———全国粮食委员会或谷物委员会(暂称),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建立一个为全国统一开放的粮食大市场服务的信息网,这是组织、调节市场运营的必备条件。1996年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带有为全国统一开放的粮食大市场服务性质的综合性信息网———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由北京新华国信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现已初具规模。这个网的特点是立足于全国,兼顾国际粮食市场,广泛收集、加工、处理各类有关信息。其建网指导思想是,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方面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在提供服务方面力求方便。 该网信息收集的范围包括:国内专业性信息;国外有关粮食信息;国内近百种报刊、资料。 该网信息收集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政策:包括国家在资金、物资、管理、税收等方面与农业有关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粮油食品市场最新出台的管理规定、有关粮油食品的进出口计划管理;国际上有关的重大条例、政策等。二是价格:包括国际各大商品交易所期货、现货价格及政府统计资料,主要国际港口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国内大连、秦皇岛、连云港、上海、宁波、深圳、黄浦、湛江等主要港口的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国内实际成交价格、双送价格、收购价、议购价、储备价格(含转储价格和抛售价格)、运输价格等。三是农产品:包括3个品种的谷物(小麦、大米、玉米等);4个品种的油脂类(豆油、菜油、芝麻油、花生油);4个品种的饲料(麸皮、豆粕等);7大类食品(肉、蛋、糖、副食品等)。四是生产:包括各国播种面积、各产粮区播种面积、作物收成情况等。五是运输:包括长短途运费、全国交通突变情况等。六是灾害:包括各地天气灾害、虫害、火灾等。此外,本网还设有一些对粮油食品市场有间接影响的信息栏目,如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农业物资供应情况、农业技术新成果等等。 该网信息咨询服务分7个方面:提供最新的农业政策法规、粮食条例及规定;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国内供求信息及分析预测;粮食产量预测;粮食储运信息及动态;气象形势预测;期货交易价格变动信息及趋势分析。 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1996年7月建成,为了解其效果,曾发函4万份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用户对该网有浓厚的兴趣。现有1000家稳定的用户,网络涉及信息量大、全面、准确、及时、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我们相信随着粮食体制改革和粮食市场的形成,它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信息导报 李秀峰,刘源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