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厂家调整经销商越来越频繁,经销商在调整中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厂家调整经销商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对经销商而言,自己毕竟付出了时间、精力、人力、财力,还动用了自己积累的销售网络;厂家说换经销商就换经销商,说搞多家代理就搞多家代理。这种现象势必造成经销商在心理上的不平衡。 厂家调整经销商,会对经销商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销商从获得经销权的时候起,就要考虑如何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毕竟,当初厂家在寻找经销商时,还是看好经销商的。 做理智的经销商 商业是理性的行为,但本土经销商多数靠感性经营。下面的几种经销商就很危险: 第一种是靠哥们义气做经销商,与老板、经理或业务员谈得兴起,说干就干,一切都是口头说了算。要知道,厂家可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没有哪个职业像营销人员,流动性那么大,不可能所有的后来者都成为经销商的哥们儿。 第二是被厂家感动了做经销。我们做营销咨询的人,经常培训业务员要如何去感动经销商。厂家有“矛”,商家必须有“盾”,我们忠告商家一定不要轻易被感动,一定要先算好经济账,对厂家一定要进行详细考察。 我不主张厂商之间“一见钟情”,一定要经过恋爱期的考察。对那些见异思迁的厂家,对那些“多情”的业务员,一定要有所警惕。 依靠法律保护经销商权益 爱情最讲感性,但婚姻却要讲理性,结婚一定要领结婚证。结婚证是对双方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弱势一方。 当厂商共同走进婚姻的殿堂时,千万不要相信“海枯石烂”之类的誓言,只有结婚证书是对双方权益的最终保障。厂商之间的结婚证书就是区域经销协议。 千万不要用厂家的格式化经销协议,那是厂家聘请无数“高手”——包括法律专家、营销专家们——炮制出来,里面充满了无数陷阱。比如,对经销商的责任和义务有很详细的要求而对厂家只有一些原则要求,对经销商的权利只有一些原则要求而对厂家却有很明确的要求。 还有,一些格式化协议本身就是“霸王协议”,千万不要签署这样的协议。 经销商还要注意,厂家通常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而经销商没有。在婚姻的蜜月期,经销商可能就不知道把结婚证书扔到那里去了。等到离婚时,厂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拿出结婚证书,而经销商做不到,权益当然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经销商与厂家交往,习惯用电话。我建议经销商尽可能用传真,而且要把传真保留到一定时候。对有些事后不认账的厂家,遇到更换销售经理和业务员后,如果厂家不认账,有书面证明就容易保护自己。特别是涉及资金使用的问题,比如经销商替厂家垫付某项用途的资金,一定要有文字手续。 以实力为保障 厂商博弈,并非完全不对等。厂家之所以要经过经销商销售,还是因为经销商有厂家所不具备的资源。厂家找商家,肯定是看中了这些资源;厂家调整经销商,肯定是对这些资源有更高的要求。 避免厂家“过河拆桥”的关键是把“桥”控制在自己手里,让厂家拆不了。经销商赖以生存的“桥”就是客户,特别是终端客户。厂家“过河拆桥”之前,一定会去努力控制经销商的下线客户,与下线客户建议联系。否则的话,厂家不敢拆桥,拆了桥厂家也过不了河。 客户是经销商最大的资本,经销商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客情关系,建立客户对自己的依赖。这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如果厂家发现有更好的桥可以过,或者经销商的桥本身就是一座破桥,不值得珍惜,也就怪不得厂家了。 世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如果厂家认为经销商没有价值了,厂家理智的做法一定是“过河拆桥”。这不能怪厂家无情,只能怪市场经济无情。 但人还是有感情的。业务员与经销商相处时间长了,日久生情,往往下不了“过河拆桥”的决心。厂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取调换业务员的方式。因此,新业务员来了,经销商总得做点什么。如果依靠过去的老资格挑战新业务员,新业务员与厂家可没有感情哟! 合理的厂商关系 厂家的无情不仅体现在对经销商上,也体现在对业务员和销售经理上。“不换思想就换人”、“让人换思路不如换有思路的人”是现代流行的语录。厂家对业务员也经常“过河拆桥”。 中国人习惯否定前任,通过否定前任能最快地证明自己。做营销的,谁能没有毛病。因此,换一次销售经理,换一批业务员,经销商就经历一次煎熬。 经销商的悖论在于:经销商只有与销售经理和业务员们搞好关系才能获得支持,但如果关系过好又可能被看作“前任的人”,被划入应该治理整顿之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派别,厂家的营销部门无一例外地有派别。过分亲密的厂商关系,有可能成为派系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基于距离产生美的原理,经销商们还是应该与厂家保持合理的距离,千万别陷入厂家的人事之争,这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做 “良民”,不让厂家找借口 中国有句古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这句话也可以用在经销商处理与厂家关系或其他经销商的关系上。坑蒙拐骗永远只能占小便宜,不可能发大财。低价倾销、四处窜货也许能赚点小钱,但不是立身之本。 经销商做的应该是“赚一世之钱,而不是赚一时之钱”。很多经销商之所以不愿意与厂家签合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把柄”被别人抓住。 最好的护身符是诚信,这也许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却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换一句更容易被接受的词来表达,就是要做一个“良民”,不要让厂家找出到过河拆桥的借口。 与厂家共同进步 地位的变化一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一对好得要命的穷哥们,如果多年以后还是好得要命,那俩人一定还是穷哥们,或者是共同发家的富哥们。如果只有一个人发家,俩人一定不会继续好得要命。厂商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厂商共同进步或共同退步,“哥们”关系当然要好维护得多。任何一方的进步就可能使厂商关系产生裂痕。 厂家为了发展的需要,通常会采取培训、业务指导等方式,期望与经销商与厂家共同进步。 经销商应该认识到:厂家虽然在对区域市场的了解上不如经销商,但厂家所掌握的人力资源通常要比经销商多得多,厂家获得新思路、新方法的速度通常比经销商快得多。经销商应该向厂家学习的,通常比厂家应该向经销商学习的东西多。 经销商应该建立这样的心态:厂家对经销商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其实应该是促使经销商进步的苦口良药。正如“严师出高徒”一样,厂家严格的管理也是在帮助经销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原载:《销售与市场》(增刊)
作者: 刘春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