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行业产品同质化异常严重的今天,无论您开发、生产、销售哪类产品,其目标群体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可选择空间,怎样有效的把产品信息传播到消费者那里,让消费者购买并忠于产品,表面上看是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从意识形态来看,其实质问题应该是生活或消费中一个观念、一种想法、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传播与倡导。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需求,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这也就所谓的市场调研),并把这些加以总结、提取,从分析和迎合并诱导人们这种需求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在此种原则下开发出来的新品无论从外观、基本色调、包装方式,还是基本功能表现与配置、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线完善等等,应该是一种服务理念的核心承载,也是一种生活新观念、观点表现形式,这种观念观点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的,在这种层面上,产品仅仅是表面的,意识形态上的观念观点却是实在的、内在的,也是最最根本的。 在这种基本原则之下,新品的上市营销变成一种生活观念的传播与倡导,当然,以怎样的媒体来承载,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传播这种观念、状态、感觉,让人们得到、认知、熟知、忠于这种观念、感觉、状态,还要受产品的特性、基本的网络架构、目标群体的特征、销售区域的状况等具体情况约束。笼统的来讲,就是一种新观点、新感觉、新状态,怎样传播?怎样倡导?在以产品为承载(但产品的销售并不能视为终结)的前提下,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引起些消费群体的关注,引发目标人群的兴趣,并让这种观念在目标人群流行起来,使之成为目标群体的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习惯,忠于品牌,实现产品的二次三次销售。 产品的市场营销手法和途径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有时候强针对性的另一个侧面是潜在约束与束缚,比如:卖房子,往往开发商都在炫耀楼盘地理位的优越,在什么什么商务区,或什么什么风景区,硬件设施多多么的好,那国名牌的家具,那国高档的卫具等等等,这些对消费者诚然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实力讲的起的大谈而特谈这些当然好,没有实力的也一味的跟进拚比硬件,遵循一贯的手法,显然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并不是开发者的初衷。据此状况,在项目定位之初,在届定目标群体的前提下,应详细调查目标人群的实际或潜在需求,引导需求产生、总结并满足这种需求,同时使之上升到意识形态,而不单单是硬件设施的拚比,或者一个概念的炒作。(一个概念的炒作往往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上升到意识形态,应有更高更宽的层次和范围,是一种长期的投入。)应是在这种基本架构下,针对行业的特性,进行一种观念、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传播倡导。这种传播不是被动的,不仅仅是基于产品销售,而是基于一种思考,基于一种意识形态上观念的提炼与整合,从此角度出发的产品销售,应是其具体表现的一种形式,整个营销过程在这种表现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充满了弹性,有许许多多的“触角”,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上升到意识形态的情况下,运作的产品市场营销,应是主动的,积极的,全面更深层次的“大”营销。有别于为了“营销”而进行的营销。 我们可以在一些营销杂志上轻易地看到,目前国内的咨询业(事实上还只能算是广告业)还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一些广告公司喜欢一味地鼓吹自己给多少家企业(里面总要有几家知名企业撑门面)做过咨询(事实上更多的只是个案策划),好象这个“数量”的多少就直接体现了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其实不然,套用一个娱乐圈的名词,这个“数量”的多少至多只能反映他们的“人气”,而这种“人气”更多的还是许多企业盲目“追捧”的错觉和直接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在不自觉地给这些广告公司套上美丽的光环,并且这美丽的光环逐渐演变成一个“怪圈”——一方面自己成了这个怪圈的受害者,不知不觉地就被一些“光环颇多”的广告公司拉下水;另一方面,又在给这类广告公司做“帮凶”,这个多加的光环又使这类广告公司得以继续盲目自大,继续诱导其他企业落入陷阱。事实上,真正的资深咨询公司可能几年只服务一家企业,也可能一辈子只服务过几家企业,但是他们要把这份工作做细做透,知道到了哪一步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知道怎么做才能“小投入,大回报”。只有充分地融入其中,吃透个中沉疴流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症下药”。 窃以为:真正的咨询业要比广告业深刻得多。广告业更多体现的只是短期行为,或许在某一时期,一个企业需要做一次推广宣传、新品推介或促销方案,这时候寻求一家广告公司,充分利用他们的平面创意或促销创意的优势,将方案做得有声有色,从而取得良好收效;或者干脆只是利用他们的平面或影视技能做一些硬广。而咨询业则是对这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要求的是必须首先要对企业做足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切合实际地(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作出规划方案,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任何负面的可能性都要有预见性地考虑到,并尽可能地做好预防和纠正措施。我们很难想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咨询是怎么样一个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朝三暮四、打游击式的咨询服务过的企业再多,其质量又会如何? 并不是每个广告公司都能担当咨询的重任,即便是资质较好的广告公司,其逐步走向咨询公司也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即便是已经成名的咨询公司也必须要时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更有俗话更直接:“一个萝卜一个坑”,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照搬到A公司,或把服务A公司的经验简单照搬到B企业,或将服务多家企业的经验简单线性组合运用到C公司,都不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公司应有的负责态度。一家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给福建一家知名企业做咨询时的重大“药方失误”曾一度引起咨询界的震惊并引发广泛讨论,如果把这些“老牌咨询公司”列为“圣贤”的话,那么我们普通的“凡人”怎么敢不去潜心学习、认真负责呢? 本文决不是有意给蒸蒸日上的广告咨询业泼上一盆冷水,而是想通过这支“镇静剂”使我们的广告业静下心来,“正人先正己,修人先自修”,洗去浮躁之气,树立学习之心,本着行业的使命和对企业应有的责任感,踏踏实实地把我们国家的广告业和咨询业发展壮大起来。 作者: 郭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