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的渐进过程,它主要通过吸收和利用外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这几种方式发展起来的,认真讨论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较有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入国际化经营的行列,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我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的渐进过程,它主要通过吸收和利用外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这几种方式发展起来的,认真讨论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一、吸收和利用外资 据统计,至1995年末,投资我国的外资项目近25万个,实际利用外资1300余亿美元。通过与外商合资经营,中国企业在本土上,实现了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但是,外资企业投资的地区极不平衡,东部地带所占比重接近9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10%左右,其中尤以西部地带为最少。这种情况也有其必然性,因为,吸收和利用外资,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1、吸引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极低,国民收入少于400美元,这样的穷国或穷地区对跨国公司没有吸收力。因此当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行经济倾斜政策、扶贫政策和东部沿海地区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全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条件。 2、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条件。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投资环境,后者生产区位优势较差,没有吸引力。于是,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投资环境越差,外商投资也越少,经济发展也越慢,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努力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应包括: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国家、地区和企业共同努力,多方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科技扶贫,培养和吸引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制定相应的外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合作,使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具备较好的条件。 二、对外商品贸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的跨边界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最初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进入方式。一个国家通过生产率方面具有较大比较利益的商品或服务的进出口,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商品出口可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和易货贸易。间接出口投资少,风险少,灵活性较大,对一些刚刚开展国际市场业务的企业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一个捷径。但缺点是出口企业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国际市场信息,无法获得在国际市场的经营经验,市场份额和价格无法控制,企业的信誉难以提高。直接出口投资较大,风险较大,潜在报酬也较高。但是要求出口的生产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并有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专人负责出口营销管理工作,如设驻办事处、建立国外销售子公司或国内出口部等,以竞争者的身份与对手进行人员、财务、销售渠道、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易货贸易形式互补性很强,是一种进出口结合的交易方式,交货速度快,不用现汇支付,适用于国内企业与周边国家进行。在对方急需我出口商品的情况下,可以以出带进,争取到我方急需而又不易买到的重要物资进口;或是在对方急于推销其过剩商品条件下,可以通过易货以进带出,扩大出口。在买方资金不足情况下,设备出口方可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出口设备和技术,并利用对方廉价劳动力、原材料或返销产品获利。 三、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方式是技术贸易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其贸易的标的内容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和专有技术三方面。从我国情况看,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掌握了一定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具备了出口技术的条件,技术出口即可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较多的企业产品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相适应,急需引进消化一些必要的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节省较大的产品技术开发投资,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实力。 许可证贸易给技术出口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风险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特别在目标国货币贬值,实行进口限制或投资限制时,许可证贸易可能是进入国际市场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方式。它能迅速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和市场占用率,并使自己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加。运用技术投资还有利于扩大企业知识资产的开发效益。当企业不愿意或不可能在国外设立企业开发已有技术情况下,特许授权的许可证贸易则成为较好的选择。如果一家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多,限于企业资源的关系而无力全部批量生产时,可将其中某些批量生产的产品授权给外国企业生产,以使新产品得以在竞争力量形成之前就在世界范围内先行开发出来,在跨国经营中,对外授权与有控制权的直接投资联同进行,会给母公司带来更多产权收益,并有利于对子公司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 对于进口技术的企业,许可证贸易为企业获得拓展所必须的业务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一些企业往往利用特许授权所得到的关键技术和知识,顺利地完成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突破,也有的企业通过这一途径在新的经营领域完成了经营多样化。 对外授权进行技术贸易也存在技术泄漏、培植潜在市场竞争对手、授权人的名誉存在风险、对外授权收益有限等缺点。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国际间企业购并、合资经营和独资新建企业几种形式。企业购并当前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通常是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根据以下有利条件,可选择企业购并方式:为竞争和占领国际市场,在国外组织生产和销售,绕过国际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能够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研开发能力等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共享;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行业;可以使企业获得某些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实现经营“当地化”;被购并企业有发展前途和获利能力;能获取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营决窍等公开市场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 合资经营适应范围较广,既为绝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采用,也为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和刚跨出国门的企业采用。其适用条件是: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外资企业的所有权形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在法令所限制的行业或领域设立企业时,就得选择合资经营;为长期取得当地的重要原料与资源,又避免与东道国发生利益冲突;需借助当地企业的协助来进入和扩大当地市场;企业在资本与经营能力不足情况下,想要进入更多的海外市场,选择以专利和技术投资入股,则不需投入货币资本或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货币资本,可取得较多股权。 国外独资经营是企业国外生产的最高阶段,意味着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单独控制着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独资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百分之百的所有权和全部利润,可以使国外子公司的营销战略与企业的总体战略融为一体,但企业投入的资金最多,风险也最大。 十几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不大协调,平均比率为1:0.1。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规模看,规模较小,单个项目超过百万美元的不多,多数项目只有几十万美元,甚至只有几万美元。这说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能力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缺少大公司,投资实力较差;二是参加跨国投资的多是中小企业且初次涉足国际市场,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资金来源,既无经验又无手段,只有靠自有资金,从而限制了投资规模。因此,以资本为纽带,积极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的规模大、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是解决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其次是努力学习和积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各种资源,包括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资金,利用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梁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