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指出企业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营销创新”的新概念,并详细从观念创新、因素组合、市场创新、技术及人员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指出,这对处在困境中的我国企业营销而言,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一、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形势及营销困境 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终告结束,正面临“过剩经济”的新挑战;另一方面,国际上以信息、知识及高科技为基础特征的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浪潮正风起云涌,强烈震撼着我国的经济,使我国企业的营销竞争陷于步履维艰的困境之中。首先,由于普遍存在的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国内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从而造成市场严重疲软,企业销售不畅,效益大幅滑坡;其次,过度的市场竞争使厂商纷纷保本甚至亏本经营,元气大伤。且由于宏观经济气候的不景气,下岗工人增多,总体购买水平降低,购买力趋向中低档产品及基本生活用品,导致总体上营销启动无力;再次,国外知识含量很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渐次兴起,以及现代信息营销技术的层出不穷,无论是在我国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皆使我国企业营销招架无力、疲于应付。 二、 营销创新———我国企业营销走出困境的必然之路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当今形势下企业营销的总体思路是要以创新的思维来发现市场,并树立品牌及成本优势,从而扩大营销。具体途径为:对内通过营销创新,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对外则以提高产品及营销手段的知识及技术含量,迎头赶上国际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浪潮,积极参与国际营销竞争。 (一) 营销观念及竞争观念创新 这不仅要求企业掌握了解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等一级观念,更重要的还是应积极导入并采纳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直复营销、绿色营销、知识营销、信息营销和文化营销等一些次级的营销新概念和竞争新观念,以不断更新企业的战略思维并从宏观上指导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要求企业界不断更新观念,尤其是营销竞争观念。这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是企业营销取得成功的前提。尤其要知道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营销观念已经过时,知识营销、绿色营销是未来方向,而品牌营销才是当今营销最需要加以关注的主流。领先的品牌将进一步赢得市场,而无品牌或品牌含金量小、实力弱的厂家将被淘汰出局。还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及绿色营销的兴起,使得企业不再也不可能单纯地以目标市场上的顾客满意为中心,而应注重顾客观念、绿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有机统一,否则,企业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可惜当前我国企业绝大多数都没能真正认识或做到这一点。 (二) 营销因素组合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变化及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营销就不应只局限于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而应关注所有与企业营销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从而可拓展为5P或6P等。比如可将人员、顾客服务和进程管理等因素加进去,以强调对这些营销因素的重视,90年代兴起的关系营销就是这样的。因随着市场的变化,每个时期企业营销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从而企业营销力量的配置也有轻有重。如“后营销管理”(After Marketing)就主张用4C(顾客、成本、方便、沟通)来替代传统的4P。科特勒本人为突出某些营销因素的作用,也曾对4P的延伸作了较完全的概括,即除了传统4P外加入探查(Probing)、分割(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公关(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等6P构成的10Ps。此外,以消费与需求为中心的营销因素组合,还应体现可控性、动态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使企业能主动适应变化万千的竞争格局,即各项营销策略要优化组合默契配合,以充分发挥出整体营销的效果,否则就不可能取得营销的成功,比如某产品质量再好,功能再全,而维修等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公关形象不好或是其它哪种营销因素不足,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销售目的。 (三) 市场创新 企业在细分市场时,当前要特别注重的几个原则是:一要重视市场调研,充分掌握市场信息;二要选择满足程度低或易被市场忽视的空档商品和负需求商品,拾遗补缺;三要考虑商品市场寿命周期。如此才有助于发现商机,找到市场“盲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拓目标市场。目前绝大多数产品虽表现为买方市场,但供过于求是相对的,任何一种商品在市场上都存在时空上的空档。如将市场细分为城乡两大类,可发现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在农村普及率仅10%左右,这当中就有大量的市场机会在等待开拓。再比如,黑白电视机在城镇上的市场寿命已近衰退期,但在广大农村其市场寿命才刚刚进入饱和期;城镇彩电已近饱和期,乡村彩电则刚在成长期,所以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在消费市场需求结构升级换代中寻找机会,进行市场创新。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主要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是种局部现象而非全局的。部分商品主要是由于市场开发跟不上消费变化,从而导致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相矛盾造成的。尤其在当今宏观消费经济气候不景气的情况下,一味开发高档商品已不适宜。相反,物美价廉的中低档产品及旧货市场倒可能是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中国市场因“产品过剩”导致同行头破血流的竞争是不假,然而中国市场的真正弊病却在于,一方面有的事情没人做、“空白”没人填,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又争着去做同一件事。因此,买方市场条件下,解决商品供给“过剩”问题,除了需要政府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外,微观上对于生产厂家和所有商品经营者来讲,以新观念拓展新市场、以新方法引导公众消费,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疲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企业时时盯住市场变化,不断进行细分市场的创新,一方面积极开发需求未满足或根本就被忽视的产品,另一方面努力培育能诱发需求满足潜在需要的带头产品。 (四) 营销技术创新 自90年代初以来,绿色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席卷而来,给营销管理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市场调研的时效性、加快了产品开发及更新速度、简化了销售渠道、产生了电子促销和网络营销、广泛地运用了电子商务等。技术创新已成为发展经济、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的最重要因素,它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国外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已确立明显的竞争优势,并正冲击着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因此我国企业别无选择,唯有奋起直追不断创新以缩短同他们的技术差距,改变竞争不利局面。 1.促销技术创新,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要适时推进整个商业电子化,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信用卡服务系统(POS)和商业增值网(VAN)等],并展开电子促销和网络营销。现代市场营销是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了技术谁就拥有了竞争实力,可惜国内只有“海尔”及“小天鹅”等少数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无条件的中小企业则要通过自身实力的积累,不断更新促销技术,尽快改变“落后而挨打”的局面。 2.产品技术创新,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产品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而成本竞争和质量竞争是商业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次,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环保技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以迎合国际绿色产品营销要求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产出量的增长,环境保护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国内企业环保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产生在国内外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不利结果。同样国内企业中,由于愈来愈严格的政策和法律上对环保方面的要求,产品技术改造水平低的企业也是首先要遭到淘汰的。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快采用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及信息技术,实行R&D(研究与开发)战略。 (五) 营销人员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各种创新的前提,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其他创新不会有效也不会持久,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时期及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企业在经历了“生产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后,必须适时转向“创新管理型”,而这其中尤其是要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创新。因为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符合要求的高素质营销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市场营销的成功。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人员要么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经济形势的营销工作;要么流动性太强(如聘任制的频繁跳槽等),导致营销活动不稳定;要么就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准终身制激励作用很低。这一切都导致企业营销竞争的失败,从而使营销人员成为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尽快予以革新。 1.建立相对稳定性与合理流动性相结合的营销人员进出机制,尝试采取发达国家的“四三三”原则,即在一定时期内40%的营销人员(优秀人才)要不惜代价予以留住,30%的人员(一般人才)要尽可能使其稳定,30%的人员(庸才)则要逐步辞退,从而既保持销售工作的正常稳定,又不断更新流动;既增加营销人员的压力,又赋予其动力和进取心。 2.引入并完善激励机制。事实证明,现在正渐被广泛采纳的销售目标提成制比传统的固定工资制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既满足了营销人员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又具有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 3.树立使用与培养相结合的长期发展思想。在今天这个正告别短缺步入过剩、告别资源经济面临知识经济的时代,营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补充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对“学习型企业”的认识很不够,相当多的聘任制企业对营销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短期行为思想严重,这对企业的长远营销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中国企业在目前的整个转型中,要走出营销困境,首先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并不断对营销人员加以知识培养。 总之,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挑战,也充满机遇。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且唯有创新,才能摆脱目前的营销困境并取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国民等:《绿色营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2] 付路阳等:《关系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3] 赵弘等:《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 [4]Philip.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Edition Eight 1996年 中国流通经济 胡新文 许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