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运在市场竞争中,只要遵循运输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市场为取向,以货主为“上帝”,正视货运严峻形势的同时,发挥有利条件,才能摆脱困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转变观念适应市场是营销策略的前提 交通运输属第三产业,它是生产过程到消费之间的延续,最终体现为客货产品的位移,含有大量的“服务性质”。因此,要实现客货的位移,交通运输业必须以市场为主体。在运输市场上,公路、民航等运输形式由于经营观念的更新,经营作风的转变比较早,开辟了客货营销的崭新天地,而作为运输业骨干的铁路改革滞后,客货营销和其它运输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差距。据统计,1990年中国运输货物周转量是26207亿吨公里,其中铁路是10622亿吨公里,公路是3358亿吨公里,水运是11592亿吨公里,民航是8.2亿吨公里;到1995年中国运输货物周转量是35381亿吨公里,其中铁路是12870亿吨公里,公路是4890亿吨公里,水运是17000亿吨公里,民航22亿吨公里。1990年至1995年中国货物运输周转量增长了35.00%,而同期铁路增长了21.2%,公路增长了45.62%,水运增长了46.7%,民航增长了168.3%。从以上可以看出,铁路货运的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已明显放慢,远远低于全国货运增长的平均水平,在我国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逐渐缩小,而其它运输方式却不断上升。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下降有市场变化的原因,但关键是铁路观念落后,使铁路货运受卖方市场的影响十分浓厚,坐地经商的意识根深蒂固,企业总以“铁老大”自居,“等客上门”“等货择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对铁路冲击的严重性。相当一部份职工忧患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把铁路视为“避风港”,认为铁路是“日子难过年年过,年年过的都不错,收入年年有突破”,这种上下缺乏危急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铁路货运营销的发展。 要扩大运输市场中的份额,最主要的是要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的规律与特点,切实转变观念。“打不开观念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经济的步。”所以铁路运输部门要转换脑筋,更新观念。第一,要真正树立起市场需要就是第一需要的观念,在生产经营中从以计划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第二,树立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第三,树立效益观念,摆脱只注重货物发送量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思想;第四,树立质量观念,以质量取胜;第五,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放下铁老大“架子”,以货主为“衣食父母”。 二、发展铁路运输扩大路网是营销策略的关键 我国铁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下表所示: 各国铁路路网密度 注:中国为1994年数据,其它国家为1992年数据。 我国每万平方公里拥有铁路只56.2公里,比国土和人口小于我国很多的印度还少,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铁路线不仅偏少,而且分布又极不均衡,拿西部(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八省区来说,土地面积占全国54.7%,而铁路营业里程只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总数的20.3%,每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拥有的铁路里程仅23公里,远低于全国路网密度55.6公里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的国情极不相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运价低、运量大的运输工具才能胜任,而铁路具有安全、舒适、远距等优势仍处在领先地位,运输重任还得靠铁路。从国际上看,即使是工业发达的美国、西欧、日本等国,铁路仍然担负着运输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我国铁路发展滞后,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线有所增加,但新线建设、旧线技术改造工程尚未配套,主要干线枢纽能力饱和。另一方面路网规模偏小,运输能力不足。如西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急需发展的空间,但西北铁路布局稀疏,尚未形成基本的路网。像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没有一条铁路,致使很多的资源、矿藏沉睡,无法运出。铁路运能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解决铁路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在于全国上下统一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技术改造与新线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首先,在主要干线,也就是运能不适应运量的繁忙干线地区,建设高速铁路、旧线更新改造。走货运重载、便捷的道路,大力推动干线5000吨以上重载列车以及集装化运输,象日本的高速铁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重量在6000~15000吨、2000吨以上的重载单元列车等是可以借鉴的。其次,采取各种方法建设铁路,铁路建设的重点应该西移。我国预计将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增建复线3000多公里。到2000年,铁路总里程将达到68000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到15300亿吨。要实现这一计划,建议国家应每年拨出一定资金,专门用于修建铁路,重点建设西部地区干线。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外资、合资、股份制的办法修建铁路。还应该鼓励私人修铁路,1997年底,山东梁山温等投资修建铁路专用线,掀开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三、优化运输产品质量是市场营销的根本 铁路企业产品的移位过程,就是铁路安全、路风、质量、效益的综合体现。铁路货运产品质量决定着货运营销的成败。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时,铁路必须把优化运输产品质量作为货运营销策略的唯一选择。 1、提速增效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节奏也在加快,客观上要求铁路运输加快和服务品质提高,因此,提高货物运输速度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竞争能力的主要方面。据统计,日本米轨铁路货物列车最高速度达100km/h,德国西部从1991年6月提供一种新的货物业务,在新线上货物列车最高速度达160km/h。而我国1993年铁路货物列车技术速度为44.5km/h,相比而言,我国的运输速度和其它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997年4月1日铁路实行有史一来的第一次按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运行图,今年又开行了几条线路和快速列车,这说明我国铁路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提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提速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铁路部门要把高速铁路作为铁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铁路客货运繁忙地区,发展高速铁路,实行客、货分线运行,建立货运重载化的新型铁路运输大通道。从技术方面入手,立足于现有机车车辆及线路的提速和改造,以高速度的货运形式达到提高货运服务质量的目的。 2、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市场经济是互惠互利的经济。货主到铁路发货必然要考虑价格因素,所以运输价格是否合理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在市场经济中自觉遵守和运用价值规律,才能争得货主。铁路目前采取的是国家统一定价,铁路运输运价调整的自主权不大,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在市场竞争中,要通过灵活多变的价格机制赢得市场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经过铁道部的争取和努力,价格进行了几次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 3、优质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主要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铁路货运工作在对外服务“窗口”上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消费者的利益。 铁路服务水平低、过多过乱的收费,已经成为铁路市场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逼走了货源,丢失了市场。最近铁道部对铁路乱收费问题十分重视,发出了《关于整顿铁路客货运输收费的通知》等决定,整治价外乱收费问题,这是旅客和货主叫好的好事。此外,铁路应加强对广大职工市场形势、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货运队伍整体技术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破除托运货物的所有关卡,要简化从计划受理到进货、出货的手续,全面推出一个窗口,一次办理。要根据货源、货流和货主的要求,开行不同类型的列车,发展集装箱、冷藏、保温和“五定”运输,来赢得市场。 总之,铁路货运在市场竞争中,只要遵循运输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市场为取向,以货主为“上帝”,正视货运严峻形势的同时,发挥有利条件,才能摆脱困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科纵横 孙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