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开放 竞争 保护 管理——外商进入中国商业零售业的思考           ★★★ 【字体:
开放 竞争 保护 管理——外商进入中国商业零售业的思考

作者:佚名     人气:47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本文介绍了外商进入中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商业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成绩,指出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外商进入中国的商业零售业及其发展
  对外商开放中国商业零售业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国决定开放商业零售领域,引入外商进入的中国的商业领域,然后有条件地、有限度地开放商业批发、物资供销等领域。首先在12个城市(包括浦东在内)开始进行引进外资试点,每个城市允许有2个合资商业企业。至今为止,国务院批准的外商单个商店有18家,加上地方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共有200多家,1995年对外开放连锁经营形式,批准荷兰、日本两家外商在北京进行连锁商业试点,等等。总之,中国商业零售业对外开放时间短,取得的成绩很大,表现为几个方面:
  1.弥补了中国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商业的物质基础建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方面显得相对滞后,远不足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商业建筑面积占住宅面积的8%,北京80年代10年间也只有5.9%。如大型百货商场较少,商业网点不足,商业的技术基础落后,而国家财政力量有限,使商业建设滞后。到1993年底,我国各类商业网点达1350万个,零售商业网点有215万家,销售额超过1.5亿万元,其中10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零售额达到622亿元人民币(折合49亿美元,而世界47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最大的公司美国的沃马特WallMart每年的销售额为900多亿美元,最小的公司瑞士的科波每年的销售额有89亿美元)。1979年以前,全国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销售过1亿元以上大型商场的全国只有20—30家,北京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隆福大厦、西单商场。而外商引入以后,弥补了我国商业网点建设的不足,增加了我国商品总量,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2.弥补了我国商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带动了我国对商业建设的投资。改革19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的发展受资金短缺的制约,资金的短缺不仅表现在流动资金的不足,而且表现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不足上。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再商业”形成了商业店堂狭小,门面依旧,有些连正常的维持周转都不可能,更谈不上扩大商业规模,国家投入商业建设的资金有限。商业资金的短缺也严重制约着商业的发展,影响商业的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但用于商业零售建设的资金仍然有限,到1996年底,我国共使用了1750亿美元的国外贷款,其中有一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177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中约有10%用于基础建设,主要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的开发中,其中一部分用于中国的商业零售业。正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不受人们重视,投资少,基础薄弱,所以引进一点外资对加快商业的改造应是无可厚非的。
  3.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在引进外资时,我国不仅引进了资金,而且引进了商业零售业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几年来,我国商业引进了不少的国外商业品牌、商业联号,这些对我国来说也是一笔无形资产,虽然所有权是人家的,但是由于在中国境内使用,增加了我国境内的商业资产使用的规模和总量,这些都实际在我国发挥效用,并且有利于我国流通事业的发展,对生产和消费起着引导作用,并满足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10多年是我国商业零售业、餐饮、旅店等服务行业管理和质量提高最快的时期。

  4.外资引入中国的零售业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利”。这种福利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商品总量的增加,在国内生产的商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国外各种名牌商品的大量进入,满足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现在中国市场上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名牌商品,大到五金、家电、电脑、轿车,小到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消费品。这种状况得益于商业的对外开放。二是中外商品的竞争促使厂家提高商品质量,促使商业零售企业改善服务,同时竞争也使得商品价格下降,使商品价格稳定在广大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水平。
  5.有利于我国商业企业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机制,迎接市场竞争和挑战。外商的进入,是我国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竞争,又存在机遇。这也是当初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商业零售业的初衷,让国外的商业进入中国的商业领域,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改变我国多少年来商业格局不变,观点不变,经营方式不变的状况。虽然现在进入我国流通领域的外资主要采取合资形式,但是这种合资和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我国商业企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技术、管理、观念上确实存在一些差距,而引进外资有利于我国在开放中缩短这种距离。
  6.引进外资进入商业零售领域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是一个全球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离开国际市场,中国经济18年发展充分证明,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也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中国迟早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将在2020年以后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外资进入商业领域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
  诚然,大规模地引进外资进入中国的商业零售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是商业改革的一个探索,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问题主要有:
  1.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如经济秩序混乱、竞争无序、宏观市场管理不力、流通产业政策没有形成、国有商业主导不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一开放市场所面临的即是世界一些大的跨国商业零售企业的进入,对我国本来就十分滞后的商业零售业来说无疑是挑战大于机遇,力量显得太单薄了。
  2.大量外商进入中国商业零售领域的势头较猛,表现为:一是时间短,进入外商数量多,在短短的5年时间,进入我国商业零售领域的有200多家,甚至象日本八百伴连总部也迁到中国的上海;二是外商实力雄厚,大多是一些跨国企业,甚至是一些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商家,这些大商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采用社会化大分工和大生产现代形式经营商业零售——连锁经营,如经营规模大,在全球拥有数以千百计的店铺,分布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大在10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最大的百货商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1996年零售总额达26.7亿人民币,是全国之最,但与国外大商业零售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三是目标明确,都希望在短期内打开中国的市场并主导中国的市场,都有明确的经营战略,如美国的沃尔马、法国的家乐福声称三年不要利润,用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四是以经营品牌、商标、联号为“切入点”进入中国的商业市场,如麦当劳、肯特基、丽都假日饭店等。当前正是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外商主要采取输出商品;第二个时期,外商主要输出资金;第三个时期,外商主要输出“牌子”,有人认为,外商输出“牌子”比前两种输出更具有竞争性。
  3.外商进入我国商业零售业,主要经营一些投资省、见效快、回报率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一些领域,而我国商业比较薄弱的领域——物流领域相对较少有外商投入,物流领域特别是仓储或者叫做配送中心建设引资投入较为欠缺。仓储特别是现代化配送中心是我国商业零售业发展的薄弱点。

  4.国家对整个社会商业的管理滞后,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商业领域,对改善多年来商业滞后发展具有很要的作用,但是对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管理则相对不力,因而出现多种业态竞争中的百货商场大于超市、便民店等多种业态,大型百货商场大大超过实际需要,在空间布局上“扎堆”建设,形成无序竞争,非理性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在这个时期,外商进入中国,也存在上述问题,许多外商不通过正常的程序进入市场,并参与无序竞争中,无疑会激化中国商业市场竞争程度。有时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外商进入市场的数量、投入的资金、经营领域等信息不清(包括对社会商业的管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一个弱点)。近两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西安等主要城市开始对多种经济成份的市场进出、投资领域、规模布局等进行统一管理,对商业零售业的有序发展发挥了很好地宏观管理作用。
  总之,我国商业零售业正处于调整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所经历过的零售革命,我国商业在这几年调整过程中都经历了。同时,我国商业零售业还面临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这种科技革命促使我国商业零售业在各种方面进行着重大的调整,不同的商业业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百货店、超市、便民店、专业商店(专卖店和专营店)、仓储商店(包括会员制商场)、廉价商店、商业中心、家庭用品中心、无店铺购销(包括直营售货、邮购、流动售货、电视商场、电子计算机购物等),是我国各种业态最为繁荣的时期,短短几年几乎发展了所有业态。但是我国商业业态结构不合理,其中大型百货商场发展过快、过滥、过猛,超市和便民店相对滞后。我国消费零售总额上升,而一些商业零售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有些看起来是一个或几个外资商业企业的开张的影响,但是,这只不过是直接的、显现的原因而已。
  三、对策
  1.建立我国的流通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诱导外资进入商业的薄弱领域,如建立与现代化商业所要求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只有使它们成为实现商业的社会化分工和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整个社会的商业成本才会真正下降,才能提高商业的流通生产力,提高流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连锁经营的核心。
  2.对外商直接投入商业,应从总量上限制,结构上调整。我国现有大型商场150个,现进入我国商业零售业的18家外商,如果全部经营大型商场,即占10%,所占比例较大。从总量而言,应该限制外商进入零售商业,特别是大中城市商业区。从结构而言,改善引资结构:(1)从环节上应引资进入商业零售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2)从业态上应引资进入便民店、超市、以及无店铺销售等。(3)从区域上应引资进入我国城市郊区,适应我国城市“空心化”或“面包圈”的趋势;适度引资进入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限制进入我国大城市商业中心区。(4)从企业结构上应引资改造我国的亏损零售商业和亏损批发商业,我国以资产入股,外商以资金入股,国家承担部分债务,进行资产结构重组,使我国一些国有企业摆脱企业资金的困扰。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零售业已经基本上适应市场需求,当然也要有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在外资进入的领域、经营的品种、经营数量、经营行为等,国家要按照国际惯例适当进行管理,一方面要给予其国民待遇,使其在平等基础上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主要通过法律规范来进行管理,如市场进入制度、反倾销制、商品的进出口比率限定等。
  3.对外商间接投入商业,可以从总量上有目的的适度放开。国有商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吸引外资,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形式,也应是我国商业零售业吸引外资的一种形式。如我国商业企业上市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国内的金融机构采取发行债券的形式吸引外资,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商业零售业。

  4.正确处理好中外商业企业的关系。外商进入我国商业领域,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形式,一方面中外企业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同行业相互协作的关系,通过竞争和协作,提高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当然也有少数外商有吞并、挤垮我国商业零售企业的意图,趋利性欲望可能会更强一点。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政府不能干预正常的企业行为,但如果企业不按照市场规范运行,违反政府的法律和法规,则应按照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
  5.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引入外资,引资改造国有零售亏损企业,引资改造亏损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限制外资进入主要农产品和主要生产资料的经营领域,以保证我国市场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6.加大我国商业零售业组织化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如我国最大的联锁企业——上海华联超市1996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同比增长301.72%,利润516.11万元,同比增长66倍;门店108家,同比增加67家。1997年头两个月实现销售3.68亿元,同比增长419.6%,到3月中旬,门店已达138家。
财贸经济   洪涛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