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零售企业总量控制、网点布局和规模结构等十个方面谈了我国零售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零售企业总量将适度控制 改革以来的商业发展改变了过去商业落后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零售企业总量出现失控。以上海为例,1994年上海零售商业的营业面积为800多万m2,人均0.62m2;同期香港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382万m2,人均0.6m2,两者相差无几。但从销售额来看,1994年上海的零售总额为775亿元,而香港为2000亿元左右;实现亿元销售额,香港需0.2万m2,而上海则需1.32万m2,是香港的5.06倍。到1994年石家庄市区零售商业营业面积达100万m2,人均0.7m2,这已超过香港地区的数额;而且石家庄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商业网点总数排在第25位,千人拥有网点个数排在第20位,可见形势之严峻。 这种状况已引起政府的重视,随着经济体制和商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零售业投资的责权利制约机制将会得到加强。另外,随着统一的社会商业管理体制的建立,零售企业在总量上会实现合理控制。 二、零售企业网点布局由集中走向分散 十几年来城市零售商业建设的误区之一是在网点布局上把大量投资都集中到了市级商业中心,出现了一级商业网点过于密集,二级尤其是三级商业网点建设不足的局面。如石家庄市500m2 以上的商场,90%以上分布在中山路,上海市90%的大商场建在市中心商业区,南京市主要在新街口,郑州市基本上在“二七”纪念塔附近。相反,一些周边地区和新建小区的商业设施却没有跟上。 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0%~60%,如果再加上日用生活用品的消费,可达80%,而这些支出多发生在居住区的三级商业网点。 近年来,一些城市成立了商业网点建设规划部门,这是一个重要措施。各网点办公室根据当地的消费结构加以整体规划、科学预测、合理布局,使二级、三级商业网点建设得到加强,使目前比较集中的零售商业网点逐步趋于分散布局。 三、零售企业规模结构由失衡走向均衡 零售企业规模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大中型商场发展过快,而小型商业企业发展滞后。据有关资料,北京市目前已建和在建的“万m2商厦”有近160座,其中不乏10万m2以上的庞大综合商厦,总面积可达560万m2。而要满足其销售额就需要集中北京市常住居民和300万流动人口的60%以上的购买力,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不仅北京如此,各大中城市也有类似情况。大商场过多,经营困难;而小型零售企业技术设施难以改进,管理水平、组织化程度低。因而,在今后一个时期,零售企业规模结构会有较大调整。中小型零售企业建设会逐步得到加强,特别是分布在各个生活区和厂矿宿舍区的日用百货店、粮油食品店、蔬菜副食店、土产杂货店等,通过连锁经营等,组织化、技术化程度逐步提高,从而使零售企业规模结构实现均衡发展。 四、零售企业业态趋于多元化 超市、连锁商店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各类连锁公司700多个,计划到2000年,连锁公司发展到1500家,销售收入1200亿元。 1994年综合商社开始试点。 1993年8月我国首家仓储式商场广州“广客隆”开业,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随后深圳、北京、长沙、杭州等地也陆续开设了仓储式商场,并得到迅速发展。 配送中心在近几年陆续设立。上海现有各类配送中心20多个,既有公司系统内的,如华联超市公司配送中心,配送门店达101家;也有以提供配送服务为主的社会化配送中心,如上海一百集团配送中心,月配送额达1.2亿元;还有产加销一体化的加工型配送中心,如食品集团天天配送中心,配送品种达4000多个。 直销公司业已兴起,邮购直销、电话直销、上门推销、电视直销等各种形态的直销公司已经出现。1995年11月北京电视台在国内首家开办了电视直销;1997年7月8日石家庄电视台直销公司正式营业。汽车、电脑等商品的租赁公司也大量出现;旧货商场已列入国内贸易部的规范发展规划。 五、零售企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将逐步提高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速度加快。但绝大部分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已应用计算机管理的只占30%以下;而且已应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绝大部分仍在低水平上运行。总之零售企业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依然十分低下。 我国零售商业已处在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时期。今后15年将是商业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国家有关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自动化水平,增加零售企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全国商业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九五”规划要求与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零售企业科技大发展。 六、零售企业竞争手段软性化 与价格、营业面积、装璜等硬性手段相比,近年来零售企业在竞争手段上有软性化趋势。比如依靠创建自己的名牌、优质的服务、卓越的企业形象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 国际上许多有名望的大百货公司、超级市场都使用自己的品牌。英国百年老店马狮百货公司经营的所有商品都用自己的牌子“圣米高”;美国西尔斯百货公司90%的商品都用自己的牌子。我国一些超市公司也开始试行,效果较好,大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竞争是无情的、有限的、相对的,而优质服务是有情的、无限的、绝对的。竞争与服务相互促进,用有情的卓越的服务去赢得无情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是实力和智力的较量。零售企业只有具备竞争优势,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形象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通过塑造企业个性和确定企业文化内涵,以整体形象作为竞争资本,全方位展开竞争,这是竞争的大走势。那种依靠单一商品优势、单纯低价策略的竞争手段已经过时,未来的竞争要求企业全方位的投入。 七、零售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趋势 大型零售企业具有一定实力,有条件以一业为主、复合型多角化经营。比如,以零售业为主,兼营批发业、餐饮业、房地产、生活服务业等。 石家庄北国商城除以零售业为主外,还兼营餐饮娱乐业、房地产等。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零售促效益、批发上规模、批零两翼齐飞”的原则,于1995年专门组建了中央商场批发公司。目前,批发销售已占公司销售的30%。另外公司还投资创办了服装、珠宝首饰、手表、家具、印刷等生产加工企业;还把经营触角延伸至广告、餐饮娱乐住宿业、证券业、房地产开发业等领域。 多角化经营可以使零售企业跨营多个目标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扩大经营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受到青睐。 八、零售企业特色化、个性化 特色化是零售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采取的独特方式和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富有鲜明个性的风格,或者说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它包括经营特色、管理特色、商品特色、业态特色、营销特色、服务特色、形象特色等诸多方面。 特色化是零售企业运行的内容,是与其它企业相比较在某方面具有领先性、超前性,最终上升为企业个性。特色化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受到企业青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零售企业“千店一貌”、进一店等于进百店,企业没有明显的特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特色化、个性化就成为零售企业的必然现象和发展趋势。 九、零售企业的外向型发展 这包括三层含义: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发展、外资进入国内零售领域、国内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随着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的日益形成,一些大城市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开始打破区域界限,逐步走向全国。如上海华联商厦、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都在外地开办了分店,从而增强了辐射范围。自1992年国务院同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外商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以来,到1996年底已批准15个项目;地方政府批准的更多。特别是1996年国家关于试办中外合资合作连锁商业政策的启动,国外一些大型零售商更加关注中国的零售市场,国内一些零售企业也希望搞合资合作经营的连锁企业。 外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同时,我国的零售业也开始参与国际商品交换。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内贸企业拥有外贸进出口权。这些都将推动国内零售业的国际化。 十、零售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商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600亿元,是1979年1265亿元的19倍多。但这一增长是伴随着物价上涨、购买力水平提高、商业网点和人员的增加取得的。从1978年至1994年,社会零售网点从105万个发展到1226万个,增长了10.7倍,经营人员从447万人增加到2374万人,增长了5倍。也就是说,十几年来的零售商业经济增长是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来取得的,即属于“粗放型”增长。 宏观经济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零售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其主要措施除了前文所述提高技术水平外,重要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有47%是通过加强管理取得的。日本企业界曾提出过一个令人醒目的忠告:中国企业现有的物质条件,只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率提高2~3倍。最近,国家计委对包括商业企业在内的258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显示,造成企业亏损的宏观管理因素和政策因素只占9.2%和9.08%,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占81.21%。因而,加强商业企业管理是零售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趋势。 商业经济研究 王小平 董进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