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上海粮食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并指出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不妨借鉴上海粮食系统的改革经验,以粮食产品的销售来减缓粮食仓储的压力,促动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 为了搞好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上海粮食系统开展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尤其是在粮食零售经营领域,采取了把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完全推向市场,并以之为核心建立连锁经营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努力减少仓储,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以搞活粮食流通和搞好粮食销售来解决粮食市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细看上海粮食系统的改革,吸取其经验,对黑龙江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为此,本人将最近在上海就有关问题的调研所得信息笔录于此,以飨读者。 一、上海粮食市场及原有的结构 1.上海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粮食消费市场,这一市场充满着竞争。上海是一个拥有13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000多人。人口密集化和人均占地面积的狭小,决定了上海的农业用地量极小,农业生产在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所占的份额亦相对较小,不超过1%。 然而,上海的人口基数使得上海又是一个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城市。这样一个大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工业用粮,餐饮用粮和居民生活用粮,使得城市每年的粮食需求总量达600多万吨。这样大的粮食消费市场对于农业用地较少的上海市来说,不可能依靠粮食的自给自足来解决问题。因而上海的粮食供应80%左右依赖外地调入。 2.上海粮食市场的现状是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粮食供应渠道。目前,上海粮食市场的结构状况是: 1)国营粮食部门力图发挥主渠道作用 上海粮食部门面对开放的上海粮食市场和外埠粮食产品纷纷进入上海市场竞争的局面,采取了占居市场主导位置,统筹市场,规划市场,把握市场控制权的策略。他们以上海市粮食储运公司为核心,建立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并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初级市场为基础,形成联系密切的市场经销网络,保证国营粮食部门对市场的主渠道作用。 2)城乡集贸市场成为重要补充并且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经数年发展,集贸市场已成为上海市场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城乡集贸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促动了上海粮食市场的开放搞活,同时也加剧了粮食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其中,个体粮食经营者的经营灵活性对国有粮食经营部门的经营方针、策略等都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也增加了粮食市场规范化管理的难度,这促使国有粮食部门必须加强改革力度以争取市场主动权。 3)超级市场,便民专卖店成为粮油销售新方式,并成为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为促进商业销售方式的变革,提高商业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也为了改变销售粮食初级产品所衍生的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上海市商委全力推进超级市场、便民专卖店的发展,同时,鼓励粮食包装产品进入超级市场经营,此外,为了方便消费者,上海市商委鼓励开办便民专卖店。由于这些便民专卖店以服务居民,方便居民为宗旨,固而多数把粮油经营作为经营主项。 从以上的上海粮食市场结构状况看,上海粮食市场上多渠道经营发展迅速,不仅粮油经营企业数量较多,从行业看涉及的跨行业部门也较多。粮油多渠道经营发展,固然活跃了市场、方便了居民,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盲目性和无序状态,尤其是从不同渠道进入市场的粮食在质量和价格方面的差异较大,致使国家统购粮难以保本销售,造成国有粮食经营亏损或仓储大量增加,阻碍了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为此,上海粮食系统凭借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东风,开始实施粮食零售业改革方案。 二、上海粮食零售业改革举措 上海粮食零售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以国有粮食经营企业为核心,建立稳定的、服务完善的市场零售体系,通过控制粮食输入渠道来保证粮食零售的顺价销售;通过粮食的市场销售份额的增大来减少仓储,加速粮食产品的市场流通,保证粮食经营的合理利润,保证上海粮食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此,上海粮食系统将粮食经营与粮食储运分离开来,组建粮食经营集团公司,并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运作方式: 1.尝试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方式,并以之作为粮食零售业改革的总体战略。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供、销一体化,是目前世界上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市场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其优势主要是: 1)产供销一体化后,市场导向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生产者在安排产品的品种、数量时,可以从市场最终需求的变动趋势出发,使绝大部分产品适销对路。 2)产供销一体化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到批发零售整个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大量的流通费用。 3)产供销一体化后,企业可以加强经营策略的执行力度,统筹资金调度,提高市场宣传,产品开发,商务谈判等各方面实力,使企业获得大规模生产经营的良好效果。 4)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在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营销手段上亦可全面规划,整体配合,强化其市场竞争力。 鉴于产供销一体化具有诸多优势,上海粮食零售业的改革便以此为基本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改革措施。 2.开展粮食精加工,开发粮食包装产品。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在人们观念中一直被视为原料产品,长期以来,其走入市场交易的形式也只是原始初加工的实物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包含了对粮食产品加工包装等方面的要求,为此,上海粮食零售业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抓粮食产品的精加工,精包装,开发符合大众要求的精制米、免洗米和组合米,形成精品米系列。 3.开发名牌产品,创立品牌的知名度。多年以来,粮食产品作为百姓生活必需品,一直处于无品牌经营状态,这一方面由于粮食产品市场化经营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也由于粮食产品精品化程度较低所致。随着粮食精加工和粮食包装产品投入市场,上海粮食经营者采取了品牌营销策略,他们首先为产品注册商标,继而通过广告宣传,创立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并坚持长期运作,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实行粮食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建立粮油专卖连锁店。粮食零售市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它的经营形式特别要方便居民消费,才能形成具有竞争性的销售力,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此外,粮食连锁化经营的优势还在于: 1)使农产品零售经营有适度的经营规模。这样,它一方面能够与工厂化的农产品加工包装业相适应,使之能够批量销售包装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规模化经营又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售价,满足城市居民购买价廉物美而又做工精细的农产品的需要。对于经营者来说,规模化的连锁经营薄利多销,在价格低、利润少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连锁化经营可以按照家庭居住的特点分布销售网点,使城市居民能够就近购买粮食产品。 3)连锁商店的操作比较规范,管理比较严格,与由零星小商贩形成的农贸集市相比,消费者的利益更容易得到保障。 鉴于以上优势,上海粮食系统正着手推进粮食专卖连锁经营,建立配送中心和计算机管理网络,将各区粮油零售店统一标识,统一产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 三、上海粮食零售业的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压力很大,尤其是面临一个新的丰收年。我省的粮食仓储能力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不妨借鉴上海粮食系统的改革经验,以粮食产品的销售来减缓粮食仓储的压力,促动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 1.探究市场潜力,寻找可开拓的新市场,制定以销售促流通的战略。东北粮食产品无论从口感上还是从营养成分上说,都是全国著名的,文革期间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支援东北建设的过程中亲自品味了东北粮食产品,形成了深刻印象,返回当地后,仍然向往东北粮食产品,而由于这些知青的宣传,知青的亲属、朋友等未曾到过东北的人,也对东北粮食产品形成了良好印象。据笔者在上海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居民中80%调查样本知道东北粮食产品,其中以大米、黄豆、绿小豆的知之率最高,90%以上的样本愿意购买真正的东北粮食产品(主要是大米、黄豆、绿小豆)。由此可见,东北粮食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市场,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去开拓粮食产品的新市场,把粮食产品的市场销售作为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重要战略之一。 2.制定详细周密的粮食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东北粮食产品之所以难于占居全国市场,原因很多: 1)初加工产品的粗放型经营,让消费者望而生畏。 据笔者在上海市场了解,上海居民对于消费东北粮食产品有几怕:一是怕掺有砂石,二是怕新、陈米混杂,三是怕假货冒充东北产品,四是怕现有的包装产品价格太高。对于这几怕,我认为这是东北粮食产品进入市场的问题点,东北粮食产品要进入全国市场,必须改革惯常的初加工产品的粗放型经营形象,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宣传,均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消费者利益的保障。这是东北粮食产品扩大市场销量的前提。 2)宣传和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如前所述,东北粮食产品拥有相当的潜在消费者,然而由于我们没有重视这些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没有加强东北粮食产品的品牌创立和品牌推广工作,而使得潜在消费者没能转化为现实消费者,对此,我们应尽快弥补以往的失误,确立目标市场并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尽早实现粮食产品的市场销售。 3)多渠道经营造成鱼龙混杂,价格混乱。 以往由于粮食经营没有注重对市场的统一性管理,使得东北粮食产品向全国市场流通过程中鱼龙混杂,出现了许多为了牟取暴利而以次充好,掺假造假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东北粮食产品的声誉,如果不严加管理,势必使东北粮食产品丧失在全国的立足之地,因此,东北粮食产品必须以统一经营的方式进入市场,建立全国性的连锁经营,方可站稳市场,形成市场信誉。 3.建立实力强大,多行业合作的粮食经销系统,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东北粮食产品开拓全国市场,将会对我省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将会带动我省粮食深加工,精加工行业的发展,然而粮食产品向全国市场的销售,毕竟不仅只涉及粮食系统,同时还涉及到政府的支持,铁路运输的支持等。因此,以粮食产品的销售来解决粮食流通领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必须走联合、合作之路,建立实力强大的多行业合作的粮食经营系统。将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配送、销售纳入这整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统筹管理,统一运作来实现对全国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东北粮食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销售,保障全国消费者消费东北粮食产品的权益。 4.加强粮食市场信息库建设,增强识别、获取信息和信息运用的能力。东北粮食产品欲实现在全国市场的销售,必须完善信息库的建设,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各主要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信息,同时要做更细的市场跟踪调研,把握市场需求趋势,并运用这些信息组织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配送和销售,实现市场管理的科学性。 总之,从上海粮食零售业的改革看我省的粮食经营,我认为加强粮食产品的销售,是我省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大省,仅只把目光停留在产地销售上,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开拓全国市场、建立东北粮食产品在全国的连锁经营,才可能实现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实现粮食销售的利润,为此,我们应该下大决心,拿出勇气,认真研究市场,做好市场运作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发展战略、策略,在全国确立我们农业大省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交流 郑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