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国有批发商业所面临的困境和国有批发商业企业的出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国有批发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曾占有主体地位并起着主渠道作用,但目前多数企业已经陷入效益下滑、竞争乏力、资金短缺、经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潜亏包袱加重的困境。 一、 国有批发商业面临的困境 1、 销售日渐萎缩,市场占有率降低。国有批发商业销售额,从1988年起每年平均以100多亿元的幅度递减,阵地不断缩小。其萎缩的原因有:一是零售企业不少商品直接到工厂进货,避开了批发环节。二是许多新兴的集体、个体、私营、合资等生产企业其新产品投放市场后急于得到市场承认,绕开批发环节直接找大商场推销。三是这些新兴企业参与竞争的手段灵活,产品质量好,价格又偏低,向商场让利幅度大,这一优势是国有批发商业难以做到的。由于以工业自销为主的其他批发渠道的形成,国有批发商业市场占有率已明显降低,近年来,我国整个商业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已不足25%。形成了以工业自销为主的其他批发与国有批发商业收购的“倒三七”现象。 2、 竞争环境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曾经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等方面不适当地向个体、私营商业倾斜,使国有批发企业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威协。主要表现在:第一,税赋不均,国有批发商业负担偏重,过去国有批发商业税率为进销差价的10%,实行新的增值税以后为17%,税赋的增长使经营出现新的困难。第二,尽管目前多渠道经营批发,但政府管理机关却要求国有批发一家承担市场责任,名为对市场负责,实为转嫁生产企业的负担。第三,企业缺乏必要的定价权,使国有批发处于不利地位。第四,国有批发商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利息负担沉重。 3、 包袱沉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为了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保证商品供应,国有批发企业承担了国家的、地方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责任,由此占压了大量资金,增大了商品库存,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政策性亏损为内容的历史包袱。第二,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人员矛盾突出。国有批发商业在计划经济时一般包赚不赔,效益看好,因而从各方涌进大量人员,使得机构臃肿,人员过剩,其中离退休人员特别多。第三,其他形式名目繁多的集资、基金、赞助、负荷越来越多。 4、 负债率高,欠债不清。国有批发商业企业从1990年开始由盈变亏,出现全行业亏损。据有关专家分析,国有批发商业企业每销售100元商品中有90元是依靠借款经营的,高负债率必然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多困难。三角债严重,欠债不清或前清后欠,资金周转缓慢。其原因为:一是国有批发商业之间层层拖欠。二是企业法制观念淡薄,内部管理松弛,新领导上任后不认旧帐或认而不结形成死帐。三是许多批发商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银行对其加紧控制。四是骗子公司防不胜防,货提走后追款无门。 二、 国有批发商业企业的出路 1、 向零售延伸,批零兼营。为了扩大销售,广泛了解市场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国有批发商业应向零售延伸,批零兼营。批零兼营的好处在于零售业的资金回笼快、利润高,为解决商业批发企业资金困难,加速资金周转起到补充作用。批零兼营有多种形式,如自办批零一体化商场,到零售店设批发专柜,与大型零售店联合组建商业集团等,这些有助于批零互补。当前批零兼营方式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国有大型批发商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零售企业承担进货、分货、配货、送货等业务;有的可对原有零售网点进行扩建和改造,扩大批零一体化规模;有的可参与或主办相应的专业市场,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招商,使其成为既是联接多层面零售商的据点,又是广泛汇集信息的中心。 2、 向生产延伸,稳定货源。一是通过契约充任生15产单位的总经销、总代理,以减少环节,减轻税赋,保持合理的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兴办独资或合资生产企业,自己营建商品生产基地。三是通过参股、联营广泛参与有供货关系的生产企业的经营,根据市场导向组织生产,按产权份额分得相应产品。四是开发自己的名优品牌,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来取得对生产企业的支配地位。 3、 发挥规模优势,形成集团化经营。国有批发商业在设置上分工过细、专业性太强,联系松散,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零售部门采购的要求。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要求,必须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国有批发商业应走集团化的路子,实现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合理的经济效益规模。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进货渠道、信息网络、储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承担进货、分货、配货、送货业务。批发企业还可以利用商品、网点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批发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并在原来的经营范围内,转化为专业的社会配送中心,这样就使规模经营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4、 推行集约经营,强化内部管理。国有批发商业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国家投入,铺新摊子,片面追求销售额,而应从科技进步、科学化经营与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构调整、人才资源、规模优势几方面入手,实现集约经营,才能提高批发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强化管理上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要着重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资金运营效率和社会贡献率。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建立健全批发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逐步探索现代商业批发企业的管理模式。 5、 改革传统的批发模式,发展多功能服务。改变过去工商单纯购销关系为分工协作,建立工商一体化、共同开拓市场的新型关系。商家不仅给厂方代销产品,而且主动向厂方反馈市场信息,只有信息反馈灵敏、快速,才能给厂方增强决策应变能力,同时对自身畅销产品也是有利的。商业批发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多功能服务项目,如信息收集反馈功能、商品开发功能、购销网络组织功能、产销资金融通功能等,以达到搞活批发企业和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国有批发企业应彻底抛弃坐店经商、等客上门的习惯,自觉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和技巧,强化服务功能,重塑批发企业的新形象,彻底改变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 6、 推行代理制,稳定工商联合关系。代理制是指批发商通过合理契约方式与制造商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权,收取佣金,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的一种贸易形式。推行和发展代理制是完善商品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的重大举措。代理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2)提高流通效率;(3)资金使用效益高;(4)有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5)有助于改革流通体制。完善批发商业代理制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中一定要注意坚持按平均利润的原则,来处理与调整工商双方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这种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7、 加快股份制改造,理顺产权关系。这是国有批发商业调整的方向。国有批发商业应根据不同情况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借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力量,搞联合经营,或实行兼并,以恢复生机,搞活企业;也可以对原有资产评估定股,在保证国家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划出一定比例的股权,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定向拍卖,建立股份公司,通过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杂交”,激发企业活力;也可以搞职工股金合作制,让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直接参与重大决策,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调动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在转换机制中的特殊作用,把国有批发商业逐步改造成国家控股和法人相互参股为主的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推进批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重构批发企业运行新机制,这样有利于提高资产经营效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 8、 面向农村,面向国际市场。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主体,地域广阔,存在很大的潜在购买力,国有批发商业应大力开拓农村大市场,开发新的经营产业,应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或自行开拓经营;或与供销社合作经营;或让其它类型商业、企业代销,使之在农村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要积极面向国际市场,走出国门,搞好国际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采取内外贸易相结合的方针,可以把外资引进来办企业,也可以到国外办企业,还可以搞易货贸易和期货交易,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建立国际型的销售网络。有实力的国有批发企业应高瞻远瞩,尽早走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财贸经济 杨文杰 朱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