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理论和客观事实两个方面论述了批发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既密切相联且又成正比关系的。 认为批发商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过时”了,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无知的,也是于客观事实相背离的。首先,从理论上看,稍有商品流通知识的人便可知道,批发商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既密切相联且又成正比关系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品细分化,一个产品可以营销全国乃至世界,这就是一个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批发商业的功能就在于调节、缩短这个“距离”。只要商品经济还在运转,只要社会化大生产还在进行,批发商业就会照样存在下去,就不会“过时”,非但不“过时”,还会随着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其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其现代化程度也将会越来越高。它本身既不会因国体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匿迹”,也不会因国度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消亡”。因此,那种认为批发商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过时”的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和站不住脚的。 其次,从客观事实看,不可否认,我国批发商业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例外确实是伴随计划经济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的。但由此就得出“批发商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时了’”的结论是错误的,是违背客观事实的。当前我国批发商业虽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批发额仍比零售额高得多这一点便可足以证明,批发商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当前零售业趋见滑坡,批发业效益看好的势头,也说明我国批发商业是不会也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只能审时度势,对批发商业进行包括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而决不是全盘否定批发商业,“倒脏水也把孩子倒掉了”。具体来说,我们否定的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以僵化为突出特点的三级批发体制及其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弊端,并不是否定批发商业本身。 批发商业一头连着成千上万的生产部门,一头连着成千上万的零售商店,是“生产和消费的‘晴雨表’”,对生产和消费起着“导向”作用。将批发商业称之为商品流通的“主动脉”,将国有批发商业喻之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甚至将其誉名为“蓄水池”。除对后者人们目前尚有争议外,对前两者都已认同。倘若没有“主动脉”,血液就达不到毛细血管;同样,倘若没有“主渠道”,分渠道,支渠道就无水干涸。客观情况正是如此,每当批发商业商品存储量不能满足零售商店需求时,流通领域出现的零售商店相互进货再加价零售的“购零—零售”模式,其实质并非是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步的象征,而是严重的历史倒退,即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一下子倒退到了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时期倒退到了小生产时期。实践证明,批发和零售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两个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唇齿相依,并行不悖,谁也离不开谁,倘若离开了,其结果必然是“唇亡齿寒”自身难保。没有批发商业是不行的,批发商业不发达也是不行的。 “批发无用论”在牰牥年代西方国家曾有人提出过,其主要观点与我国的“批发无用”论调如出一辙,认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作为中间环节的批发商业将逐步被淘汰。然而,实践却给“批发无用论”者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其观点言论很快就被而后的实践所否定,批发商业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而萎缩,也并未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达而让位或被淘汰,相反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商业经济研 刘福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