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市侩的影响,其行为呈现出下滑趋势。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道德行为,它是人们按照某种规范对事物采取的实际行动。如果说道德观念是大学生对人对事物的主观态度,那么道德行为就是大学生对人对事物作出的行为反应。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维更敏锐,思想更活跃,接纳新观点、新方法,不仅可以和时代节律合拍,而且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市侩的影响,其行为呈现出下滑趋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受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性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利益杠杆的作用,极少数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崇尚自我的意识愈来愈强,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表现在道德行为上为:凡事以是否对己“有利”作为评判的标准,利己则干,不利己则不干,崇尚自我,事事以自己为轴心,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等等,他们强调自我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企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他们片面追求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了他们在行为上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忽略了集体的作用,集体主义观念严重淡化。对公共财物不爱惜,对他人冷漠与不关心。如许多教室的桌椅被破坏,校园花草被攀折,有少数大学生甚至养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即强烈的破坏欲,在洁白的墙壁上,故意踩上自己的脚印。用吃剩下的饭菜、馒头堵塞卫生间下水道等等。 二、 受外来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患有“基础文明匮乏症” 在高校里,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气和不道德行为,我们称之为“基础文明匮乏症”。其表现的行为是:污言秽语随口带,夜半歌声传天外,挽着情侣耍气派,饭碗吃过继续来,染起头发当老外,周末睡到太阳晒,试前三天无烛卖,作弊创新把专利卖,如此等等。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在基本礼貌方面表现为:不太注意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目空一切”的傲慢和浅薄。而且,这种行为更容易在校门之外的公共场合中流露出来,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不能给老弱病残者主动让座,不能以礼貌的方式同服务员友好交流,甚至在打水,买饭排队时不习惯让老师、长者优先等等。在这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背后,掩盖着他们对社会规范的淡薄与熟视无睹;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行为的不经意的否定。在这里,有的人甚至不相信大学生会做出那样一些不讲公德、不讲道德行为的有失身份的事情来。当然,并不是说,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极端的例子终归是少数,但退一步说,即使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不也值得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吗? 三、大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存在上述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究其根源将对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依据。笔者认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反映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十八、九岁的年龄,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所谓:“性,犹湍水也,决渚西方则西流,决渚东方则东流。”实践证明,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失误,青年大学生往往从实用、实惠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所取,从而导致道德行为的偏差。 (二)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解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中,由于对市场经济的缺乏正确理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加之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上腐败现象的滋生,如:钱权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分配不公等,这种冲击和变化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转化,过去那种互助互济、团结友爱、互敬互爱、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和传统美德被少数大学生认为是守旧、陈腐。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关系机械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把“等价交换”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准则,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道德行为的功利化。 (三)受西方思潮的冲击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西方文化、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使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原有的道德、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放弃和扭曲,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本位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他们心中。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一、 强化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可塑性很强。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明确道德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德存在的形式,以及道德评判的标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但严肃的理论教育并不仅限于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还应综合施教,齐抓共管,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时时处处置身于一种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之中,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 第二、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重视教育者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被无数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教师的影响力更为直接、更为深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应当注意这方面的职业教育,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学校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整体效益”的思想,高校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注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第三、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德育细则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应当承认,确实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持有一种极不健康的与人为敌、与环境为敌的对抗心理,破坏欲强烈,在无管束的情况下,几乎是习以为常地做出一些极不道德、极不文明的事来。譬如,有的乱泼污水,有的将刚贴出的海报,自己一看便随手撕掉,有的把坐椅或课桌上的螺丝钉拆下来,有的不顾学校禁令在教室抽烟等等,对这种行为,应采取一些管束措施,仅靠劝戒常常是软弱无力的,无济于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有自律性的要求,如果没有他律的措施来保证,就会落空。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约束不良行为。此外,在德育考核的具体内容上要进行标准量化,促其行为规范化。 第四、 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和榜样典型的激励作用 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要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修身、治学、立业的务实敬业精神,反对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想做的傲慢态度。我们应发动学生,开展文明自助活动,利用一切可能而有效的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各项主题活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典型的作用。榜样是具有一定社会推崇的楷模,对社会成员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我国素有“见贤思齐,思齐成德”的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孕育和不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徐洪刚、孔繁森、邱娥国等先进人物那种见义勇为、舍身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我们应及时抓好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思想,给学生当好参谋和向导,为各项活动有效地开展注入健康的内容。 总而言之,我们应遵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要求,在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紧构建改革开放的新道德,重建一种能够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伦理道德取向体系,这必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蓬勃地推向前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华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