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是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资信能力。本文主要对外贸企业物流系统的功能、效果、因素及控制点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商品贸易一般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是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购销活动。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的活动包括两个“流程”,一是商品价值所有权的转让过程,称之为“商流”;二是卖方把商品实体本身交给买方的过程,称之为“物流”。换言之借助于商品的进、销、运来完成其物流,以货币为媒介,来实现商品的价值所有权的转移,商流是物流的前提,商流又要通过物流来实现。商品的所有权转让和实体交付是由合同履行来完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及其最后成效,只有在合同履行完毕时才能体现出来,履约率的高低是评估外贸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志,因此,强化出口贸易中的物流管理是外贸企业经营实力和资信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出口贸易中的物流管理,涉及到企业进货、销售、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人力、物力、财力各个要素的综合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时效的控制,即理顺合同履行程序及作业规范,统筹货、证、船的衔接和协调,以期按照合同规定,按质、按量、按时对外交货,保证及时收汇。 1.外贸物流系统的五大功能、五效果与六因素 1.1 五大功能 外贸物流是一个从原材料供应到消费资料废弃这样一个范围很广的系统。它具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商品信息及情报等诸多功能。这五大功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在外贸物流中有机的配合,才能发挥全系统的功能与效果,这是处于该系统全过程及全体人员必须严重关注的。这方面如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物流的梗塞及合同的失败。 1.2 五效果(5S) 为使外贸企业物流五大功能有机配合,发挥出高效率运转的效果,实现物流系统化的目标,必须发挥如下效果:(简称5S) (1)服务性(service) 在为顾客服务方面,要求作到无脱销、无货损等事故,费用便宜。 (2)速送性(speed) 要求将商品按顾客指定的地点、时间迅速送到,对于水运特别应遵守远洋货舱的船期。 (3)空间的有效利用(space saving) 现实的情况是建设物流设施的地价非常贵,也很难买到所需要的建筑面积(如货位、船位、舱位),近些年,为了能有效利用土地面积,物流设施的立体化、机械化的程度增加了,同时,空间使用费用也增加了。 (4)规模适当化(scale optimization) 必须考虑外贸物流的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的问题。外贸物流过于集中,会造成物流渠道过分拥挤,形成“栓塞”,过分分散,就会降低效率。 (5)库存调整(stock control) 如库存增加,则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而且还会因为库存投资而浪费资金。因此,在物流过程中,必须具有结合需求变动、调整生产,协调流量的功能。 总之,在考虑物流系统化时,要把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货物量,作为一贯流动的物流量来看待,依靠缩短其间的路线作业的合理化、现代化等手段,谋求降低总成本。 1.3 六要素外贸物流的设计,一般需要下列要素的数据: (1)products对象商品的种类、品目 (2)quantity商品数量、大小、年度目标的业务量规模、价格 (3)route商品的流向(生产厂、配送中心、运送路线、消费地等) (4)service服务水平标准(速送、商品质量保持等) (5)time 不同季度、月、日、时业务量的波动特点 (6)cost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以上P、Q、R、S、T、C六个要素的基本数据是外贸物流管理中必须准备的。 2.外贸物流系统中几个控制点的设计 对外商品贸易活动围绕着“两个卖出”(即出口物资的卖出和进口物资的卖出)为中心展开,要以外贸企业物流系统强有力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整个经营活动表现为具体的过程控制,不能出现失控脱节的现象,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控制尤为重要。 2.1 组织资源 供应商一般比较分散,而外贸企业为了追求一定的规模效益,要将定货单分解到若干个生产企业分别完成,这就出现了对供应商的考虑和筛选,一个稳定的货源生产基地是外贸企业物流通畅的基础。 2.2 运输管理 外贸运输路线长,变化多,涉及面广,需要多种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的协作,再加上许多不可抗拒的自然事故,使外贸运输管理的风险倍增,合理外贸运输的构成因素包括: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运输方式,以达到合理的运输。 2.3 时间管理 外贸物流有严格的时间局限,这种时间制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合同制约,按时履约是国际贸易中的准则,货物迟于合同规定的期限,违约方就要赔偿经济损失;二是经济效益的驱动,国际市场上出口商品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行情瞬息万变,故出口商品不仅要求质量上乘,而且要求上市及时,不失时机地组织供应,才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销售市场,实际操作中,经常运用网络计划法,严格控制各环节、各工序的时间消耗,以达到时间成本的优化。 2.4 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是外贸物流系统中的调节器,它一方面是保证商品供应的及时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缓冲了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的矛盾,有些外贸商品库还兼有分筛、包装、整理、深加工的功能。仓储管理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适当存量与最低成本的关系,大量的仓储可以保证及时的供应,但是占用过多的空间资源和流动资金也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保管费用);过少的仓储会造成供不应求,品种断档,商品脱销,失去了宝贵的商业机会,甚至要按合同条款赔偿买方的经济损失。物流管理中经常采用经济定货批量法、ABC法、帕累托分类法等建立起保险储量、经常储量等,重点物资储量等,以对物资储量加以控制。 2.5 质量控制 商品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口商品的质量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为标准的。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不仅要严格执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ISO9000系列标准和行业相关的验收标准,还要从源头抓起,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操作规范直至原、辅包装材料进行控制,而商品能否实现其价值,又关系到外贸物流整个系统和物流的全过程。出口物资质量的达标与物流过程中质量的保持是完成物流全过程的技术保障。 2.6 渠道(客户)的选择 有了适销对路的商品物资,尚需经过顺畅的销售渠道才能进入市场转移到最终用户手中,销售渠道是市场的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形成的客观存在,外贸企业无法排除它、改变它,只能适应它。不同的商品物流需要采用不同的渠道,如宽渠道和窄渠道、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多渠道和单一渠道,物流中转环节多、“中介人”多、利润分享多,但是既为利润分享者,就有承担疏通物流、促进出口商品价值实现的责任,选择渠道的宗旨就是要考察中间商是否有承担这种责任的能力、信息、条件、资金及体现这种能力的软硬件设施。 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开放程度的标志。商品物流管理是实现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技术措施。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提高对这门技术的重视程度,研究这方面的理论,掌握这门技术。 参考文献 1.郑汉民.对外贸易企业管理.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2.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 3.顾国祥.三资企业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物流技术与应用 胡德旺,魏新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