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使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日益显得重要。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要成功、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政府公共关系为政府职能的顺利执行打开了通道,它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完善政府同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关系,争取公众对政府各项政策及改革措施的理解与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是政府走向民主化的内在需要。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民主化的表现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广泛参与政治过程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另一方面是使政府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一切政府行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为这两方面内容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政府公共关系可以通过“双向”信息交流,各种传播手段,更为真实、广泛地了解和汇集人民的意愿,反映公众的呼声,获得公众更为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参政议政的自觉性。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是保持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各方面利益波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而人们观念的转变尚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保持稳定的任务在于:消除群众的各种疑虑和误解,缓和或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减少或消除可能发生的动荡,形成一种巩固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依靠政府的各项决策的正确、措施得力和实践中进展顺利外,还需要政府公共关系的工作,来宣传、解释、说明政府决策意图和配套措施,以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以免引起群众的误解和不良反映,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大局的要求。 充分发挥政府公关职能有利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开放,也包括政治、文化、信息方面的开放;不仅是国与国的开放,也意味着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开放。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家、地区、部门要建立和发展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合作。首先是必须了解对方,同时让对方了解自己。要达到相互了解以至信任的目的,就需要发挥政府公关的职能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公共关系既是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它的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定位 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呢? 第一,信息引导。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职能。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职能就是获得信息,经过收集、加工、传递、存贮,为政府管理提供各种所需信息,促使政府与其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信息引导。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引导。一方面,它能促进各种信息输入,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病,为公众提供一个下情上达的机会,使政府机关了解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欲望;另一方面,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也有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输出,给政府机关提供一个上情下达、直接向群众宣传解释某些重大方针、政策的渠道,使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系统决策程序、意图和面临的困难,避免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沟通协调。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既可以让公众明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把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意志;还可以根据民意科学决策、制定政策,从而为政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政府与公众的协调是指政府在沟通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等方式来调适、理顺政府与其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条块分割、急功近利、政出多门等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各部门的管辖范围不同,职权不同,认识上的差异,局部利益的冲突,沟通上的障碍,体制上的缺陷等等,政府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纠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有效及时地开展多种公共关系活动。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良好关系状态。 第三,形象塑造。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政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因此,政府形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形象。这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综合认识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它是政府机构的静态实体(如政府设施、组织机构、政令政策及法规文件档案等)和政府人员的动态言行等因素综合使用于政府内外公众主观意识的产物。政府形象对于政府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形象是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被视为政府的无形财产,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基础。 从根本上讲,良好的政府形象来源于政府的具体实践,亦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表现。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 第四,宣传教育。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天然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宣传教育职能的内容:一方面是把政府内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社会输出,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导。即经常教育政府工作人员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使自己的一切行为自觉地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又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传播媒介,将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意图传达给社会公众,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充分的说明,并告诉公众政府正在作什么,准备作什么,人民可以得到什么和如何支持政府的工作,使公众理解政府的决策和措施,赞同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保证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决策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关键。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咨询建议的参谋作用,是保证决策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府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职能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广泛民主化。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作为国家及社会主人地位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把来自公众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加工,向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资料,从而保证最终形成的决策中能广泛吸收公众的合理化意见,吸取群众智慧,使决策建立在尽可能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政府公共关系咨询建议职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由于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和情况一般都是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真实信息,所以公关人员可依靠这些信息资料,广泛征询公众及有关专家集团的意见,同时监测环境的变化,预测社会变化趋势,以供政府决策,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对当前充分发挥政府公关职能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政府的观念转变,正确认识政府公关的职能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改革也成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深刻性的关键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需要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政府公共关系正是在政府观念转变过程中,适应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应运而生的。在现阶段,人们对政府公关职能存在两种偏见:一种是扩大政府公关的职能作用,认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纳,把政府公关职能与公共行政职能混淆认同,这种倾向不仅会影响政府职能的正确发挥,又使政府公关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另一种是缩小政府公关的职能作用,认为政府公关工作仅仅是传媒引导、宣传教育,没有把政府公关工作提高到实质性的高度。这种认识造成了对政府公关工作的“虚化”。因此,克服上述两种偏向的产生,加快政府观念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必须正确认识政府公关的职能作用。 第二,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公关意识,加强公关素质教育。首先,各级行政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公关意识,树立起“全员公关”意识为社会服务,要使每位行政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分,以“公仆意识”为社会服务,以“沟通”、“协调”意识指导政务工作,借此润滑政府的运作机制。其次,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教育和锻炼。针对行政人员的现有状况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同时,注意在实践中锻炼干部,使行政人员多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公众,切实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密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架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第三,设立政府部门的公关职能机构。在政府机构中设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并有效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是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和开展国内外交往的需要,也是政府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政府公关职能部门的设立,既可以作为“信息库”,及时让政府了解所需信息,又可以作为“智囊团”,参与政府民主化、科学化决策,还可以作为“润滑剂”,沟通、协调政府与外界的联系,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现阶段,由于政府公关职能部门设置不明确,职责不一,已难以满足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多种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尽早设立明确的公共关系职能机构。 第四,营造适合政府公关职能发挥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加强对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适应现代政府公共行政的政府公关的原理、原则及效应作用等。其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的硬件建设。诸如进行公共关系工作所必需的现代化信息处理设施、先进的传播设施等。最后,各级政府在提高行政人员整体公关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政府公共关系人才。 地方政府管理 刘明,车世忠 19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