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长虹都是中国家电业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国的民族产业,长虹是国人的骄傲。然而,从鼎盛时期的97、98年代走到21世纪的现在,长虹的骄人业绩难以再现,长虹的营销体系更是让人琢磨不透。长虹究竟怎么啦?
长虹营销体系的现况 2003年以前,长虹的营销体系是按照营销管理本部(国内销售部分,以下所谈均为国内销售部分)——管理处(一般是一省设立1-2个管理处)——分公司(根据各地情况不同,一个管理处下设3-6个分公司,有些例外)——工作站(隶属于分公司,如北京分公司曾下设房山工作站,宁波分公司下设舟山工作站)这种模式来建立的,最基础的营销机构是各地分公司。各地分公司经销长虹所有产品,主要包括彩电、空调、背投、视听等。分公司非完全独立核算的,大部分货款必须汇到总部,总部再依据营销政策给予下面分公司一定额度的费用和各种开支。 同时,总部于2002年春节后按照各产品线成立了各产品营销中心(包括背投营销中心,彩电营销中心,空调营销中心等),取消策划中心,新成立广告宣传中心(除负责营销部各产品广告宣传、新闻发布会外,同时还负责整个公司的对外形象和企业宣传,另外还参与大部分的市场策划活动,但该中心不到10人,而且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的市场经验)。 2003年春节前后,营销管理本部再次对营销体系进行大幅度改革,成立六大产品经营部(背投经营部,彩电经营部,空调经营部,电池经营部,液晶经营部和视听、OEM经营部),撤消各地管理处,全国设立10大片区,各片区主任坐镇总部,遥控指挥下面的分公司(一个片区所辖分公司在20个左右),各分公司拥有比以往较大的自主权限,包括雇佣员工,营销政策的制定等等;大部分各地的管理处处长回总部担任各经营部策划员,不久改任各经营部副部长。4月底,总部对营销体系再次变革,不再设立片区,而是采用各经营部副部长兼任下面分公司经理,原分公司经理改任副经理。 应该说,长虹营销体系近年来不断改革,至少有三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首先是长虹营销体系不断变革,长虹领导层和执行层都意识到长虹的发展碰到瓶颈了,长虹需要改革,需要更新,而长虹也确实是在不断调整和变革中探索; 其次,长虹成立各产品经营部,成立片区,给分公司下放权力,这是符合市场发展的现况和未来趋势的,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误区,但这种大方向是对的; 最后,长虹营销体系的改革是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的,不至于发生大规模跳槽或激烈震荡的事件发生,这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然而,从长虹现有的营销体系来看,还存在许多先天性的、危害性极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长虹营销体系将不会健全,而长虹的市场业绩也将难以得到质的提高。
营销体系的痼疾 长虹的营销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四个痼疾: 首先是营销体系没有规范化,没有“战略”层面的考虑。作为公司利益攸关的部门,考虑到长虹在行业内、在西部的地位,营销管理本部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同时应将营销“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结合起来。长江三角洲一带众多的民营企业,可以很大气的提出自己在未来3年内、5年内乃至10年内做成的销售额,取得的行业地位,而长虹除了早期提出的“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入世纪500强”等口号外,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起这种规划了;即使是每年年初提出的本年度的销售额,到了年底往往都是打了折扣的。从近年来长虹年报就可以看出,长虹现在每年的国内销售额不到100亿,徘徊停滞,而同行都在飞速发展。 没有“战略”层面的考虑,还会带来这样一种后果:公司员工(包括营销类员工)不清楚公司今后将如何发展,对公司未来发展不清楚,则会丧失对公司的信心,在工作中患得患失,随时准备跳槽走人,员工向心力不够;而部分销售经理完全会从个人利益出发,“在职一日,牟(私)利一日”,根本不在乎公司利益是否受损。 其次,营销体系中缺乏市场策划部门,这对于任何一个稍有规模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天大的缺陷和错误。总部很少制定出较有成效的市场促销活动,每年的五一、十一和元旦春节等黄金期,长虹很少有全国统一的、行之有效的、声势浩大的市场促销活动,把责任全部“下放”到了各地销售分公司。而在下面分公司,基本上全凭销售经理的经验和直觉来做事,活动主题、形式、礼品、人员安排等往往脱钩,或者是跟在竞争对手的屁股后面行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幸好长虹以往的知名度较高,网络遍布全国,加上中国市场本身不是很市场化,因而长虹每年还能维持着几十亿的销售额。 而营销管理本部制定的一些市场策划活动,往往是由“领导的思路+广告宣传中心的文章+新闻发布会=市场策划活动”。因为各经营部并没有专职的策划人员,广告宣传中心的文章是上了各类媒体,但真实效果谁也不管,也管不了,试想,从没到市场上体验的人能写出让消费者感动的宣传文章吗?而且,许多策划活动都没能与市场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必然造成宣传与市场脱节。有一批老营销类员工或许经验丰富,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供不应求”的市场已经截然不同了,只凭以往的经验而不了解现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市场做好的。 再次,频繁的机构和人事调整,军心不稳,经销商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每年的春节前后,长虹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和人事调整,而且这种调整很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年底。虽然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调整太频繁,下面的销售经理、员工和客户都会不太适应。销售经理时刻想着,说不定哪天我就调走了,那我就只能在现在的位置多拿点钱,至于有一些现在做了、对今后有较大好处的工作,考虑到自己的不确定因素,算了,还是别做了,看今后的情况再说吧。而市场中时机转瞬即逝,等到再打算做的时候,时机已经过去了。员工也只能是把眼光放在现在,稍微远点的东西,都是可以不管的了。经销商意见当然大了,2年内可以换4个经理,1年内换3个业务员,刚刚熟悉点就调走了,经销商也觉得烦心,尤其是部分经销商刚从这个经理拿到一个优惠政策,人一换,政策就没了。这种情况在现在发生比较多的,对长虹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长虹营销体系管理不力。许多时候,分公司并不能得到总部及时、有效的支持;而总部对分公司也处于不闻不问的状况(除了发货、汇款外),总部与分公司的关系还是如同80年代那种粗俗的销售关系。分公司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激励机制方面感觉权力不够,而在市场策划等方面权力又大,不大支持总部的工作。总部对各分公司的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原始状态,没有很好的将“放权”与“威信”有效的结合起来。
解决方案 长虹的缺点比较明显,不过长虹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在实力,包括其产品的研发和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整个西南区域都是其人才范围)、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和行业内的地位)、资金流优势等。长虹的营销体系要想健全,完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将管理与“放权”充分结合起来。公司营销体系按照产品经营部与片区双重负责制建立,各产品经营部部长和片区主任(或其专职代表)同时兼任策划部门策划员,由新成立的策划部门总负责;给予分公司足够的人、财、物权限,实行承包制,制定详尽的营销政策,甚至包括承包期限、目标业绩、奖惩措施、离职或换岗后数年内的继续考核等等,鼓励有实力的、优秀的分公司兼并落后的分公司。总部除了以往最平常的发货、收款等工作外,更多的时间用在市场总策划、促销活动的制定、竞争对手的分析、人才的培训、广告宣传的做法等工作上;分公司则做实际的营销工作,同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当地市场分析,市场行情的变化,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为长虹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成立新的策划部门,由广告宣传中心、各产品经营部、各片区主任及各生产部门联合组成,外围还应包括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法律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针对竞争对手的动态,追踪市场情况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型促销活动,广告宣传及时跟进,紧密配合市场情况,下属分公司密切配合,不但在市场中抢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同时由此逐步将自己的美誉度和信任度提升。TCL、创维等企业就是通过发动大规模卓有成效的促销活动,不但在市场上站住了脚,更将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了。 最后,培养接班人。现在的市场不是97、98年的市场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长虹应逐步将更多的有活力、有文化的青年人充实到营销团队中去。前不久,长虹就在西南等地招聘了大量本科生做营销人员,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光有招聘还是不够的,更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而现在的许多分公司,对于新到的年轻人还是一种很大的“磨砺”,没有任何的系统的培训,全是凭个人努力。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锻炼出销售精英来,但毕竟淘汰了大部分有潜力的人,而且也不适合社会需求。长虹营销部门完全可以和人力资源部门携手,共同对这些年轻人进行系统的培养,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培养出很大一批熟悉市场操作、懂得现代营销的年轻干将。如能做到这点,未雨绸缪,长虹营销将后继有人,营销体系将走向健全。
中国营销传播网 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