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2001,就不能不说鸭鹅大战。“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北极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差异化的鹅绒奇袭羽绒市场,改变了整个羽绒市场一鸭独立的市场格局,同时市场攻防进退得当,不仅成功演绎了后来者利用后发优势,以差异化战略抢滩突围市场的精彩案例,同时鸭鹅之争改变了羽绒行业的产业格局,带动了整个以鹅绒为突破口的产业链发展。
谋局羽绒 2000年保暖内衣一役,北极绒等依然站着的保暖内衣大佬们回首战场,除了唏嘘之外,就只剩下反思了,多大的池子养多大的鱼,能盛下的条数也就屈指可数那几家;与其在一个池子里拼得你死我活,还不如再开辟一个更大的绿洲。 作为温暖产业的一个分支,保暖内衣市场在北极绒等几家企业的共同培育和开发下,已经迅速进入成熟期,在这种情形下,“北极绒品牌就做一个产品太亏了”,北极绒董事长吴一鸣分析道,“如果把北极绒这个品牌放在温暖产业的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做,机会还是有的是”。这时,包括北极绒在内的诸多保暖内衣厂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羽绒服。 我国羽绒服适销地区共有20多个省市,适销成年人群可达4亿人口以上。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中国羽绒行业尚不成熟,个性化和市场化远远不够,该行业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据中华全国信息中心统计,全国重点大商场1996年羽绒服销售比1995年增长27.5%,1997年比1996年增长30.2%;1998年比1997年增长11.2%,1999年比1998年增长23.4%,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60亿元。羽绒服经过多年的培养业已成为人们冬季的首选服装,整体市场容量不断平稳增长。 不但如此,国内羽绒服市场增长潜力同样惊人。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羽绒制品的普及率为70%、美国45%、加拿大35%、法国35%,而我国仅仅为4%。如果要达到20%的普及率,还有16%的差;羽绒制品4%的普及率走过了20年,这16%的潜力意味着还有近2亿件的需求空间。2000年全国内销羽绒制品生产总量2700万件,只占13亿全国人口需求量的2%。 十几年来,羽绒企业普遍盈利,市场容量不断扩容,业内的人自称“不用抬头、闷着头就能赚钱”。 而就是这个令人垂涎的市场,却一直保持着”一只狼领着一群羊”的平稳格局,狼已经足够的强大,甚至可以放言“我把自己做好,把我这个行业领导起来,大家吃一点饭”,羊们也都认了,所以多年来羽绒市场始终波澜不惊,没有搅动起什么大得浪花。 从1997年、1998年、1999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商场羽绒服销售品牌监测可以看出,波司登、美尔姿、鸭鸭三个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40.4%、34.3%和40.7%,而其他7个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仅为20%左右。尤其是波司登1997年、1998年、1999年分别以16.3%、16.5%和26%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遥遥领先。 尤其是到了2000年时候,羽绒行业“一只狼领着一群羊”的品牌集中现象就更加突出了。2000年度全国羽绒服市场前十名品牌中,波司登以26.7%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和39.71%的市场销售份额连续六年保持羽绒服行业第一的地位。波司登品牌的拥有者江苏康博集团除了波司登之外,定位于中低档的品牌“雪中飞”自1997年创建以来,到1999年升至第6位,而2000年年度销售份额已经跃居第2位。据统计,江苏康博旗下的“波司登”、“雪中飞”两个品牌的成功,200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22.8亿元,利税达2.6亿元。 按国际惯例说法,30%市场占有率就等于垄断,因为其他2000多家企业瓜分70%左右的市场,平均占有率仅为不到0.35%。据悉,第二名市场占有率不足10%。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作为龙头企业品牌运作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其他品牌在运作过程中的应对乏力,也就为后来者提供了生动的反面教材。 北极绒方面分析认为,从市场操作来看,保暖内衣和羽绒服几乎都是春、夏两季蛰伏作局,秋季下水撒网,冬季坐收渔利。羽绒服的销售季节性很强,有“四季生产一季销售”的说法,销售量与天气的寒冷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从1997年、1998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大商场的销量统计曲线可以看出,羽绒产品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销售从当年10月份进入冬季起趋升,来年春节前后达到最高峰,之后从快进入春季起下降,7月份达到谷底,销售量萎缩到最低。每年3月至9月份是销售淡季,10月到来年2月为销售旺季。
从营销渠道而言,保暖内衣和羽绒服两者几乎也可以走同一个通路。从羽绒行业买方侃价实力而言,羽绒服产品是面对单一的消费者,单价就几百块钱,转换成本比较低,侃价实力不强,另外渠道后向整合的现实威胁非常小。 从产业链的另外一头来看,羽绒供方的侃价实力同样也不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羽绒毛加工厂全国有2800家,羽绒毛原料88000吨,供应量充足而几乎没有品牌,集中化程度远远低于羽绒服,向前整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侃价能力处于弱势。 另外从羽绒服的替代品方面分析,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皮革服装江河日下,羊绒大衣等作为奢侈品一直处于冬季御寒产品的最高端,整体市场规模小,其他填充料的防寒服由于保暖效果比较差而不断萎缩,保暖性好、款式美观大方、价格适中的羽绒服成为普通消费者首选的冬令服装。所以来自替代品的竞争压力很小。 通过对羽绒行业现有公司竞争形势分析、羽绒服替代品威胁分析、羽绒供方侃价实力分析、买方侃价实力分析和潜在进入者的分析,北极绒发现,进入羽绒行业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传统羽绒服领导品牌的预期报复和一起进入羽绒服行业的其他保暖内衣企业的竞争。对于前者,经历过你死我活的“保暖内衣”玩法,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北极绒,还是其他欲染指羽绒行业的保暖内衣企业都信心十足,至少能顺利切入。至于后者,大家一起把市场作大分羹,其实也是一种优势。 2001年3月的时候,北极绒进军羽绒服已经成为定论,问题的关键转换为如何进入、采取何种方式进入的探讨。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纸里包不住火”,进入羽绒服行业既然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从招商角度而言,不如就先闹出点动静来。 2001年3月,在北京中国国际服装节上,北极绒的数万大资料袋把所有其他品牌的资料都装进了自己的兜里,一时间手里拎着北极绒资料袋的大量参展观众成为流动的品牌旗帜,并以空前的服装展示势头向业内人士表现了“以设计领先理念”拼抢今冬羽绒服市场的决心。与此同时,南极人推出了羽绒服真冰发布会和冰上时装秀,要在羽绒服市场“保二争一”。 面对羽绒新贵的挑战,羽绒服传统品牌也开始了攻心威胁战术,波司登信誓旦旦要突破1000万件,为了占领低价位市场,康博集团在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又推出“冰洁”这一定位于低端市场品牌,雅鹿对外宣布的产量是600万件……到6月份羽绒专业会议的时候,一位业内人士称,按照现在预报的产量看,估计2001年总产量要突破5000万件。 随后,保暖内衣巨头之一上海赛洋公司决定向生产羽绒制品发展,3月份毅然斥巨资买下东北一家鸭场(注意:鸭绒!)做足了准备的消息在整个行业内传开了。 在此情形下,以生产北极绒保暖内衣而闻名的上海赛洋公司董事长吴一鸣透漏出风声,公司决定向生产羽绒制品发展。在别的羽绒厂家准备在面料、款式等方面胜人一筹之时,北极绒买下东北一家鸭场,为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做足了准备。 在外界看来,北极绒虽是羽绒市场的新手,但这一举措可谓是老谋深算。因为,对北极绒来说,包下鸭场,就等于打仗先备足了粮草,不管到时候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已抢先掌握了未来市场的部分垄断权。此时北极绒没有透露所买鸭场的规模及产绒量,但从他敢于把羽绒服的价格定在比国内市场占有量遥遥领先的波司登高出60%的自信中,从他第一年就把指标定为100万件的气魄上,可以看出去年保暖内衣大战时的凶猛张扬和对打响进入羽绒服行业第一枪的信心和实力。 波司登对于南极人、北极绒的介入,表面上虽不以为然,但前沿工事的部署一步紧一步。2001年波司登的广告大幅增加,1.8亿的广告投放额创下历年新高。商场里、展会上,火车站、飞机场,横幅、擎天柱上波司登的名字随处可见。尽管如此,对北极绒品牌的信任、赛洋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北极绒羽绒服在先期举行了保暖内衣招商会,把已经占领的保暖内衣战场的堡垒进一步巩固,种好今年的口粮地,不能让人在虎口夺食,安顿好大后方,之后挥师羽绒服,顺利完成招商工作。 直到2001年9月1日之前,包括北极绒的羽绒服招商会议,北极绒生产鹅绒羽绒服的秘密也就两三个人知道,保暖内衣要“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在谜底揭开之前,这个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倘若北极绒的鹅绒计划被提前泄露,对手能从容布局,最后还何谈“奇胜”。就是要让对手措手不及,打破你原来的计划部署,等底牌亮出,再收购鹅绒反击的时候,别人已经一骑绝尘占得先手了。其实,到羽绒服销售的旺季实际上是最轻松的时候,反而在之前的谋篇布局阶段,这是企业间较量最惊心动魄的时候,是弓弦绷得最紧的。 作为二十年来人们冬季保暖御寒的首选,羽绒服一直给人臃肿的感觉,款式、颜色实在过于单调,南极人推出都市羽绒服亮出款式牌,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但是面临着波司登、雅鹿、冰川、鸭鸭等传统品牌的同质化竞争,单单一张款式时装牌所树立的前沿阵地给人感觉有那么一点儿单薄。 综观1999年和2000年羽绒服市场,羽绒服厂家一直在面料上、款式上和含绒率上做文章,而对于“鹅绒比鸭绒好”这一公开的行业秘密视而不见。这为北极绒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完成以差异化介入羽绒服市场。 作为消费者,羽绒服的第一功能肯定是保暖。羽绒服的保暖功能取决于内填的羽绒品种和质量,羽绒的保暖性能取决于绒朵的蓬松度等指标。鹅绒与鸭绒相比较而言,绒朵大,中空度高、蓬松性好、回弹性优异,保暖性更强。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权威测试数据表明,鹅绒的绒朵普遍比鸭绒绒朵大,蓬松度比鸭绒的高出50%,所以保暖性能更加出色。另外有关专家同样坦然承认,一般来讲鹅绒在各项指标上都优于鸭绒。 对于为什么弃鸭选鹅,上海赛洋董事长吴一鸣还谈到一个羽绒服的绿色环保问题。外贸出身的吴总谈到,作为羽绒制品的出品大国,我国日益面临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绿色壁垒”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服装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从这个角度而言并非只有出口的产品需要环保绿色产品,国内的消费者同样需要。所以绿色环保服装应该是羽绒服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羽绒专家在说到鹅绒和鸭绒的区别时指出,鸭绒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鸭子喜食水中的虫子,所以鸭绒普遍有一种腥臊味(业内人事称为“鸭狐臭”),为除去异味,在除污、脱脂过程中,有的加工厂甚至使用了除臭剂,虽然新买的羽绒服闻不出来,但是几个月后就返味儿,至少要一年以后才能自然散发掉。而鹅是草食动物,所以鹅绒本身根本不存在异味问题,从原材料源头保证了绿色环保问题。另外今年年中免熨衬衣和儿童服装甲醛超标被媒体暴光,引起人们对服装绿色问题地极度关注,羽绒服同样存在类似的甲醛超标问题。由于鸭绒同样也有白鸭绒、灰鸭绒之分,其中白鸭绒的品质最好,价格也高,个别厂家为降低成本选择了含有杂毛的白鸭绒甚至灰鸭绒,为使鸭绒显得更白,用含有甲醛的漂白剂进行漂白。有关资料显示,甲醛是一种无色化学气体,浓度高时有刺鼻的气味,引起眼睛及气管极度不适,即使持续地接触少量的甲醛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人体长时间接触甲醛可诱发过敏。国际有关研究癌病组织已将甲醛分类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的物质。 鹅绒由于其更好的保暖和环保绿色性能,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北极绒市场调查证明,国外的大部分羽绒被和高档羽绒制品基本上采用的是鹅绒。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北极绒决定放弃鸭绒而选用鹅绒。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为防止北极绒生产鹅绒羽绒服消息提前透漏,惊动对手,吴一鸣也设计了一套说法:“你不能老是不承认自己做鹅绒,你为什么不承认你做鹅绒,那肯定是有鬼,那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我承认自己做鹅绒了,那是为了做被子。” 从产品角度而言,北极绒换鸭绒为鹅绒的策略避开以鸭绒为主要保暖原料的传统羽绒服厂家的围追堵截,以完全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更容易在羽绒服行业中站稳脚跟。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作为下游终端产品,鹅绒羽绒服的大规模推广和销售,势必会影响我国上游的饲养业的鸭鹅饲养比例和存栏量。 如果说南极人打出的底牌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北极绒的鹅绒牌对羽绒服的其他厂家而言就绝对是意料之外。 商场如战场,自古就有察地理、知季节而谋动布局的方略。其实,鹅鸭之争的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这大幕没有拉开之前的背后。
奇胜正合羽绒市场 8月很多还开着空调的观众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里看到了南极人羽绒服的广告,大家只是觉得今年的羽绒服广告来得挺早,羽绒行业的各厂家也都有心理准备,没有太多反应。按照常规,9月份,大多数羽绒服生产企业已进完鸭绒原料并开始了生产。 当9月1日,北极绒鹅绒羽绒服广告甫一现身央视标板 “到底是鹅好,还是鸭好?”主持人话音刚落,一只英武漂亮的大白鹅立即昂首高鸣,而旁边的鸭子则无奈地趴在一边,默然无语…… 一时间,“鹅鸭之战”的粗黑体标题频频见诸报端,“赛洋引发羽绒风暴,保暖服装升级换代鹅绒有望取代鸭绒”成为9月热点经济新闻之一。 消费者眼前是一亮,而羽绒行业整个炸了。9月6日,羽绒工业协会与羽绒服装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鸭鹅之争的说法,但是有关专家之间关于“鹅绒、鸭绒到底谁好”自相矛盾的解答让人一头雾水。” 一些企业开始坐不住了,开始到北京活动,想阻止北极绒这则极具杀伤力广告的发布,未果;9月10日,某企业在安徽打出整版平面广告,称自己羽绒服是鹅绒的,搭车北极绒。 鹅绒作为当时的异类,北极绒成为千鸭所指。 但是10月15日,北京召开的“全国羽绒服市场如何面对消费者高层研讨会”演化成成为鸭鹅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波司登老总高德康突然发表了一个戏剧性的“补充发言”,指出鹅绒优于鸭绒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今后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再有什么争论,北极绒的做法对行业是一个有益的贡献,鹅绒作为一个重要的羽绒产品将在高端市场占据高端市场,并支持挑起"鹅鸭大战"的北极绒关于“开发鹅绒产品是中国羽绒业的进步”的观点,并宣布今冬波司登品牌的羽绒服全部采用鹅绒。 尽管有人认为“鹅绒优于鸭绒”是蓄意炒作,也是有意误导市场。但市场竞争的法则告诉我们,该问题能够被拿出来争论,本身就已经说明鹅方的胜利,而且争论得越热烈,鹅方的胜利成果就越大。因为,消费者是不会真正关注这个争论的(就算有结果),他们只要知道鹅绒确实在天然的角度上优于鸭绒就行了。由此,鸭鹅大战开始进入中盘。 由于波司登的加盟,鹅绒的推动力量进一步强化了。9月13日,湖北某供销公司在北京某著名媒体打出销售鹅绒的广告,短短一个月间里,鹅绒价格上涨了25%,很多后来厂家不得不高价进货。 在鸭绒林立的衬托下,北极绒鹅绒羽绒服的推出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加上北极绒本来的品牌效应,顺利延伸到鹅绒羽绒服,成为市场上追求环保、时尚的高端消费者的首选。营销讲究的第一效应,在北极绒鹅绒羽绒服的广告传播上再次得到印证。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雅鹿等在内其他传统品牌纷纷上马鹅绒羽绒服,不过是打着绿色概念,与北极绒鹅绒诉求的直截了当相比,无论是环保还是绿色都显得象隔了一层窗户纸;而刚刚杀入的企业不得不调整广告传播的卖点,把都市“谁穿谁精神”这个虚化概念转变为,“买羽绒服,怎么挑?”——款式、面料、做工与品质,以消解鹅绒冲击波。其实消费者明白着呢,羽绒服凭什么叫羽绒服,比拼的就是羽绒? 其他羽绒服品牌上马鹅绒服或者调整广告诉求点,都犯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大忌,而忽视了对2001年整个羽绒市场大走势的研判。 从11月开始的暖冬让所有的羽绒服厂家“心忧衣贱盼天寒”,但是由于一些厂家的广告协议的事前签定,这时候已经成为卸不掉的包袱。而北极绒采取灵活广告策略,主动放弃电视广告重武器而改用软性文章和平面广告相结合的轻武器。一般而言,订立长期大额广告合同虽然能拿到优惠的折扣,但是这是建立在整体市场向好走势基础之上的;由于暖冬,在这个时候,谁及时调整广告投放策略,谁就能赢得在接下来价格战的主动。 果不其然,在鸭鹅大战收关阶段,北极绒占据高端市场,在广告投放的调整节约的费用基础上,同比例下调价格,控制库存,始终掌握着市场脉搏,相机而动的,占据着主动地位。 如今,鸭鹅大战已经曲散人终,由于经年未遇的暖冬影响,诸多厂家积压严重。据测算,去年全国各羽绒服厂家计划生产近5000万件,而整体销售大致与2000年的1800万件持平,并略有下降,整体积压近3000万件。而北极绒方面的库存几近为零。 盘点2001年,雪驰集团承认,他们公司原计划生产羽绒衣600万件,后来看市场形势不对及时调整方案,将产量压缩到540万件。尽管这样,公司的羽绒衣今年还是出现库存,这也是公司创业以来的首次,“我们公司的情况还算好的,有些公司的销售率只有20%至30%,真可谓损失惨重”。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北极绒以差异化的鹅绒奇袭羽绒市场,骑鹅历险,改变了整个羽绒市场一鸭独立的市场格局,进退得当,应变无误,全身而退,树立起温暖产业中强势品牌形象;同时还带动了整个以鹅绒为突破口的产业链发展;此外在保暖内衣行业,北极绒无论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前茅。据悉,2002年北极绒又将在保暖内衣行业抛出类似鹅绒羽绒服的重磅核弹级产品——形美内衣,其招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尝到了差异化甜头的吴一鸣笑称,形美将是今年内衣市场的又一只大白鹅。 今年内衣市场会不会重现鹅鸭之争一幕,我们走着瞧。 作者: 冷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