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伦理 >> 正文

从《天下无贼》的兰州风波谈营销人的向善培训           ★★★ 【字体:
从《天下无贼》的兰州风波谈营销人的向善培训

作者:张会亭     人气:25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教化一个营销人学好可能很难,但唆使一个营销人学坏却很容易。因此,我们任何一个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传播言论的朋友,都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教人向善”的基本理念,唯有如此,你的思想才能更为深远!——感言题记
  一个言传身教的号召:

  最近,有关“边打工边创业”的系列文章在网上此起彼伏。先是笔名为“诸葛谋”的“同志们”用“创业:暴富的不二法门”作开篇,非常煽情地提出了“边打工边创业”是一个新的“创富群体”并洋洋洒洒数万言给出了论证,然后便是潘文富同志恰到好处地给出了《边打工边创业的两个前提和三个阶段》,后来此君还善意地提醒跃跃欲试的兄弟们《警惕边打工边创业中的骗局》。再后来便是趁热打铁最新出炉的《什么样的人适合边打工边创业?》。从潘兄在《警惕边打工边创业中的骗局》一文的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边打工边创业”的暴富捷径的确引起了广大营销人的共鸣。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有多少营销人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又有多少营销人早已经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难以琢磨的异样感受:

  但我看完上述的“打工创业论”之后总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却在一下子又找不到究竟是哪里不对劲。直到我前几天在凤凰卫视上看到《天下无贼》在兰州遭遇风波之后才突然明白过来。

  《天下无贼》的兰州风波是这样的:

  今年1月14日晚,我在广州一家酒店里无意看到了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远程对话冯小刚,说自从《天下无贼》在全国公映之后,所到之处均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大多数观众都认为本片很感人。然而偏偏在兰州有一个少年看完本片之后被片中“贼们”高超的“偷技”所深深“震撼”,于是便模仿电影中的“招数”去行窃,后来便被抓获。由此便有甘肃当地的某人大代表呼吁该片在兰州禁播,理由是本片有引诱青少年犯罪的部分情节。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此事迅速蔓延。后来便有了胡一虎对话冯小刚,并且那天胡一虎还拉了很多人来共同讨论,甚至还争论到了电影分级的问题等等。

  我本人也看了《天下无贼》。窃以为,从整体格调上看,本片大大超出了冯氏以往所拍电影中黑色幽默的肤浅,而更为深刻地描绘了人心向善的转化历程,从而号召天下人共同走向一个向善的思想高度。然而即便如此,却仍然意想不到地遭遇了兰州风波。从那天跟胡一虎对话的画面上看,此事非常出乎冯导的意料之外。同时作为一个名导,他又非常出言谨慎,欲言又止。我猜想在没出这个事之前,他可能还更多地沉浸在大家的普遍赞誉之中。现在突然来了个“冷水澡”,他实在是感到始料未及。

  对营销人应该进行向善培训:

  回到本案,我们知道,当今在EMKT上发表文章的朋友大多是在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心灵感悟或操作心得。虽然有很多朋友不是直接做培训工作的,但你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也在无形之中达到了一种言传身教式的培训效果。因此,无论在任何领域浸淫的朋友,当你面对的是一个高速传播的网络媒体的时候,都应该具有高度负责任的思想根本。也就是说,在发表之前,你必须要充分考量你的言论能不能达到一个正面的传播效果。如果能,那当然好;反之如果不能,则请三缄其口。这时候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事情“做得却说不得”,才会明白什么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再举两个例子:很多做销售的人都知道,要想做好“业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设立“政策圈套”来向经销商“骗款”。但是你能在网上看到有哪个“营销高手”跟你分享“骗款心得”吗?同样道理,有很多企业要想做好招商,也往往要不惜血本地营造出一份美若天堂的“招商陷阱”,但你能在网上看到有哪个“招商高手”告诉你如何进行“招商布局”吗?当然,他们不肯分享“经验”,也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很善良。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他们在网上大肆分享“如何设立骗局”,则这种“向恶培训”的教唆效果将更让人为之愤慨。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之所以写出来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并严加防范,中央台的《每周质量报告》在每周还要揭露一些违法行径呢!”回头看本案,但只可惜,我们看到的不是揭露一些不好的做派来以此警告世人,相反却是作者在津津乐道地告诉你“如何去占公司的便宜”。

  在客观上,无论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资双方可能永远存在一种利益上的矛盾和心理上的对抗博弈。如果你仅仅是“要能在上班时间走出来”办点私事,只要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倒也无有大妨。但是,如果你要继续研究在本公司“能摊掉多少费用开支”?则是典型的损人利己。作为员工,你当然可以这样做,并且我相信你即便不说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样做。但对于老板,则认为你这是在“坑”他!于是乎员工每天在想“如何假公济私”,而老板则在每天琢磨“如何过河拆桥”。

  再者,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几乎所有的老板都是从打工成长出来的,同时,“边打工边创业”的准老板也终究会成长为地地道道的老板。试问这样“教唆”出的员工,谁人敢用?能这样教唆学生的“培训老师”,谁人敢请?

  其实,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成功方式和途径,其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好与不好,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过分地去向大家鼓吹什么好、什么不好。像广东珠三角一带有很多地方都流行“在中学时期就辍学经商”,甚至连比尔盖茨也是大学没毕业就“辍学经营微软”,但我们就决不能据此而在网上号召大家“都不要上学了,都去做生意吧”,否则市面上很是流行的MBA便都会倒闭。

  同样道理,即便是“边打工边创业”,也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完成自己的创业历程,而没必要去“偷鸡摸狗”地坑害公司。只要利益划分得当,甚至还可以得到公司的支持。比如我在培训《营销人职业发展自我规划》时经常提到的“员工顾问化”、“个人业务公司化”等等,只要充分平衡好个人与公司的收益划分,都是很好的做法。

  因此,作为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言论,无论其作者自身是不是培训老师,都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向善培训”的责任和使命,而决不能对大家进行“向恶指导”。

  一段必须补充的后话:

  本文涉及的关键作者潘文富,我们半年前在南京曾共进过晚餐。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专门跟他有过MSN的沟通。其间我谈到了他在《边打工边创业》系列文章中的个别不妥字句,他说也曾有其他朋友跟他提到过类似意见,并补充说他原意是看大家对“边打工边创业”兴趣很高涨,于是便积极给大家“支个招”,其本意并不是唆使大家去如何如何。

  但是如果我今天不把一点批判的思考说出来,那么肯定还会有很多朋友去“如法炮制”出更多的“损招”,这样恐怕也不好。所以,我今天在征得潘兄的同意后提出一些反对的声音,以此来预防更多的“损招”出炉,并与潘兄和所有营销人一起来共同维护一个“向善”的职业发展环境。  

  附:本文涉及部分内容——《什么样的人适合边打工边创业?》原文摘录

  (作者:潘文富,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01-12)

  ……

  第三:要能在上班时间走出来 

  在边打工边创业的初级阶段,出于成本及业务量的考虑,没法也没有必要来直接招聘员工,许多具体的工作都得准老板自己事无具细的亲自出马。问题是这些需要自己亲自出马的时间大多是在工作时间以内,这就需要准老板们要能在上班时间走的出来,而且是合法的走出来,总不能天天请假出来跑自己的业务吧。在一个常规企业里,也只有业务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人员可以名正言顺的每天出来活动,从而趁机处理各类自己业务方面的事情。 

  别小看这个能不能在上班时间跑出来的小细节,这将决定了创业项目中许多具体工作的推进进度和市场反映速度。 

  第四:能摊销掉多少费用开支资源 

  除去基本的进货资金及必备固定费用外,商业运行还要涉及到各式各样的维护性开支成本,例如这个交通工具成本,通讯工具成本,办公设备使用成本,资讯来源成本、客户开发成本等等,而准老板的创业初期,资金本身比较有限,利润短期内又见不着,各类开支成本完全要准老板自己承担,难免显得很吃力。在这个问题上,准备就得考虑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给自己的创业能提供那些费用开支的摊销,不然的话,所有的费用开支都得自己承担,那估计赚的钱在初期很可能连支付这些费用成本都成问题。   

  ……

  (本文为张会亭先生首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张会亭,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国内终端市场营销管理培训第二人,长期致力于终端零售市场的研究咨询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中国营销传播网专栏作家,《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专栏撰稿人和高级营销培训师,国内多家培训及营销顾问公司特聘讲师,国内多家经济类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特约撰稿人。实操领域广泛:经历了美的、科龙和奥克斯三大知名企业。网络实名搜索“张会亭”,您将了解更多信息。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MSN邮箱:[email protected]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