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贸易壁垒 进口国的关税贸易壁垒因其透明度高,易受到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出口国的关注,而不得不递减;关贸总协定(GATT)的“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又将矛头指向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限额”、进口许可证、海关估价等,这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采用。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就是最为盛行的一种。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措施,这就为世界各国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构成了绿色壁垒。国际环境公约、WTO协议中的环境条款、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绿色标志制度、进口国国内环境与贸易法规、进口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等,一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可能构成绿色贸易壁垒的渊源。 1.涉及环境保护问题的国际公约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及其《伦敦修正案》(1990年),《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等等。 2.WTO有关协议中的环境条款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二十条规定:不得阻止缔约国采用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致成为任意的或无理的歧视,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指出:在符合可承受的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允许缔约国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以符合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自需求与利害关系的方式寻求环境得到保护,并提高这种保护的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环境。《关于实施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的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中也有类似的条款。 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3年6月组建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制定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目前已起草的标准有24个。1996年9月TC207颁布了该系列标准中的5个,即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和ISO14012。 4.绿色标志(Green Label),也称为环境标志(Environment Label),生态标志(EcoLabel)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特定的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符合环境要求。绿色标志制度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5.进口国每一种环境与贸易法规的实施都可能会改变市场上的商品构成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形成贸易壁垒。1994年7月,德国通过了新的《消费者保护法》,禁止使用和进口能分解成致癌芳香胺的118种偶氮染料及其染色的纺织品,禁止进口的最后期限是1996年3月31日,禁止销售的最后期限是1996年9月30日,欧盟也最终同意执行这一禁令,这一法规使得许多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受到打击,其中对我国和印度的冲击最大。 6.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使环境与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二)国际绿色营销 以企业作为主体的国际绿色营销属于微观市场营销,是企业面对国际营销的宏观环境,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采取相应的绿色营销因素组合,以满足国际目标市场对保护环境、生态资源和动植物健康的需求,在满足环保需求中取得经济利益。国际绿色营销的企业行为主要有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开发国际绿色产品、实行国际绿色营销组合,以及适时申请ISO14000和绿色标志认证。 1.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生态危机,国际环境公约纷纷出台,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法规越来越复杂和严格;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很大,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对企业充满着诱惑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将会失去国际市场,生产过程不符合环保标准和法规的企业将会被停产。 许多企业,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大企业,开始树立或已经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龙集团、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早在80年代就树立了国际绿色营销观念,着手开发绿色电器,对ISO14000认证也十分积极。国外的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其国际绿色营销观念更为强烈。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要求松下集团在华的31家生产型企业在1998年底以前通过ISO14001认证;飞利浦集团要求在华的11家企业于1999年以前通过ISO14001认证;ABB集团、日本电器公司(NEC)等要求在华的企业在近两年内通过ISO14001认证。欧盟也要求在华的企业于2000年以前通过ISO14001认证。 2.开发国际绿色产品 与其它国际产品相比,国际绿色产品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进口国和消费者的环保需求。1985年全球开发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而到90年代上半期已上升到10%左右。在国际绿色营销中,绿色产品是关键性的环节。(1)选择和调研国际目标市场:在全球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企业所要进入的国际目标市场,调查目标市场的供求及竞争者的策略,特别是环境标准、环保法规、ISO14000推行情况、绿色标志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情况。(2)实行“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准则,即减少自然资源损耗、减少污染物产生、保护自然资源以及生态降解等,同时综合考虑费用准则、性能准则和美学准则。“我们不是生产垃圾”和“产品易于销毁和产品易于制造同等重要”,是绿色设计界行话。(3)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实行绿色包装:产品包装要符合国际目标市场的环境标准和包装法规;尽可能地选用可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在产品包装上要设计出具有浓厚生态气息、美化环境之类的题材,突出绿色因素;密切关注绿色包装的信息,及时改进绿色包装。 3.实行国际绿色营销组合 为了满足国际目标市场的绿色消费要求,以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企业应组合运用绿色营销因素。国际绿色营销因素大致有6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如何组合运用6P是国际绿色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1)实行大市场营销(MegaMarketing)策略:大市场营销是针对企业进入具有贸易障碍的市场而设计的,企业实行大市场营销时,在策略上要协调地运用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手段,特别是权力和公共关系,以取得国际目标市场的各有关方面(如政府部门、国会、立法机构、政党、工会、宗教机构、民间社团、宣传媒介等)的合作与支持。(2)绿色价格策略: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绿色产品定价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成本核算,把绿色产品的生态环境成本计入总成本,在同类产品价格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加价率,树立绿色产品优质高价的形象。(3)绿色渠道和绿色促销策略:采用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配送环节,选择绿色信誉好的中间商,以维护产品的绿色形象;在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等促销中,强调绿色特征,把产品、企业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4)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企业SWOT分析是绿色稽核和审查的有效工具,即通过收集的关信息,特别是国际目标市场对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要求,分析出公司内部的优势(Strength)与缺陷(Weakness)及所面对的外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改善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 4.适时申请ISO14000和绿色标志认证 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同时,申请认证还能够推动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经营向可持续经营的转变。申请认证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对出口型企业、污染企业、股票上市企业和大企业的影响要大于非出口型企业、非污染企业、非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企业。 ISO14000认证程序是:企业首先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咨询公司帮助建立体系;然后,企业向CCEMS提交认证申请书,申请审核认证; CCEMS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看其内容是否符合认证的基本条件;如果符合基本条件, CCEMS对企业进行初访,审核方和委托方签订合同,按程序审核,审核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