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作为一种非必需性消费品,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健类产品在各种不同的消费群体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强身、健体,还是美化人们生活? 同时,保健类产品也不是治疗疾病的必需品,功效的体现大多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使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附助的、附加的,是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附属品。 保健类产品本身的复杂性、消费者对产品消费多样性的特点,为保健品的营销与市场开发增加了难度。 实际上,如果能从保健品产生的根源性与消费需求的目的性来分析,保健品的营销,更多地体现在产品、消费者、企业、经销商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上。 也就是说,保健品的整个营销过程,实质上是产品功能利益与消费者需求利益的平衡过程。这中间平衡与沟通的桥梁是渠道,理顺这些关系,是保健品营销致胜的关键所在。
第一层关系:产品与消费者,基础对位 这里主要说的是产品开发与品牌定位的问题。面对竞争复杂激烈的市场,我们倒底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开发出的产品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品牌大潮里突出重围? 关于定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产品功能定位 功能性定位是产品竞争的核心。从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来分析,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的最主要的动因还是希望能让自己更加健康、活力、自信、美丽,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产品的功能性定位。 如太太口服液,其主要功能性诉求就是能够调节女性内分泌,通过调节内分泌,给女性带来健康与美丽。这里产品的功能利益是“调节内分泌”,消费者购买的动因也是想调节内分泌,整个营销与定位就是围绕着这样一种关系平衡与对位开始进行。 在功能性定位方面,有些保健品企业过于急功的利,总希望产品的功能利益十全十美,甚至包治百病,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遗憾的是,此风在当前市场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前几天曾就保健品进行的了终端市场的走访,看到的情况是,大部分保健品(包括一些“知名”产品),都存在着功能利益模糊不清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功能多而全 很多保健品都在试图向消费者表明其功能如何了得,甚至能包治百病,吃了之后胃痛养胃、改善食欲、增进睡眠,甚至能让年老者变年轻,弱智者变聪明。 三株口服液对产品功能的大力渲染,境界之高,有目共睹,然而从其迅速未落的历史轨迹,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2、功能基本相似 除一些特殊产品定位比较明确之外(如补血类产品),其它功能也都基本类似,定位的基本宗旨无非是增强人体各种功能,强身健体之类。 如田田珍珠、太太口服液、西施养颜液等,都是宣传的调节女性内分泌,一方面增加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同时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显得无所适从。 这两大现象的存在,从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平衡与利益对接的角度来分析,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品牌众多,千牌一面,消费者无法识别,产品也很难在品牌的海洋里突出重围;二是功能利益相似,也导致了消费者利益需求导向的无所适从,增加了品牌指名消费的难度。
二、建设品牌资产 在当前的市场,品牌功能性定位,可以说是产品竞争的核心力量。但从品牌的长远发展与规划来看,如何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再上演“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历史悲剧?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与战略性的眼光,在品牌资产的积累与扩大方面进行努力。 品牌资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盲目跟风,朝令夕改。企业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多种个要素,对品牌资产进行积累与整合。 在品牌资产的积累过程当中,树立起品牌的关怀、信心、诚实、爱心等核心主张非常重要,并配合产品的功能性定位,确立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良好诚信的关系。 炒概念与跟风都是短期市场行为。目前的一些保健品企业,在品牌资产的积累方面大都认识不足,甚至对产品的功能过于夸大,结果导致了消费者在产品消费的过程当中,期望值过高,而产品又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结果形成巨大反差,品牌再无诚信可言,火上一到两年,等到消费者觉醒,销售便一落行丈。 比如前段时间某保健品厂家,看到补脑市场大有可为,便对产品进行了改良与重新定位,当然大部分工作是更换包装与重新定位,宣扬自己的产品补脑功能如何了得,结果是原来卖得好好的产品,从此消失,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也东流入海,新产品消费者根本不认可,使企业陷入了因境。 通过以上的一些基本分析来看,保健品企业,我们卖什么?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卖的是产品,是希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买的更多的是功能利益的满足,诚实可信的品牌,而不是言过其辞的产品。 有些产品则大力渲染其所有功能,如三株口服液等,而且宣传“多利”或“全利”的势头正盖过“独特的功能利益主张”。
第二层关系:厂家与商家,利益平衡 新品上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突出重围?成熟的产品,又该如何稳定市场,拓展市场资源?所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保健品营销的第二层关系渠道建设。 如果说,品牌建立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那么渠道建设,就是消费者能够对产品进行试用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 保健品的渠道建设,不能太注重高空建设,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产品广告与新闻炒作上,或者只抓住几个大的经销商就算高枕无忧,而是应实实在在地理顺分销渠道,增强行销网络的销售能力。 这一点我们应从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得到更多的启发,当问及他们的行销密决时,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不无得意地说,关键是产品无所不在,不论你身在何处,饭店、食堂、车站、街头,都可以非常方便的买到我们的产品。这足以说明其分销网络的宽阔与细密的程度。 保健品虽然不能象饲料那样重复购买周期之短,但也是一个需要连续使用与重复购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得益,商家受益的。 一、核心主渠道建设策略 虽然说渠道扁平化的发展与终端网络建设非常重要,但就目前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取得核心经销商与代理商、分销商的支持,利用其现有网络优势及本土化的资源优势,还是保健品渠道建设的主要工作。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网上调查,说好多保健品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心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当然这与前几年众多保健品一轰而上,功能言过其辞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长的保健品市场份额与消费者的需求扩张,众多经销商也都在跃跃欲试,寻求好的产品。 这两个问题,给保健品的销售通路的建设,即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机会是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与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越发达对保健品的需求也越高,对质量要求也就越严格),挑战是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使消费前景模糊黯淡,经销商经历了几次失败的产品之后而投资信心严重不足。 企业面对信心不足的经销商,又往往许以高额利润的退让经营方式,结果即使生意做成,也经常会导致企业与经销商的利益难以平衡,一拍两散。 在利益失衡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要面对产品利润不足而难以支撑的局面,也往往以牺牲企业的信誉作为代价,造成企业对经销商的信誉损失,难以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造成通路受阻,产品销售停步不前。
这在选择经销商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销商选择的差异化 对于经销商的选择,商家最好根据产品的特点及品牌地位,选择合适的经销商。对于知名品牌来说,由于品牌知名度高,终端销售力度强,一般都选择比较有实力,有一定网络基础的经销商,大型经销商一般也都比较乐意经销知名产品作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 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或者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产品来说,盲目追求大经销商,并许以高额利润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因为大型经销商往往对品牌的要求也比较高,品牌进入的门槛比较高,一味追求大经销商,并不一定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时如果主攻二三线经销商,也许能找到一条好路子。因为二三线经销对产品往往能倾注更多的热情,弥补了网络与实力相对不济的缺憾。 同时,对于新功能性产品,由于功能性的突出与品牌的单一,甚至几乎没有竞争品牌的畅销新品来说,经销商的选择则完全可以采取大小通吃的立体渠道策略。比如补血的红桃 K,在刚上市时没有什么突出的竞争品牌,产品一上市就进入了几乎无竞争领域,产品的畅销与终端需求的增加,即使是新产品,也为经销商的选择与渠道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产品与经销商的共荣 产品一脚踢给经销商不是销售的结束,而是营销的开始。厂家应时刻不断地进行各项细致入微的营销网络建设工作,让经销商以经营自己的产品为荣,在不断增强终端销售力度的同时,让产品成销售商主要利润增长点。 厂家要派驻销售人员,同经销商一起进行网络建设与产品推广工作,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帮助经销商赚到钱,增强销售商的信心,从而增强销售商推广产品的积极性。 3、样板市场的示范化 对于保健品市场,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各领风骚两三年”。 从太阳神的淡出,到巨人的末落,以及后来的三株的隐退,是历史与现实,教会了大大小小的经销商,让他们知道,经营保健品,风险之大。 品牌多元化与产品功能同质化,也加剧了各品牌相互间的竞争。(如以调节女性内分泌为诉求的产品就有太太口服液、田田珍珠、西施养颜液、爱心舒丽液等等,一下子可以数出很多品牌)一些商家甚至为了拉拢消费者与销售商而不择手段,言过其辞,自毁市场,把整个保健品行业做得人人喊怕。 有些厂家,产品上市之初,便盲目进行全国范围的大招商行动,这对于没有取得足够的市场经验与市场资料的厂家来说,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对于产品如何在市场上销售,厂家心里没数,只想把销售责任一脚踢给销售商;而对于经销商来说,对该产品的市场情况也不甚了解,该不该经营心中没数。 很多新品上市招商不成功,就是这个矛盾不能解决而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增加经销商的信心?免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病?尤其对于新产品来说,样板市场的示范性是个不错的想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商家最好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板市场,集中火力进行精耕细作,取得市场经验。这样就可以在招商时,让各路经销商来参观,学习样板市场的成功经验,增强信心及经销热情。 事实证明,样板市场的示范性对于招商的成功,有时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4、厂商沟通的实在化 厂家与经销商不能诚实沟通,往往会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甚至合作的终结,结果对于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好处。 信誉,是厂商共同创造市场的基础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应平衡厂商的利益关系,做到诚实沟通,互惠互利。 比如在广告支持与退货保证这一问题上,开始厂商往往都说得很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厂家广告支持不到位,商家虚报广告现象。这一问题一旦发生,进入透明化阶段后,往往导致了厂商一拍两散。 二、附助渠道的建设策略 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永远都是一种利益平衡的关系,如果企业把产品一脚踢给经销商,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经销商权力过大,而对厂家提出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远离市场与消费者,这对产品开发与营销导向的建设都是致命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还需要通过附助渠道的建设,使渠道更加顺畅,企业更加贴近市场与消费者,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比如与经销商相互配合,增加终端的促销力度,保证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有效沟通;也可以利用DM,商务网站等网络形式进行产品的促销与派发工作,确保产品在地域上有效覆盖,对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第三层关系:公共关系 保健品行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保健品的销售量大部分靠广告轰炸得来的。 对于前几年相对不成熟的市场来说,这句话确实够精典,但对于今天多元化的市场,如果还死守住这个礼不放,就未免太过时了。 纵观当前的众多保健品营销方式,广告做得太多,甚至太烂。但从企业与产品的社会行为表现,各各又都显得软弱无力,顿失光彩。 企业与产品一味急攻近利,而没有在公众的心目中,形成一个个性鲜明,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形象,这对于企业的长远竞争与发展来说,是致命的障碍。 这一切都是忽视的公共关系的恶果! 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形象识别等要素都有必要通过公共关系运动,得以完美体现。 公共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四大要素进行考虑: 一、媒体公关 应该和各种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尽量不要因为任何事件而导致致媒体对企业或产品产生成见,这对于良好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树立,都很不利。 二、商圈爱心 在各个商圈,尽量体现出企业的爱心与诚实,取得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比如可以在各小区、住宅区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健身与体育比赛等,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向公众传达企业与品牌的文化。 三、公益事业 企业应当重视公益事业,并在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
哈六药最近的公益广告与助残广告,是现实中的典型。 四、赞助策略 可以通过各种体育赞助,活动赞助,在争取特定目标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方面,往往非常有效。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肖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