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战略 >> 正文
论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字体:
论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佚名     人气:100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本文介绍了当前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朱总理在1995年视察东北三省重工业区时指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要发展经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产品质量是关键。”简言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就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日益开放融合的国际体系中,就有被国外竞争对手挤垮的危险。所以说,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大问题。
  对于企业来讲,产品质量是关系企业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特别在当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下,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不可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经济效益,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从周围的事例更实际地说,产品质量也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当前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国家内部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手段还不够健全,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产品质量还不够重视,广大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意识还没有普遍提高,致使产品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在某些范围内十分令人忧虑。就全国而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还十分猖獗,有些地方和领域甚至还有发展蔓延的趋势。
  九十年代初期,浙江省乐清县大规模公开进行生产和销售无证、伪劣的低压电器产品,在全国造成极坏的影响。1993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和《产品质量法》,深入持久地展开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打假的力度逐年加大,及时惩处了那些用假种子坑农,造假酒害人,为了赚高额利润而销售假药等不择手段的违法犯罪者,切实保护了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尽管采取多渠道多种手段的有力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仍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领域经常不断地出现,有的愈演愈烈。如去年震惊全国的山西假酒案、还有假药致死人命,假化妆品毁容致残,因劣质建材倒屋塌桥的案件不胜枚举。近几年,流入市场的电料、汽车、摩托车、农机配件、家用电器等质量问题也很多,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1997年夏季,我旗正值防治小麦蚜虫时节,查获了一起销售假农药案。不法分子乘机制造出假农药投放于市场,直接影响防治效果,致使不少农民进行二次喷药防治,延误了防治时间,经旗技术监督部门及时查处,但已经给农民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妨碍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由于一些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企业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花代价,而是不择手段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为了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最后导致企业竞争实力和声誉以及经济效益下降,直至经营亏损,不得不走上破产之路。
  2.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一个地区的企业,它担负着这个地区的双重责任,一方面企业要给地方财政纳税,是地方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企业生产需要劳动力,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企业的兴衰得失很容易引起地方领导的关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产品质量意识不强的领导把行政执法与发展当地经济对立起来,有的为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有的甚至对本地区制假售假违法行为默许纵容,大开绿灯,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充当了假冒伪劣的“保护伞”;有的还直接参与制假售假,搞违法经营活动,严重地干扰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秩序正常的运行。

  3.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在真假难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消费者在购物中只重视商品的价格高低,喜欢购买削价商品,而恰恰忽视了商品的质量。有的消费者缺乏鉴别商品质量的知识,购物中不注意商品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期等能证明商品质量的标识及说明,往往被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所蒙蔽,上当受骗之事屡有发生。
  4.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和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贻误了打击假冒伪劣的有利时机。有的执法人员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力,把打假当作生财之道,以罚代刑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采取应付手段进行“假打”,名为执法打假,实为假冒伪劣的保护者;有的在打假中不是严肃认真地查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为假冒伪劣说情、护短、开脱责任、姑息迁就,致使查处工作收效甚微,导致假冒伪劣愈演愈烈。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而产生蔓延的假冒伪劣现象,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决不可低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不能不引起全体国民的高度重视。所以说,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和蔓延,既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又破坏了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这不仅是一般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当前一个时期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严重现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整治。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各级权力机关、检察机关、技术监督机关、新闻媒体、企业和消费者协调配合,形成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运用法律制裁等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走标本兼治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产(商)品监督检查力度;才能有力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活动;才能充分体现技术监督部门为经济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最终才能走以质量兴企、兴旗、兴国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良性循环的路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主要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要彻底消除地方领导的地方保护思想。为了保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要从本地的长远利益出发,狠抓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要对支持、纵容、包庇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经常不断地听取技术监督部门的工作汇报,出主意想办法,给执法人员撑腰做主,促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理直气壮地打假,大胆地行使职权,真正使技术监督部门在社会上有为、有位、有威,提高技术监督部门打假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2.要深入宣传《产品质量法》,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形成全社会的打假防假态势。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配合联合打假,要依靠人民群众和专业执法部门相结合进行打假,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为此,一是要教育广大群众增强质量法律意识,激发人们自觉地维护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法律意识,激发人们自觉地维护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形成强大的自我保护体系,使假冒伪劣无可乘之机。二是要聘请义务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召开各类座谈会等方法,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反映,形成全民打假的网络体系。三是要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方便消费者投诉举报,及时受理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案件,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捣毁制假售假的黑窝点,使制假售假者心有余悸,得不偿失。

  3、抓好企业的整改工作。一是要做好产品的抽检工作,强化技术措施,拓宽产品的抽检面,把好生产关和产品的出厂关,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促使生产领域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严格进行质量后处理工作。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对经过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严肃处理,在后处理时,要加大法律和经济制裁的力度,坚决杜绝自由裁量较大的伸缩性和执法随意性。三是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狠抓治本环节,要对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普法培训,认真学习《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提高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适时督促企业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产品质量状况,努力实现创名优、出精品、上挡次、上水平。
  4、加强执法队伍内部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切实加大打假力度,保持打假声威。一是必须加强技术监督队伍建设,真正形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打假保真队伍,维护好社会经济秩序。二是要在质量管理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指导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好工艺流程中的每道工序关和产品出厂关。三是对流通领域加强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督促经营部门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四是加大产(商)品质量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打假防假的综合效应。实践证明,在日常的技术监督工作中,加强产(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对于扭转当前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提高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假冒伪劣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现象,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裁。只要全社会形成打假的整体合力,敢于同一切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把打假治劣与扶优保真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下去,全面推行名牌战略,牢固树立名优意识,大力开展质量兴国、质量兴旗、质量兴厂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让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进而增强综合国力,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内蒙古技术监督   徐创荣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