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冲出国门去和外国的跨国公司竞争,不可避免地要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同时又直接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产生影响。要使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本文就有关跨国经营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做简要介绍。 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世界经济正在飞速向跨国经营迈进,跨国公司已成为大企业生存的一般形式。当今全球跨国公司已达4万多家,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同样也进入了我国。我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冲出国门去和外国的跨国公司竞争,不可避免地要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同时又直接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产生影响。要使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1、税则和税率的运用。各国(地区)的税则和税率差别较大,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处于高税率国家,子公司在低税率国家,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技术和劳务时,调低转移价格,可以降低子公司的进货成本,提高母公司的利润。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商品时,调高转移价格,提高母公司的进货成本,可以降低母公司的利润使整个公司的税负减少。在“避税港”设立控股公司,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公司可获得大量利润,减少税负。 2、汇率。为应付汇率风险,许多跨国公司采取在内部支付时间上的变动和调整,即提前付款或错后付款,以此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 3、政局或政策的变化。当东道国政府的政局、政策产生变动,或东道国对外国公司实行不利政策时,跨国公司可利用转移价格,从子公司抽回利润,甚至使子公司陷入财政赤字,从而撤回投资。 4、市场竞争力。为提高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信誉,母公司低价供应子公司原料、中间产品和服务,高价买进子公司产品,使其帐务上有较高利润。 子公司要扩大市场,或遏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母公司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低价向子公司提供原料、中间产品或劳务,降低子公司成本,增强竞争力,从而占领市场。 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如何制订具体的价格呢?通常有以下几种策略: 1、追随领袖企业定价。所谓领袖企业,即同行业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或影响极大的企业。由于领袖企业的寡头垄断者在价格的提高、维持和降低上起着“控制”作用,公司宜采用避免竞争的定价策略。产品质量和领袖企业相同,则价格也基本相同。 2、随行就市。这种定价策略是以本行业平均价格水平为标准,既能保证合理的收益,也易于和同行业其它企业和平相处,减少风险和不必要的竞争。 3、流行水准定价。有些产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其价格水准已普遍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形成了心理价格,在质量没有明显差别、消费者选择性不太强的情况下,宜采用市场流行水准定价。定价高于流行水准,难以使顾客接受;低于流行水准或自行降价,反而会降低产品的等级,被消费者误认为“劣质品”而滞销。 4、排它型定价法。跨国公司打算抢占某地市场,在让当地消费者心理上接受本公司产的质量及售后服务获得信任后,可以垄断低价出售产品,排除竞争对手,最终取得竞争市场的份额。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只要有可能,便应尽量采用此法,以打开产品的销路。 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王国”,为了实现全球战略目标,不能不采用“价格转移”这一有力的“杀手锏”。 首先,将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制成品由总公司统一策划,实行高转让价格或低转让价格。若需提高子公司获利率而增加借款信用或为提高股票价值,母公司可利用低转入子公司高转出子公司的策略。若子公司由于种种压力需隐匿盈利能力,则采用高转入低转出的策略,以增加子公司成本,减少其利润,使资金得以转移。 第二,通过对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或使用期限,来影响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固定资产,按其价格直接摊入产品成本。母公司对子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影响到折旧费提成,多提取折旧费,增加产品成本,反之则减少。 第三,贷款和利息。发达的跨国公司系统往往会设立若干金融机构,各子公司可直接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作为款项的来源,母公司更可以在总体上考虑是否向子公司提供优惠贷款,不收或少收利息,使子公司的产品费用减少。或者母公司反其上述作法,以达到应起的作用。 第四,运输系统。利用母公司控制的运输系统,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御、保险费用,影响子公司销售成本的高低,进而达到内部价格的转移。 第五,管理费用、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使用费。管理费指母公司进行国际经营中所发生的一般管理费用,包括整个跨国公司系统的现金调度、开发研究、公司公共关系、法律和会计咨询等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一般是各子公司间分摊。母公司索取过多的管理费用,或额外地将母公司的管理费用摊入子公司的产品成本内,可减少子公司的收入。 专利和商标也属无形资产,其缺乏相应的外部市场价格,往往凭“信息”决定价格,这给跨国公司运用内部转让定价策略带来了不少便利,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公司的成本或利润的高低。 还有许多其它的价格策略,各跨国公司都可不同程度地利用之,以降低公司的总体成本,增加总体收益。 价格月刊 宋坤,杨志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