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战略 >> 正文
市场经济下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保护           ★★★ 【字体:
市场经济下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保护

作者:佚名     人气:41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农产品从生产、流通以致到最终价值的实现,都有其内在的特性,这些特性说明,要想既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其中对农产品进行价格保护是农业保护的主要内容。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就其内在属性而言,是排斥保护的,但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排斥国家调控的作用。这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究其深层原因,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是由农产品生产及流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具体地说,可从下述几方面分析农产品价格保护的原因:
  一、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来自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经济造成的损失。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而自然现象是变化无常的,相应地存在着自然风险,这也是农产品生产不同于其它产品生产之处,相对而言,非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很少受自然因素的直接作用,甚至不存在自然风险。
  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因素造成的。农业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地裂、雹灾、冻灾、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森林火灾、虫灾、病灾以及气温异常(干热风、低温寡照)等。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成灾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的水灾5次,成灾面积1333万公顷以上的旱灾6次。连续大旱的1961年成灾面积达到1867万公顷。自然界一些突发因素给农业带来的风险,就其特点而言,主要表现为:①自然风险的破坏性。在较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无法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因而它的破坏性特别突出。一场冰雹过来,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一场水灾或旱灾可造成大片农田被淹没或禾苗干枯以致大幅度减产;近几年我国棉花产量的下降,与棉铃虫危害有很大关系。②自然风险的不可预测性。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控制能力仍然极为有限,对其发生原因,特别是大气环流尚无踪迹可循,难以做到事先预测。③自然风险的区域性。从地理上讲,不同区域面临不同的自然灾害,如山区就有山洪暴发之灾,沿海地区面临海啸、台风之险。④自然风险的内部差异性。农业内部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种植业又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甚至可以再细分下去。各种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特性不同,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就有差异,农作物易冒水、旱灾之险,畜牧业多遇疾病之险,森林则易遭火灾。⑤自然风险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加上某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也具有时间差异性,两者共同作用,农业的自然风险就具有季节性。⑥自然风险的多重性。由于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并发性,如灾害与病虫害、虫灾与病灾有时同时发生,还有台风———暴雨———洪涝———滑坡形成的灾害链,造成农业风险的多重性,让农业生产者束手无策。
  二、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亦称价格风险)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一个包含有复杂性的开放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流,这是维持系统的条件。但这同时会引起系统内部的涨落,即某些个体偏离平衡状态的运动。在这里偶然性对系统状态的改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系统的发展进化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经济系统也不例外。社会偶然性因素发生作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分工分业和商品交换之后才开始成为一般现象,相应地产生了经济风险性。商品经济越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越细密,生产的链条也越长,交换关系就更发达,经济风险性也随着增大。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种经济形态之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济周期规律等对整个经济的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范围跨越了国界,形成了国内的和世界的统一市场,但生产和决策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进行的,因此,由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决策风险性更大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一般体现在价格波动上,所以又叫价格风险。其中一种是商品的价格在时间的变动过程中引起的波动,主要原因是市场饱和、消费者需求改变、新发明或新创造、竞争活动、季节性波动等,还有一种是商品的价格随空间的变动过程引起的波动,包括地理上各种特殊情况的变化,各商业市场的变化。

  市场风险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然而,农业的情形却更具特殊性:①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来决定整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使生产的决定和产品的销售在时间上被分割开来,因而农产品供求受价格影响的变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有一定时滞。农产品市场运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对市场变化的应急能力低下,更易遭受市场风险;②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受自然因素的限制,众多农业生产者作出生产决策时时机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他们据以作出决策所依据的价格也是同一时期的,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短也是基本一致的,这样上期价格的升降引起各个生产者下一期供给量同时同向的变化,因此,农业生产会常常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遭受市场风险的可能性大,遭受剧烈价格波动的影响的可能性也很大;③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生物尤其是植物和鱼类繁殖,对于气候条件的反应特别敏感,因而,要求也特别严格,例如,香蕉、橡胶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以及镘鱼等珍贵亚热带鱼类,只有在中国的台湾、广东、福建和云南等省区适合大面积种养,这就形成专业化的农业区域。这种生产若遇到交通阻隔、流通不畅就会遭受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④农业的经营单位规模一般不大,不象工业那样有很大的利用规模经济的余地,在一般农产品市场上很难形成垄断价格,加上农民获得信息的不充分,致使农业的市场风险很大。
  三、农产品生产自身比较经济利益低
  据统计,从1985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相对较小,使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逐年扩大,1991年已达到26.16%,仅1990年到1992年3年间,农民因工农产品价格变动净损失达639.5亿元。
  最近几年,尽管农产品的名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是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1980年为基期,1981年以来所有粮食品种和棉花的价格指数均小于物价总指数,即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只有生猪的价格指数显著高于通货膨胀指数。如果把考察的时期选得更短些,将1990年为基期,情况也大致相同。尤其是在1991———1993年间,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而同期的粮食名义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如果以通货膨胀系数作为参照,则我国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名义价格上涨幅度都要小于通货膨胀指数,水果、水产品和蔬菜的名义价格上涨幅度更是远远小于通货膨胀指数。
  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幅度相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也不大。以1980年为基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仅为城市居民收入增加速度的40%左右;以1990年为基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也不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这说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远远没有超出城市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工业品相比较,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因为农产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需要保持一种供求均衡状态,一旦失去供求均衡状态,价格就会作出灵敏反应。在农产品中,高档农产品如肉类弹性较大,而大宗产品如粮食等弹性较小,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弹性较大,而原料农产品的弹性较小。由此可见,越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品,其需求弹性越小,生产得越多,遭受的风险越大,农业生产者利益损失也就越严重。如1984年3种主要粮食产量比1983年和1985年分别高6.7%和6.8%,而按其市场价格计算的收入反而低5.1%和4.2%,1990年3种主要粮食的产量比1989年高10.6%,而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收入比1989年低14.3%。1991年与1989年比较,也是粮食产量增加而收入反而减少,这种情况对农业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四、市场自发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弊端
  1、农产品价格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农产品市场价格之所以不稳定,这是由其供给和需求的特点决定的。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市场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动,价格都将波动。从供给来看,农产品供给的特点之一是,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产量的变化,导致实际供给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同时,农产品一般需求弹性小,弹性系数愈小,价格波动幅度愈大,由于放大效应,市场力量会将产量的波动扩大为成比例的价格较大波动。
  2、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无法自动恢复均衡。“珠网理论”告诉我们,某种商品如果具备下列两个条件,其价格和产量将呈周期波动,而且这一波动会越来越大,无法自动恢复均衡。这两个条件是:①具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个周期的产量;②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农产品这种商品正符合“发散型蛛网”的两个条件。
  3、在自发运行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长期变动呈下降的趋势。从短期来讲,由于供给波动,农产品价格经常发生上下波动,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但是这种短期现象容易掩盖另外一个事实:如果任由市场自发运行,农产品价格的长期变动是下降的趋势。农产品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也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首先,农产品需求增长从长期来看将不断趋缓。理由有二:(1)随着收入的增长,新增收入中用于食物消费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将越来越小;(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渐缓,从而对农产品的绝对需求增长也渐缓。其次,农产品供给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农业中采用的新技术源源不断地由科学和工业创造出来,分散的农业生产者不可能联合起来阻止新技术的应用,总有一些生产者率先引用新技术并获得超额利润,跟从者受吸引而采用新技术。新技术愈益广泛地应用最终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价格下跌又迫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采用新技术。这样,就好比把农业生产者放在一个“踏轮”上,每个人只有不断快踏才能跟上步伐。否则,要么贫困,要么破产。这种踏轮是无止境的,从而使农业长期价格萧条成为不可避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口和收入增加而导致的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要慢于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造成的供给的巨大增长,因此,自由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从长期来看,将不断趋于下降。
  综上所述,农产品从生产、流通以致到最终价值的实现,都有其内在的特性,这些特性说明,要想既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其实这是当前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的主题),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其中对农产品进行价格保护是农业保护的主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一时期更应重视农业保护问题。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农业,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仅无法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而且会导致农业萎缩。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邓秀丽,李西双,綦好东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