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创名牌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长期的艰辛劳动,如果自不量力,很可能得不偿失。对于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暂时采用“无品牌化”策略,也不失为一种良策。本文对“无品牌化”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做了简要说明. 近年来,“名牌热”席卷全国,各地、各行业都相继推行了名牌战略。但是,笔者认为,在这“热”的同时,生产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追随。因为创名牌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长期的艰辛劳动,如果自不量力,很可能得不偿失。对于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暂时采用“无品牌化”策略,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无品牌化”策略分析 本文所指“无品牌化”策略,主要是指生产企业不使用商标或采用零售商商标。 1.不使用商标。有些企业的产品由于难以形成“产品差别”,或质量难以统一衡量,或消费者对质量要求不高,无需进行特别的辩认,从而使得使用商标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这种做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使生产企业省去商标设计、注册、广告宣传、使用、保护等项工作及其相应的一些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有的商品售价可因此降低20%—40%。这样,有利于提高商品竞争力,薄利多销,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这种做法还可降低因产品质量等问题而引起的经营风险。 2.采用零售商商标。此种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日用品和食品。这主要是由于零售业发展日趋集团化、连锁化、国际化,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信誉较高,其品牌具备名牌的许多特征。至于一些中小生产企业,由于创名牌心有余而力不足,索性“隐姓埋名”,采用零售商品牌,这样可能会更为有利。其主要优点是:①有可能使其产品以较低价格在市场上行销。由于厂家在商标设计、注册、宣传、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几乎不需做任何工作,也无需支付分文,因而能以尽量低的价格供货。而对于中间商,其进货渠道直接,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相关费用,能以较低价格进货。另外,零售商拥有较高的声誉,其品牌具有名牌效应,其良好的商誉就是最好的广告,因而所付宣传广告费十分有限。还有,由于零售商品牌的商品与零售商店相对应,因此,使假冒伪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也可大大降低商标保护的有关费用。②容易增加消费者购物的安全感。由于采用零售商品牌,其产品在相应的零售商店铺内销售,因而较容易在质量品质方面给顾客提供保证,培养他们对这种品牌的亲切感、信任感。即使产品出现问题,顾客有意见,也能及时、方便地找到申诉之地。③产品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由于采用零售商品牌,这些零售商为销售这些产品将不遗余力,充分利用其下属的、遍及有关各地的诸多店铺,并努力做好促销工作,打开市场局面。这样,省去了生产企业为寻找分销渠道和进入市场所需做的许多工作。④易于使产品适销对路。由于零售商对其自有品牌的商品高度关注,同时又直接与广大消费者打交道,因而愿意而且能够花功夫及时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根据产品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并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这样,厂家省去了围绕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并可按照零售商的建议和要求,生产出较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无品牌化”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 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无品牌化”策略有其适用性。这是因为: 1.我国现有的2000多万家企业中,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力量普遍薄弱,资金短缺,缺乏产品更新换代、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实力,对创名牌力不从心。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如果围绕创名牌做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一定会如愿以偿。以竞争为例,我国一些行业的产品目前正受到国外一些“强势品牌”的竞争和压力。这些外国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营销得法,甚至不惜一切,以在中国市场“抢滩”为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实力较差的中小生产企业如果盲目与之竞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这时完全可以暂时采用前述策略,借助他人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自己。 2.在不使用商标方面,我国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例子。如上海时装集团公司等一些大公司设立了无品牌缝纫摊,大量购进优质纺织面料,开设设计、裁剪、制衣窗口,形成一条龙服务,推出价格低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时装,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使用零售商品牌,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其一,在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大中型零售商店,其发展也正在逐步集团化、连锁化,它们规模较大,经营比较灵活,资金力量雄厚,自我发展能力较强,而且在社会上名气较大,声誉极佳,形象良好,如北京的百货大楼、东安商场,上海的市百一店、华联商厦,广州的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等,这为生产企业采用它们的品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大江南北,而使用零售商品牌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防伪防假的新途径。它使消费者能轻易识别,放心购买,即使出现问题也投诉有门,解决问题较为迅速、方便,避免了那种商家与厂家互相推诿的现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形式必将逐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并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经济论坛 邱举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