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战略 >> 正文
[组图]如何进行区域营销自我诊断?           ★★★ 【字体:
如何进行区域营销自我诊断?

作者:佚名     人气:24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在区域营销活动中,重渠道而轻消费者是各厂家的通病,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渠道客户在“明处”,而消费者在“暗处”,渠道更容易把握。市场从渠道推动起来比较直观,但是要从消费者这边来拉动,就得要见真功夫,从哪里来拉动?为什么要在那里发力?这是在许多厂家面前一个年轻的课题。
在其间,市场调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单就市场调查而做市场调查,很不划算,而统一企业在推广促销的过程中来做市场调查,并且进行区域自我诊断,成功找到市场拓展的切入点。
  一、出师不利,市场受挫
  统一企业在2001年三月份推出500mlPET瓶装鲜橙多饮料时,面市定价3.5元每瓶。凭着统一企业对渠道超强的掌控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强攻,各地区终端铺市率极高,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意想不到,而且有央视和地方电视等强势媒体给予空中支援,很多城市陆续激活市场,唯独安徽省A市却一直不温不火。
  区域销售业绩不佳,总结会议上,各路英雄各抒己见,理由很多,主要的不外乎有四种:其一,产品价格偏高,超出当区顾客的平均消费能力;再者,有可能是产品力不够,比如口味不适合局部地区消费者;或者是知名度不够,产品铺市率、曝光率不高,导致销售力不强,消费者没有重视和关注,只是供方一头热;最后,也有可能是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特定的消费习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个一五一十,虽都有可能,但事实上总会有最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既能有效,快捷地祛除病根,迅速提高销量,又能提高推广费用地利用效率。  
  二、投石问路,定价测试
  区域市场如何进行自我诊断?首当其冲是考虑产品本身,如果产品力不够,宣传推广做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最终会因为没有产品力作支撑而坍塌。市场诊断还得步步为营,从价格和口味调查做起。
  为了调查当区顾客是否觉得定价太高,因为消费能力所限,而导致需求不足,统一公司同时选定同级别的两座城市,另一座城市的销售情况较好,在两地同时进行“限时抢购”的特价试销,活动分两次进行。
  首先选定最热闹,人流量最大的商场门口或集市中心,但是顾客构成应尽可能符合产品的目标受众要求,然后做个1×2平米的落地堆码,或者更大,重要的是用“斗大”的POP来告诉消费者两元钱/瓶的惊爆价、促销价,限时抢购一小时,旨在把现场尽量布置得引人注目,吊足消费者的胃口。
  在堆码的周围设置两米半径区和五米半径区,凡是走进两米半径区的顾客,认为是对该价格接受,凡走进五米半径区的顾客被看作是被此活动内容所传达到(reach)的目标受众。并专门指定工作人员记录这些人流量的数据,以做日后分析之用。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那些与活动和产品毫不相干的人(比如:不属于目标定位消费层的游客)接近两个区域的数量在各区域统计人数中所占比重相当,在数据处理的时候以相对数为主,而非绝对数,也就剔除了“无相关游客”的干扰。
  活动结束后,再过一周,在同一地方,以同样的形式再做一次,唯独价格改为一元/瓶。工作人员增加,一是保证每个想买的顾客都会在指定的时间内买到产品;再者,确保活动现场畅通无阻,不会因为拥挤不堪而失去部分销售机会。
  两次活动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组对比数据,如附图一:

  要比较两组数据,我们得引进价格弹性这个概念,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化一个单位(通常为1%)时,所引起地销量增减的相对量,如果引起的销量变化很大,说明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就很有可能是定价过高。
  比较中得到结论,在A城市,价格下降一半,而成交率上升60%,而在B城市,价格同样下降一半,成交率上升62%,基本上是持平的,由此可见,A 、B两城市居民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大致相当,运用排除归纳的逻辑方法,可得出结论,价格并不是A城市市场不能激活的主要原因。
  统一企业,后来又选定其他位置用同样的活动来造势,吸引和转移消费者眼球,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体验产品,更重要的是用大数法则来排除调查的偶然性。
三、剥茧抽丝,产品力测试
  排除价格因素外,接下来自然是口味测试,如何选择样本?又该如何分析样本呢?统一公司依旧决定在促销中来收集资料。
  考虑到会有问卷调查,如果在闹市区,愿意停下来写问卷调查的人绝对是寥寥无几。所以活动地址选择在小区,时间定在周末。
  活动当天给每位被调查者准备三杯试饮饮料,一杯注明是本公司的产品,另两杯没有注明,实际上是统一公司的同样一支产品和竞争品牌的产品。并且准备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同样重要。
  首先问被调查者是否知道活动所宣传的品牌,是否亲自尝试过该产品,并记录下来;再让被调查者试饮两种未标明商标的饮料,并根据口感对两种饮料打主观分;接下来让被调查者试饮已标明本公司品牌的饮料,并让他按问卷上具体标准打分。这时,不禁有人会说,这种调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被调查者会因为光环效应而左右他对产品的印象,打分无疑是高分。其实,公司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活动不仅是市场调查,更是促销,目的就是要让顾客觉得产品就是好,起码给他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对于调查问卷,公司会让被调查者在试饮本公司产品后,问他感觉这支口味最接近哪支口味,对上号的问卷才视作为有效问卷,这样更加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公司品牌,活动现场以直接赠送产品的形式感谢被调查者,一方面取悦消费者;另者,加深其对产品和品牌的体验,并在现场进行促销特卖,针对家庭消费者,鼓励购买整箱。由于消费者能够试饮产品,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现场销售异常火爆。
  四、水落石出,“拉动”乏力
  将活动在其他社区再重演几次之后,当然活动次数越多,问卷调查结果就越接近现实情况,更有助于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将问卷调查集中处理,结果如附图二。


  用图上数据来投射整个区域市场,可以看出,品牌的知名度在当区很高,而且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比较认同产品的口味,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很少人亲身体验,有位营销大师曾经说过,“十次对顾客的说教和建议,抵不上让顾客亲自体验一次。”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化不是个体行为的执行诱因,而能给个体提供满足其自身利益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动因。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排除,可以判定市场不能启动的“病灶”在于消费者没有找到做出购买决策的理由。
  回过头来,再看企业的营销策略过于偏重于媒体广告和渠道竞争,而媒体广告,如TV广告对于告知(新产品)和提醒消费者(重复购买),效果更好,但是将之作为消费者短期内购买决策的行为诱因,相比特卖、折扣、搭赠促销等短期营业推广而言,又显得稍逊一筹,因为营业推广更贴近消费者,能更有效地抓住消费者冲动购买的消费习惯,从而临门一脚,促成购买。

  虽然公司在渠道和终端战绩显赫,但是70%的产品未试用率成为了消费行为引导过程中的瓶颈,也表明通路堵塞在终端,当然回转不起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产品市场渗透率由产品知名度、产品试用率、以及对产品的满意度三者的乘积决定,三环均不可或缺。三者正好贯穿于消费者从品牌认知,到形成好感、接受、购买、再形成对品牌偏好、最后产生对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行为过程,唯有将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与营销策略协同起来,营销的效率和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事后在调查中验证表明:当地果汁市场上浓度在50%以上的纯果汁占据主流,以家庭消费为主,消费者不习惯浓度只有10%的统一鲜橙多,认为产品的“水分”较重,口味太淡。
  找到市场的软肋,统一企业立马集中资源,有的放矢,加强与消费者互动沟通,给顾客提出适当的消费主张,绕过消费者对果汁饮料浓度所存在的固有认识,用迂回战术的手法从培养和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入手,加强市场的拉力动作来激活市场成为下期工作的重点,通过各种途径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到产品,让消费者认识到低浓度的果汁饮料更爽口等利益点,终于赶在旺季时节激活了市场。
作者: 刘卫华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