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的一句俗话说“企业发展好不好,看看流通渠道顺不顺。流通渠道顺不顺,看看经销网点多不多”。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家电业内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各家电生产企业进一步加重了对流通渠道的建设、监管力度。 每年的年终及年初,各家电生产企业更是轮流召开规模万人、千人的全国经销商大会,对流通渠道的商家们在过去一年的表现给予奖励,送车、送房等新鲜事物被搬了出来。同时更面对新的一年竞争,向流通渠道的朋友给予重要承诺。 国美、苏宁、三联、永乐、大中等全国或区域性家电流通渠道的商家在这种背景下红的发紫,而随之厂商之间的关系也被誉为新时期“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的支持。 理论上的厂商“鱼水关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以中小规模的家电生产企业、行业新进者为代表,在与大商家进行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商家的配合性较差,生产企业的可控性不强。 如此一来,厂家特别是就必须寻找到一条循序渐进、平衡有效的途径,从而建立一种厂商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厂家对流通渠道中推与拉平衡点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举一个例子。一家电生产企业的产品,其利润空间为30元,厂家扣除了10元,作为其营销费用、保底利润、技术开发等之用,那么剩余的20元就有两种途径可以利用,第一、直接将20元钱作为利润空间奖励给商家,这种方式能够直接刺激商家的推广力度,保证产品在流通渠道过程中能够得到重点的突出,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推。推的形式在现阶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年初承诺的返利额、淡季的返利额度、旺季的返利额度,以及不定期的阶段性奖励,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商家的积极性,而不是一次性的将钱全部给予经销商;第二、将这20元直接作为广告宣传费用,提升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这种做法称为拉。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任何厂家都不可能只推不拉,或只拉不推。 如果过多的给予商家以利润支持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宣传推广费用,虽然商家能够保证产品推广的主动性,但是缺乏一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基础的产品将造成对消费者拉力不强,无法进一步促成消费者买单。 而如果将费用直接投向产品的广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缺乏利润空间的经销商将无法保重其推广的主动性,再好的产品消费者买不到确实很遗憾。 于是企业如何合理分配这一利润成为关键。在目前的营销模式下,厂家给予商家的回报和奖励多局限于月返、淡返、年返等形式的一定销售额度点数的奖励,或者阶段性的奖车、套奖,而这其中大部分的利润率多限于总体利润空间的五六成左右,其它的四成还必须用来推广产品、提升企业形象等多种广告宣传。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厂家却出现了无法实现推与拉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在分配两者利润率比例时,不能够很清楚的确定究竟是给予商家的利润多、还是用于广告投放的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一平衡点?如何寻找到这一平衡点? 对于寻找平衡点这一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市场平衡点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商家给予不同层次的支持力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定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 具体而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先明确企业目前的发现现状具体,再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品牌定位。一个品牌的定位与其市场操作策略有着莫大的关系。前期,商业竞争模式从单纯的生产为重逐渐向市场营销等多元素为重转移的过程中,品牌意识的转型起大的很大作用,特别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MBA(工商管理)精英们,在感受国外知名品牌发挥着极大的效应之时,也在为国内品牌的意识的发展现状而感到担忧。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的品牌意识确立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中国商业竞争模式新一轮的裂变。 行业主流品牌在商业竞争中明显占据着主动的地位,在与商家的合作中也能够把握主动权,但是另一方面,主流品牌的维护也是需要不断的广告宣传、良好的销售业绩来支撑。如此看来,主流品牌因为享有市场竞争的优先权,所以在与商家的合作只要凭借良好的品牌拉力就可以实现良好的销售业绩,平衡点自然倾向于大力度的宣传以及底层次的产品技术、质量的开发和投入。 而非主流品牌即要面临在与商家合作中的被动性局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广告宣传投入的两难局面。而目前家电行业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这一问题,既要维护市场消费,又要提升品牌影响力,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保证与商家的一定合作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提升品牌拉力,通过迅速提升的品牌拉力再来推动与商家的进一步密切合作。 对于这一点,两者在这一过程中是相辅相承,但是在发展初期侧重点应该是加大品牌宣传,在建立品牌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渠道建设,这样就拥有了与商家进行全面合作的优资基础和讲话权。 市场定位。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人为的划分一些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对于重点区域及非重点区域的资金、宣传投入是不一样的,从而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性利用。而对于重点区域可以考虑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在商家的合作上要拿出优势的产品、强大的渠道政策,可以通过淡返、月返、年返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加强商家的推广力度,而对于广告宣传更要讲究形式和方法,实现有效宣传。而对于非重点区域,减少相应的配套资源。 这样,在企业的整体市场操作过程中,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灵活调配非重点区域与重点区域的资源,从而实现整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实现率。 商家定位。对于商家,目前普遍存在着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流通渠道及地区性中小型流通渠道。而大型商家往往占据着整着整个市场60%以上的流通份额。对于这些商家,在合作过程中重点考虑是保证其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针对性的参与其倡导的阶段性宣传活动,在其流通渠道内部树立起主导者推广的基础,借助其完善的流通渠道实现销售增长。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商家,企业可以考虑引导、培育。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帮助帮助商家赚钱,引导其产品的推广以及发展思路,其与建立起一种较为切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其忠诚度。 而对于这两种商家分别给予的资源侧重点不一,对于大型商家可考虑为配合其阶段性宣传活动,给予其利润回报,减少企业自身投放广告的主动性;而对于中小型商家,重要是引导、帮助其发展,可适当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增长其推广的信心,减少对其利润的回报。但实际上在与这类商家的合作中,适当的广告宣传所取得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生产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规模是寻找差异化发展之路,秉承灵活性、主动性的发展姿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作者: 沈闻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