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资产重组 >> 正文
上市公司重组创新路径及创新效应分析——“ TCL 模式”的启示           ★★★ 【字体:
上市公司重组创新路径及创新效应分析——“ TCL 模式”的启示

作者:佚名     人气:32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一特大利好横空出“市”。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意见》不仅确立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对证券市场的热点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而研读《若干意见》,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战略性重组也有望步其后尘,成为证券市场的一个持续性的热点。而在此之前,TCL集团通过IPO和原TCL通讯股票换股方式得以整体上市,开创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发行及国资改革的新方式。通过对“TCL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模式不但使投资者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还十分符合文件的要求,有利于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固有的缺陷,并可能成为国资改革的重要新形式,也将是证券市场的新投资机会。
  一、TCL模式: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重组的创新选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一度集中在对绩差股、濒临退市股的“救死扶伤”上,此阶段的重组形式也就主要体现在报表式的重组。而且由于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讲故事甚至带有掏空等恶意式重组也时常出现, *ST纵横、*ST长控等个股的重组就是如此。随着市场的进步,资产重组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而《若干意见》则把握住市场的这一积极的发展势头,着重提出了两点,一是鼓励已上市公司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并购重组。二是进一步完善再融资政策,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优做强。如此来看,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仅在于重组模式从过去的报表重组向战略重组晋级,而且还在于优势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在重组资源上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倾斜,再融资政策的改变趋势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就意味着TCL等模式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可能也是TCL集团整体上市迅速获批的原因之一,而这无疑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的战略性重组。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股权转让,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大宗股转让。发生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情况通常有:国家股东将股权转让给赢利性投资公司;非上市公司通过受股权,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支配;上市公司的业绩较差,持股股东为调整投资结构而转让股权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形式主要有协议转让和行政划拨两种。这种重组方式的特点是股权转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间接的,企业的资产、负债帐面上没有变化,但当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受到重视,新的大股东即优势企业或企业集团入主上市公司后,将大幅度地调整和充实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甚至变更上市公司的名称和属性,也为将来注入优质资产、改善盈利状况奠定了基础。因此,大股东变更后,往往会随着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行为。
  二是收购扩张,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其资产、技术、管理和制度优势,有计划地收购优质资产或兼并国有企业,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尽快解决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资产存量得到优化,对于成长性公司,通宗收购兼并可以扩大资产规模,进行规模经营,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快速发展。对于衰退性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尽快找到利润增长点,改善公司盈利状况。同时并购相对于投资新建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
  三是剥离资产,是指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或股权。剥离资产通常是对盈利能力差的资产进行处理,改善其他资产的盈利水平;或是由于有的公司投资范围过于分散,造成主业不突出、管理不善的状况,为了收缩产业战线,通过出售一些与主业无关的资产,来调整投资结构,集中搞好主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重组方式的特点是出售资产一般都有笔资金收回在,有利于改善资产的流动状况和增强偿债能力,从而为增加对优质资产的投资创造条件。

  四是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以大股东为后盾进行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置换行为,这是我国资产重组的特殊形式。一般做法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母公司或有借壳上市目的的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资产置换,来改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通常这几种重组方式对上市公司重组力度较大,业绩可以很快改观,但资产置换过程中关联交易较多,有时还存在虚假的重组行为,致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带有“庄家”的浓重色彩。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由国企转制而来的上市公司都是由母公司或集团公司将部分资产包装上市,筹集资金。绝大多数没有实现主业整体上市,而是将生产环节、流程中的一部分剥离后包装上市。同时,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严重,由于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或集团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业务和财务关系,所以难以避免出现很多关联交易和利润操纵问题,为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这也成为市场参与者指责的重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我们这个尚处发育期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一直在探索解决上述痼疾的有效办法,外部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监管,内部也不断从股权结构的完善入手,包括回购、减持、兼并重组,力图为投资者提供治理结构、运作管理清晰而规范的投资标的,让投资者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就在这时,“ TCL”模式横空出世,为治理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固有缺陷提供了非常具有操作意义的思路。而国务院的文件又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TCL”模式,为上市公司重组指明了一个战略方向和选择。
  文件是在当前体制改革背景下提出,经过多年的改革,目前的经济改革已经渗透到体制的层面,诸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资本市场股权结构等等,应该看到目前的资本市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体制改革的需要,如果想要解决诸如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股权分裂的问题、大规模大型企业上市融资,就必须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这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可能实现,单纯依靠证监会,缺乏可能性。因此本文件的实施,可以理解为国务院出于推动多项重大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的需要。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第一,优质上市资源问题
  文件指出,要完善证券发行上市核准制度。完善上市制度,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证优质企业平等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目前保荐人制度已经开始实施,该文件进一步强调这一点,并且对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鼓励优质企业上市,以及实施并购重组,
  第二,上市公司股权优化问题
  文件指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要尊重市场规律,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坚持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文件表达出了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会保障流通股股东利益。
  在并购重组方面,文件指出鼓励以上市公司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并购重组,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通过这些表述,表达出政府支持合鼓励实质性色彩的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会成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和规模的重要形式。

  二、“ TCL”模式运作方式和创新路径
  日前, TCL集团9 .94 亿新股成功上市。该公司 通过 IPO5 .9 亿和原 TCL 通讯 8145 万股流通股的换股,换股比例为 1 : 4.9648 ,得以整体上市。这样, TCL 集团既能名正言顺地合理利用集团内的所有资产,资源得到最优配制,而不致引起关联交易,又能筹集到大量资金,同时国有股权比例还可以进行调整,达到国资改革的目的,真是一举三得。
  我们先回顾“ TCL ”模式的运作方式。 2002 年 4 月 18 日, TCL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当时, TCL 集团的净资产已达到 16 亿元,它成功地引入了东芝、住友、飞利浦、南太、金山等外资战略投资者持股18.38% ,而惠州市政府所持股份“自然地”减少到40.97% , TCL 管理层持股25% ,其他15% 股份属其他一些发起人。
      2003年9月, TCL集团吸收合并TCL 通讯( 000542 )的方案,获得证监会批准,这是中国首例吸收合并整体上市的个案。由于TCL 通讯的非流通股都是 TCL集团持有,合并比较顺利, TCL 通讯法人资格注销,非流通股自然回归集团股权构架中,股份予以撤消,而TCL通讯的8145万股流通股则以1 :4.9648 的比例换为TCL集团的股份,该比例充分考虑了流通股的权益,与其IPO 价格相当,所以得到股东大会和市场投资者的同意。如此,吸收合并完成。同时, TCL 集团以每股4.26 元发行5 .9 亿新股,筹集资金25.134 元。公司得以整体上市。
  “ TCL ”模式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重组的新个案,其中蕴藏许多创新。首先,是国资改革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股独大”的问题 。在 TCL集团IPO和换股前,国有股权占总股本比例为40.97% ,在IPO 和换股后,该比例降为25.22% ,下降幅度为38.44%。若是集团内企业上市,集团的国有股权比例不会改变,只是控制的资产增加,而现在整个集团上市,国有股权比例下降,真正实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 电子行业战略退出,达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国资改革的目的,符合十六大决定的精神,也与文件的要求相符。同时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没有绝对或相对控股的股东,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上市资源选择的创新。以前企业上市实行额度控制,取消额度制度后,该思路依然还影响着发行上市核准制度,一个集团内若有企业上市,其他关联企业上市就比较难,会“轮”到其他集团的企业,似乎有“资源共享”的意思。但证券监管机构的思路也在不断改进,与时俱进,不论原先是否有子公司上市,只要是优质企业,符合上市要求,就可采取适当措施上市融资, TCL集团上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充分符合“保证优质企业平等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的要求。
  再次,国有资产和投资者利益增值的创新。通过集团上市,国有股权比例虽然降低,但国有资产却得到增值,而且原 TCL通讯流通股投资者权益得到保护,实现一定投资回报。同时,整体上市这种模式有助于理顺TCL集团与TCL通讯较为复杂的股权关系,完善集团整体治理结构,减少关联交易,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更好地整合资源。TCL集团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但并不同与以往的配股、增发的融资方式,而是同时提供一个脉络明晰的股权结构和运作管理,不但自身发展得到支持,也为证券市场的完善贡献力量。

  最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创新。前面讲过,整体上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而且,不少上市公司在经营情况不佳时,都收购、利用母公司的优质资产来提高业绩水平,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增长了,但母公司集团整体业绩却没有改良,倒是给母公司“运作”上市公司提供了便利和空间,这可能也是一些母公司不愿意整体上市的原因。但如 TCL这样整体上市后,公司将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整体资产的增值上。
  TCL集团通过与TCL通讯换股的方式上市,解决了同一集团出现两层上市公司的复杂结构,减少了TCL集团与TCL通讯之间的关联交易。在国外,很多跨国企业都是母公司首先整体上市,然后再分拆下属子公司。但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母公司部分资产上市的情况普遍存在,从而出现种种弊端。例如上市公司资产不完整,产供销体系不独立,对于集团公司存在严重依赖,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操纵利润,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而有的控股股东由于经营不善,常常要上市公司为其担保,甚至把上市公司当成 “ 提款机 ” ,大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此次TCL集团 “ 换股 ” 折价为过去两年九个月的最高价,换股定价方面不再简单地以每股净资产作为换股的基础,换股比例的确定更为市场化,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时,以流通股作为支付代价,也很好地解决了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瓶颈问题。随着近十年来TCL集团业务多元化和发展重心的战略性转移,TCL通讯原有的电话业务已从原先的支柱产业变成了从属产业,对集团的贡献逐步降低。TCL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多媒体电子、通讯终端产品为主的多元化消费类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其整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TCL通讯。仅靠TCL通讯作为其国内融资平台已经难以支持TCL集团业务发展的需要。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并上市,可以建立一个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的持续融资和资本运作平台,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TCL”模式的创新效应分析和复制的要素
 (一) “ TCL”模式在 战略性重组三种模式中的创新比较
  从目前来看,上市公司战略性重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京东方模式,即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进行行业购并,从而使得京东方的市场空间由国内向全球拓展,其内在的投资价值随之提升,进而为二级市场提供了持续的做多动力,而前期定向增发 B股则充分向市场表明了管理层对此类重组模式的认同。类似个股尚有国电电力、*ST华靖、秦川发展、新希望等。二是武钢模式,此模式的要点就是以上市公司为母本,定向增发,然后用募集资金收购集团公司资产,进而达到集团公司资产整体上市的目的。三是TCL模式,此模式的要点就是集团公司吸收合并其控股子公司,然后进行首发募集资金达到集团公司资产整体上市的目的。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保护了二级市场的原有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使得市场实现了多赢局面。   虽然目前证券市场虽然尚未出现类似个股,但华联商厦曾有类似公告,称百联集团组建后为减少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正对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尚无成熟方案,但从中也可看出潜在的可能性。
  TCL模式和前两种模式进行对照的话,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不同点,最为关键之于就是在于TCL模式适合于集团内拥有诸多不同细分的资产,比如说彩电与手机,而武钢集团就是单一的钢铁资产,适合于定向增发并逆向收购的购并模式。就京东方模式而言,主要适合于那些在行业内已具备一定龙头特性,有能力进行行业整合的个股,德隆系三剑客的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理念的支撑,所以,对那些在行业内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要高度关注,比如说化肥行业的四川美丰,煤炭行业的兖州煤业,电力行业的国电电力,啤酒行业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证券行业的中信证券、宏源证券,轮胎行业的黄海股份、风神股份等。

  从上述三个模式来看,虽然路径不一,但最终却是一样的,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从而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讲是殊途同归。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二级市场也是大同小异,只有一个主旋律———涨,无论是京东方还是武钢股份抑或是 TCL集团。如此来看,把握新背景下的重组机会,同样可以循着类似思路进行选择。
 (二)“ TCL”模式的创新效应
  由于“ TCL”模式的创新存在以往上市公司所不具有的优点,符合上市公司重组的战略方向,在市场上引起广泛的反响和好评,投资踊跃,带来收益颇丰的投资效应。特别是原TCL通讯流通股东,不但获得如同IPO前法人股般的溢价平摊收益,而且还能够通过流通股转让获得利差。
  在 TCL集团上市前后,原TCL通讯流通股投资者权益增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注册资本和未分配利润方面。原TCL通讯流通股占原TCL通讯总股本的43.3% ,以合并基准日计算,代表净资产3.15 亿元,但折算成TCL集团的股份,却达4.04亿股,面值为4.04亿元,在加上原TCL通讯未分配利润的43.3% ,共增值1.956 亿元。
  二是净资产方面。TCL 集团截止到2003年6月的净资产总值为19.55亿元,IPO5.9亿股,每股4.26元,净资产增加25.134元,合计约为45亿元。根据TCL集团的公告,上述1.956亿元要进行冲减,则现在TCL集团的净资产总额大约为43亿元。流通股权占有净资产约为16亿元,比 3.15亿元增值近13亿元,增长412.7% 。
  三是流通股资本利得。原TCL通讯流通股注销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27.34 元,以 1:4.9648折股,每股为5.51元。截止2004年2月6日, TCL集团股票收市价为9.02元,则原 TCL通讯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资本利得为63.7%。而TCL集团整体上市的有关公告在2003年9月底就已发布,当时原TCL通讯流通股价格为20元,折价为4.03元,比TCL集团IPO价格还低。同时,参与TCL集团IPO的投资者也获益不少。由于TCL集团整体上市方式的创新吸引及公司业绩和良好发展前景,TCL集团IPO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申购新股者众多。有效申购资金达到2518 亿元,申购中签率为1.16461% 。TCL集团新股发行价为每股4.26元,截止2004年2月6日获利为117.37% 。
 (三)复制“ TCL ”模式的要素
  根据我们前面对上市公司重组方向的分析,“ TCL”模式符合文件的精神,将不只是单独个案,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纵观“TCL”模式的运作方式,有几个要素是该模式的必要所在。一是集团公司拥有优势资源,上市公司只拥有集团公司部分优质资产;二是集团公司有整体上市的意愿;三是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近期的财务指标表现良好(原TCL通讯2003年中期税后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8.09%和56.20%,2002年税后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分别为1182.9%和57.66%; TCL 集团 2002年税后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分别为45.44%和19.33%),市场前景可期,能够吸引投资者。
  另外,为符合国家国有经济调整和国资改革的要求,以及方便整体上市方案的操作,还有两个要素也是“ TCL”模式的重要条件,一是上市公司属于竞争性行业,最好有国有股权的下降,如降到30%以下;二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都为集团公司控制。

  按照以上的五个要素,我们以 2003年中期财务指标中税后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分别超过10%、竞争性行业、非流通股都为集团公司控制为标准,找出下列上市公司:
  就 TCL模式与武钢股份而言,虽然在重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路径不一,但最终结果就是整体上市,所以在操作策略上,我们可以将之归为一类,即整体上市的战略式重组类型,此类个股除了表2提到的个股外,潜在个股尚有*ST华靖、国际大厦等一些集团公司实力雄厚,但目前上市资产只有一部分的上市公司,此类个股存在着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可能性,或者说集团内部分同质资产上市的可能性,*ST华靖似乎已有征兆,因为其开始收购其控股股东持有44%股权的曲靖电厂的股权,如果这是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后续资产的收购就有可能使得*ST华靖成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电力资产的旗舰,另外,国际大厦的控股股东河北建投在资产重组报告书中也有类似的将电力资产优先出售给国际大厦的计划,如此一来,此类个股的后续走势可以按照TCL通讯的走势进行复制。
  四、结论和建议
  TCL换股合并首开先河,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换股比例的确定更为市场化;其二是在合并程序上充分考虑中小股东的参与权和市场效率,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应当看到,该案例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显示了证券市场将为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通过引入一大批优质公司,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增强市场信心;同时,鼓励公司整体上市,增强公司经营的独立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夯实证券市场基础,增加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不过, TCL模式毕竟是证券市场新的事物,其中也存在个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原TCL通讯流通股折为TCL集团股份的比例,TCL定的比例为 1 : 4.9648 ,该比例充分考虑了 原 TCL通讯流通股的价格和投资者的利益。但折股后,这些股份得到大大的增值,需要TCL集团在股东权益中进行冲减,似乎对TCL集团的股东不公平,特别是国有股东,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这些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
 “ TCL ”模式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重组的创新个案,对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导向及市场投资有不少有益的启示,投资者从中获益颇多。在文件的指引下,该模式能被复制,也可能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新的热点。但也必须认识到,上市公司流通股份折算为集团公司股份的比例是需要规范化,同时大量的整体上市还可能对市场造成扩容压力。 
来源:《中国证券业通讯》-2004年4月号   何诚颖   陈东胜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