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财务重组 >> 正文
揭开高盛集团神秘面纱           ★★★ 【字体:
揭开高盛集团神秘面纱

作者:佚名     人气:42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投资银行在外界看来已相当神秘,而作为华尔街上历史最悠久、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又因最后一个结束合伙人制度而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等方面更是倍添神秘。然而这样一个公司文化背景下的集团主席亨利·鲍尔森却不是一个精于算计、深思熟虑的人,他坦率直接、想到就做,他说自己的最大挑战就是——不要太过“心直口快”。
    巧妙合资抢滩中国
  投资银行在人们心目中多多少少有几分神秘——它们既不像商业银行那样妇孺皆知,业务又远远超出了证券机构的范围。那里聚集着一批批西装革履聪明过人的精英,他们反手成云覆手为雨,一个指令便有成千上亿的金钱就在其中换手,一笔交易就令一家500强公司随着股权变化而遽然易主。高盛(Goldman Sachs),这家有着135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更因为是华尔街上历史最悠久、最后一个公开上市结束合伙人制度的投资银行而倍添神秘。
  高盛的神秘也源于它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尽管1998年8月,高盛公司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合伙制的投资银行的历史,但是高盛的合伙制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盛全球闻名的华尔街“85”号大楼总部外立面上,没有任何其他公司惯常巨大醒目的LOGO或标志,然而却是投行精英们最孜孜以求工作的地方。上个世纪90年代,能够成为高盛合伙人就意味着成为华尔街的王子,具有数不尽的财富。高盛对合伙人的惩罚和激励机制非常明确,高管人员普遍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也形成了高盛特有的追求长期价值、雄心勃勃的文化。高盛成为有抱负的银行家首选银行,在这里工作是身份的象征。
  作为全球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日前又因成为首个参股筹办中国证券公司的外资银行而备受瞩目。而从其在中国这个金融尤其证券领域依然壁垒森严的领域中的合资方式与机遇选择上,更可以看出高盛对资本运营之熟稔,运筹帷幄之巧妙。
2004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已于8月11日批复同意联想控股等四家公司出资组建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并原则同意设立后的高华证券与高盛公司设立一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
  事实上,高华证券公司即取意“高盛中华”,其将被视做一家中国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内提供交易和经纪产品以及证券咨询服务。同时高盛再与高华成立一家名为高盛中国的合资投资银行。在合资投行中,高华持有67%的股权,高盛则持有33%的股权,仍然严格遵守国内现行政策允许的外国经纪公司持有的最高比例。
高盛严选出来的高华证券的组建人——亦即未来公司的董事长方风雷,乃是国内知名的投资专家,历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中银国际总裁、工商东亚总裁,是当前最值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投资银行家之一。高盛向方风雷等人提供9000万美元的筹建贷款具有选择权,一旦政策允许,高盛可收购方风雷在高华的控股权,从而彻底控制高华及高盛中国。
  这种合作方式令业界耳目一新,其新就新在这个合资公司的中方是完全民营、全新成立的投资公司而非市场上浸淫多年“资深”、国有背景的证券公司。业内人士评论说,高盛选择的明智之处在于,这个合资公司没有了中国问题丛生的证券业中老规矩、潜规则的干扰,把其他合资公司遇到的文化冲突和摩擦成本降到最小,完全按照高盛的文化和原则建设和发展。再加上管理层股权收购方面的安排,长远来看高盛其实是克隆了一个血管里流着高盛的血的子公司。
  这番在中国金融政策下的“闪展腾挪”,高盛给人的感觉是“高盛,高,的确是高!”

  高盛如今不但获得承销中国国内证券市场交易的机会,拥有了对手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而且近期该合资公司没有债务、庸员等任何历史包袱。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高盛此举已迫使其它投资银行改变策略。数月来,大多数外资银行将时间花在收购中国本地券商少数股权的谈判上,现在却希望达成与高盛类似的交易。但他们能否如愿以偿却是个未知数,因为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主席像高盛董事长兼CEO亨利·鲍尔森(Henry M. Paulson)那样如此频繁造访中国。
  《财富》杂志援引业内人士称,高盛能取得成功,靠的是公司高层连续三年紧锣密鼓的游说。鲍尔森自从1992年以来曾68次造访中国,比其他任何华尔街高层管理人士都要多,这种积极的态度对于赢得中国政府领导人的首肯至关重要。同时高盛长期以来为推动中国大型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和国际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专业能力以及资信都给中国领导层乃至企业界留下了良好印象。例如中国移动(前中国电信)1997年开创了中国大企业海外上市的先河;中石油2000年创下了中国大型垄断行业全行业重组的纪录;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上市首开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之途;2002年东风汽车集团与日本日产汽车合资也标定了中国公司合资案的空前规模。此外,高盛亦多次为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国债发行担任顾问, 2001年5月,高盛协助中国政府发行价值10亿美元的欧元债券,成功发行并达到初始认购率的5倍。
  这种渊源人脉非一日之功,更为关键的是1998年上任高盛主席的鲍尔森,对中国这片资本市场上发展最为迅速的热土非常看好,在高盛内部,中国合资案有一个简单的名称:“Hank’s Project(汉克是高盛人对鲍尔森的昵称)”。毋庸置疑,鲍尔森是中国合资案策划人、支持者和最终决策者。
    鹰派CEO大权紧握
  高盛是华尔街同行中唯一一家从来没有被破产重组、敌意收购染指的投资银行,而且显然如今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还要更加强大繁荣。在鲍尔森领导下,高盛2004年第一季度录得20亿美元的税前收入,创历史最好记录。在高盛,不能为公司赚钱是经纪人们最大的羞耻。它的市值比不上摩根斯坦利,销售额比不上美林,但论起人均销售额或者利润额,却远远超过任何一家同行。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公司文化下的领导人一定是精于算计、圆滑老道的,然而高盛的头儿却不是。鲍尔森曾经告诉《校友刊》的记者:“我并不是一个富有灵感(inspirit)的领导人。”大部分华尔街的商业巨头都让人觉得很难应付而不是口无遮拦,然而他却跟别人截然相反。虽然他拥有高盛 35,0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但从来没有出卖过高盛的股票,除非他要捐钱给慈善机构。做为一个基督教科学派论者,他对摆阔性的挥霍浪费可谓深恶痛绝。他唯一的“恶习”大概就要算太喜欢吃曲奇饼了,一个前高盛的股东说:“他不喝酒,不抽烟,而且与第一个妻子相伴至今,也从来不飙车。”
  在公司里,大家都觉得鲍尔森是一个聪明能干、坚定不移的人,却不是深思熟虑的人,他更喜欢想到就做而不是考虑再三才动手。他的直接超出常人,鲍尔森自己说他的最大挑战就是让他自己不要太过“心直口快”。鲍尔森曾在这方面引起轩然大波,2002年初一次投资者会议上谈到裁员问题时他说,“在我们的几乎每一项业务中,实际是15%到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裁员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鲍尔森的话应该是事实,但这引起员工强烈不满,随后鲍尔森向全公司2万名员工发出语音邮件为自己的话道歉。不过业界普遍还是认为他认错是“力量之举”而非“软弱之兆”,并“将有助于提升高盛的外部声誉”。

  与很多高盛的高级合伙人和领导层一样,鲍尔森出身平民,他从小生长在 州的农庄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个性。他还曾论断没有哪个口含银匙出生者能够在高盛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文化中出类拔萃。58岁的鲍尔森1968年在达特默思学院毕业,2年后获哈佛大学颁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0年至1972年鲍尔森曾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助理,之后担任总统办公室助理一年多。1974年鲍尔森加入高盛的芝加哥分部,年薪仅有3万美元。由于成绩斐然,1982年即成为高盛合伙人。
  1994年鲍尔森晋升为高盛总裁兼营运总监,驾驭着高盛在华尔街持续最长时间的牛市中业务达到历史顶峰。鲍尔森以及高盛其他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公司开设了资本投资业务,成立高盛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1998年高盛筹备上市,希望借此增强资本实力,应对来自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挑战。但此举也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据说鲍尔森作为高级合伙人同意投票的条件之一,就是令当时的CEO约翰.柯赛(Jon Corzine)同意自己成为高盛的联席CEO。但二者观念上的不合是公司上下人尽皆知的,1999年随着高盛公开上市,华尔街投资银行合伙人制度的宣告结束,鲍尔森以其在公司的强势地位联合董事会将柯赛赶下台,后者如今成为美国新泽西州的议员。
  作为一个CEO,鲍尔森的形象是非常严肃的,完全没有任何柔和可言。他不喜欢浪费时间,不喜欢失去宝贵的东西,特别是当他在争取一项商业合作时。他的一个客户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非常无情的竞争者,而且很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力。”
鲍尔森如今的日程表挤得满满的——今天跟中国总理一起进餐,明天约了德国财政部长谈判——另外他还把大约1/3的时间都花在路上和面见客户。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说:“站在将计划付诸现实的立场上,鲍尔森是非常积极进取的。” 鲍尔森不像其他人一样,只有倾谈生意时才会访问客户,就算目前没有生意来往,他也一样到访。France Telecom的前任资深行政人员Frank Dangeard说:“他经常抽空亲自给客户打电话,这一点华尔街的很多CEO都做不到。”这种苦行僧式的勤奋也为高盛赢得了更多有价值的客户。
  很明显,鲍尔森并没有放弃大权的打算。他说他没有给自己的任期“一个限定的时间”,而且他也无意步高盛以前的卓越 CEO们的后尘,如美国政府前财政部长鲍勃.鲁滨(Bob Rubin)那样成为政府官员。鲍尔森对权力的严格掌控使公司内部连小规模的“政变”都没有发生。他原来的两个可能继承人是野心勃勃的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和投资银行部门的高管约翰?塞恩(John Thain),他们两个都在公司呆了超过20年。不过去年两位先后离开了高盛,前者如今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后者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掌门人。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盛权力争斗的猜想,当然高盛一如既往地保持缄默。接替他们位置任公司总裁兼COO的是49岁的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C. Blankfein), 他所领导的高盛子公司FICC(固定收入、商品和货币)近年来发展迅速,为集团贡献了大约35%的利润份额。而劳埃德的圆滑、个人魅力也与鲍尔森的刚直、强硬形成了有益的互补。如今绝顶聪明来形容高盛的高层管理者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鲍尔森还是总裁兼首席营运官劳埃德,都是非常有个性的秃顶。

    专注投行业务
  可以说,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证券的发展史就是美国投资银行或全球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高盛只是一个很小的家族企业,声誉不响但是有着伟大的梦想。长期的风雨历程中,高盛集团在美国乃至全球的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配置、资金融通、企业扩张等方面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作用。每一次经济格局变动,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每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幕后都有高盛以及其他同行们的导演和推动。
  高盛公司以卓越的服务一直保持着市场的领先地位。高盛在企业收购兼并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2002年全球10大企业收购兼并案高盛证券负责了6宗,交易金额达到1634亿美元,比第二名摩根史坦利834亿美元的金额超出了一倍,其中当年华尔街最大的一宗收购兼并案,辉瑞制药Pfizer以613亿美元收购Pharmarcia一案就是由高盛出任财务顾问。
  不过高盛的高额利润也引来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最近几年具有商业银行背景的投资银行正在逐渐崛起,资产规模比高盛大上两倍的花旗集团,市制比高盛大一倍以上的JP摩根这类巨无霸企业正在通过推行一种“金融超级市场” 的经营理念来争夺客户,为客户提供零售、保险、经纪和资金管理等全套服务,并向客户出借大笔低息贷款,借此吸引利润丰厚的投资银行业务。人们开始担心高盛能否抵抗对手的侵蚀,据SNL Financial的统计数据显示,一笔5亿美元的损失将占高盛180亿美元资本的2.7%,相比之下,这仅占花旗近840亿美元资本的0.6%。
  尽管如此,鲍尔森坚称高盛公司将会继续成为一家纯粹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及投资管理公司。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全球最重要的几个经济体系上,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盛决心在最重要的市场争取最大的份额和最重要的客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锁定各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及中国)的大公司、政府机构和超级富豪,为其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在日本和德国市场,鲍尔森的纯投行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高盛坚持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发挥优势,它成为第一家在日本开展购并业务的外国中介机构,占有46%的市场份额,总值为304亿美元,远超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 Co.)。在有上千家私有企业计划上市的德国,高盛击败了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和德累斯登银行(Dresdner Bank AG),成为德国顶尖的合并及证券销售顾问公司,其客户名单中包括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 AG)和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 AG)这样举足轻重的大公司。其出色的表现使当地竞争者不得不以折扣方式来赢取业务。
  同时,高盛将继续在利润丰厚的企业兼并、期货交易、上市公募、资产贸易以及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领域大展一番拳脚,力争使高盛向纵深而非横向发展。为此,鲍尔森进行了有选择的收购活动。鲍尔森说:“我们几乎没有错失过任何机会。”近几年来,高盛已经把美国的发电厂建设都吞并下肚,此外,亚洲地区也成为高盛的天下。高盛目前是日本拥有最多高尔夫球场的东家;另外,泰国的1/3的小汽车和1/7 的轻运货车都属于高盛所有。
  进入21世纪鲍尔森的核心策

非常明确——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行、证券和资产管理公司。但业内人士对高盛前景的看法不一,然而不少金融专家相信鲍尔森可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高盛逃过了其竞争对手遭受的许多打击。鲍尔森战略显然有优有劣:其弊端在于单一的投行业务使它在经济不景气时适应性较差,而优点在于保持投行业务的规范性,从而表现稳定并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