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镇江市提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既要“辅天盖地”,还要“顶天立地”。不管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高,加速发展、缩短成长期是当务之急。私营个体经济的成长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私营个体经济自身的发展壮大,二是公有制企业的改制,三是外地私营个体经济的进入。当前改制企业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镇江市这几年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改制后私营企业必须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由此实现由生产关系变革到生产力提高的跨越。 这两年,镇江市私营个体经济有所发展,但比重不高,占全市经济的份额约为18%,与浙江温州私营个体经济的比重已达90%以上相距甚大。去年苏州私营个体经济的税收增幅达75%,镇江市为58%。从单体上看,没有“重量级”的私营企业。与市外私营企业有差距,与市内国有企业也有差距。在全市初定的30家重点培育的企业中,私营企业仅有一家。最近,镇江市提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既要“辅天盖地”,还要“顶天立地”。不管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高,加速发展、缩短成长期是当务之急。 私营个体经济的成长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私营个体经济自身的发展壮大,二是公有制企业的改制,三是外地私营个体经济的进入。当前改制企业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镇江市这几年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是体制改革不等于机制转换,体制改革往往是行政性的突变,可在短期内实现,而机制转换比体制改革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艰苦的努力。企业新体制的建立,仅仅是完成了改制的程序性工作,改制成功与否,最终还要看是否转换了经营机制。许多改制企业虽然体制上已转为私营企业,仍然沿用公有制企业的一套运作机制,政府管企业的方式也变化不大,形成“国有病后遗症”。因此,改制后私营企业必须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由此实现由生产关系变革到生产力提高的跨越。 目前镇江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39万元,全省为52万元,全国为72万元。私营企业“20强”中注册资本最大的是8310万元,大部分在500万元以下。据了解,20强企业的资本构成,绝大部分是以个人资本为主、以自我积累为主,贷款较少、外资较少。私营企业比较普遍地与国有、集体企业形成这样的鲜明对比:一方是低度负债,一方是过度负债。这两种负债方式,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看,都不是最佳选择。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个是单纯靠个人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镇江20强企业可以说基本上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走出了初创阶段,正要进入发展壮大的阶段,这个时候正需要大规模要素投入。当前至少有两条选择:一是股票上市融资。国家对企业上市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只要经营业绩好,符合上市条件,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可以上市发行股票,特别是二板市场。镇江的飞达、恒宝等企业已先人一步,做了许多工作。二是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国退民进,没有私营个体经济的“进”就没有国有企业的“退”。私营个体经济可抓住国有企业退出力度加大的机会,实现低成本扩张。 家族企业占私营企业的比重大,这是历史的沉积,是东方文化的惯性。家族企业对私营个体经济起步阶段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本积累,有利于统一管理,其团队精神有利于创业初期克服困难。大量家族企业的存在是任何经济结构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家族企业一般只适合于中小企业,在企业进入起飞阶段后,沿用家族式管理就很可能成为“沉重的翅膀”。屡见不鲜的是,许多靠家族式管理发家的企业,最终难以逃脱“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周期律。“成世家族,败也家族”。对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要及时引导突破家族的界限,以家族资本融合社会资本。浙江温州的许多私营企业,不仅在股权结构上,而且在治理结构上打破了家族的垄断。温州柳市镇的正泰集团1984年还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现在已拥有员16000名、资产3亿元、销售额26亿元,成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中产销量最大的企业,名列全国民营企业第七位。这个企业的老板南存辉主动把家族核心的利益让出来,股东达到106个,成为对家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新温州模式”的典型。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出现股权分散化,这已被世界上成功的家族企业多次验证。 21世纪是年轻人的世纪,是少年英雄辈出。青年才俊涌现的世纪。在镇江私营企业20强当中,业主年龄最大的已59岁,35岁以下的只有两个人,文化程度大专占一半,初高中占一半。过去人们常讲亿万富翁,一个“翁”字代表着财富积累很慢,要到老态龙钟才能拥有亿元财富。但是新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企业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有财不在年高”,已经不是虚言妄谈。广州一位私营企业“老总”卢俊雄年仅32岁,就被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认定中国大陆10大富豪之一,上海复星私营高科技企业的创办人郭广昌,1992年以3.8万元注册起家,成立“广信科技咨询公司”,5年后年销售额超10亿元,自有净资产3.5亿元,控股资金7亿元,被称为“宝星奇迹”。镇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存在看很明显的差距,说到底,一是差在人才上,二是差在机制上。私营企业在机制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人才上也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宜采取高薪、重奖、期权等一切有效的激励手段,在人才引进上先行一步,在高新技术上抢占先机。 (江苏经济,夏网生,崔苏卫,陈立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