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国企改革与发展业绩辉煌           ★★★ 【字体:
国企改革与发展业绩辉煌

作者:佚名     人气:32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1997年底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如期顺利实现,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抓大”方面,着重抓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520户重点企业,国家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措施优先在这些企业中实施。在“放小”方面,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到2001年底,全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1.6%。通过改制,一大批企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形式,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新阶段。1997年底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如期顺利实现,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的冲击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增速趋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之后,仍能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国有经济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步伐加快。到目前,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和各地选择的试点企业共2700户,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革;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据财政部《国有企业财务统计资料》的决算数据,2000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32715亿元、实现利润2408亿元,其中境内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2%和63%,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全部国有资产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公司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基本形成。
  二、抓大放小双管齐下 实施国企战略性改组
  在“抓大”方面,着重抓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520户重点企业,国家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措施优先在这些企业中实施。
  近年来,结合行业性结构调整,先后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提高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国际竞争能力;以宝钢为主体,实现了上海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为发展我国冶金行业的精品基地奠定了基础;组建了十大军工集团公司,加快了军工企业的改革和脱困;完成了四大电信集团的组建,并将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重组为南北两大公司,在电信领域初步形成了竞争格局;对航空运输企业和民航服务保障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组建了六大集团公司。

  在“放小”方面,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到2001年底,全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1.6%。通过改制,一大批企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形式,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为使丧失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国家通过安排一部分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用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等政策,推动企业的关闭破产,建立企业的市场退出通道。在试点的基础上,将有关政策集中用于了纺织、煤炭、有色、冶金、军工等重点行业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的关闭破产,并采取了一系列安置职工、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关闭破产,消除了亏损源,对促进企业脱困、加快企业改组、改善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初步形成了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199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失业保险作用明显增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2550万人,其中90%左右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4年来,各级财政共筹集资金84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28亿元,用于支付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1998年至2001年,先后有1865万人出中心,680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对国有企业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非常及时的,成效是显著的,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国有经济实力增强 主导作用持续提高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国有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整体效益上看,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08亿元,达历史最好水平。200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石油、石化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下降的不利情况,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30亿元,虽然总体上比上年略有减少,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和人均税金等指标,都明显超过2000年。1998年以来,虽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个数从1998年的64737户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46767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保持了同等水平,而盈亏相抵实现利润占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从1998年的36%大幅提高到2001年的50%,这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从上缴税金看,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上缴税金3639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6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控制力上看,国家仍然控制着石化、石油、电力、汽车、冶金、煤炭、军工、航空、铁路、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引导、推动和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夺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胜利。

(经济日报,苏民)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