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来自香港的测试 | |||||
作者:佚名 人气:28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郎咸平现象"并不孤立,可以说是张五常,张化桥,梁定邦,史美伦"现象"的延续。这些来自香港的人物,都曾负笈欧美,饱学西方自由经济的经典,而后或以经济学教授的"务虚"身份,或以证券分析师、证监会"官员"的"务实"身份,以现代经济社会标准,对20年中国市场化发展深度加以持续的衡量和评估。 优雅端庄的史美伦以严格的"监管"而著称,2001年史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与中国股市的"揭黑"运动是一个过程。在这一幕,大陆一些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标杆,被还原为令人可怕的黑洞和泡沫,让人们看到,十年股市对于维护投资者利益是如何惊人的一个谎言,让人们看到触目惊心的庄家操纵和财富掠夺。 史美伦,以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帜,以推动监管立法,引起人们的赞赏。史在公开场合,回应媒体的提问,"我不知道有什么中国国情,监管都是一样的",显示了这位"铁娘子""不偏不倚,无所畏惧"的信念和执著。 但对比于3年前的高调和轰动,史美伦最终还是在"熊市"中悄然离场。在国有股减持的风暴中,在中国股市立法不断但无法质变的尴尬中,史美伦在其无法改变的"中国国情"中谢幕。他们都无法改变中国股市"双轨制"运行的基本国情。他们也就无法"复制"曾在香港资本市场成功监管的生涯。 变与不变 香港"北上"的东西,与大陆南下的"东西",持续交锋。 赴港上市的民企新贵,在代替红筹股的风光之后,在证券分析师的专业报表里露出问题。 瑞银华宝的分析师张化桥以"我是投资者的走狗"为旗帜,来对大陆的民企进行评估。他是第一个让格林柯尔的顾雏军"哭泣"的分析师,他曾让杨斌和欧亚农业在惊恐中颤抖。尽管,哭泣赢得了同情,显示了对无情的资本主义法则的抗议。但在中国渐进改革的时代篇章中,神秘的原始积累所经历的那些必然章节,经不住自由经济那一套规则在"放大镜"下注目。尽管,张化桥宣称以民企作为信仰,以区别对大陆国企的企业价值判断。 但"新民企"本身就是在香港创造的。正如在香港创造了国企的"红筹股".在国企改革以上市为目标的方向上,梁伯韬才能以"红筹股之父"登上历史舞台。香港也利用大陆前现代的政企关系大赚其钱。正如,高盛、美林、所罗门美邦,这些跨国投行,争夺那些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的承销机会。那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没有任何一个没有背景的民企能够奢望有此殊荣。所有的人明白,每一场商业订单的下达,都是一场高层的政经公关。正如梁伯韬从"红筹股之父",很容易就变身为跨国投行经略大中国的先锋。 人们都明白,将一些大型国企推向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决策层对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通道,期望"资本主义"的严厉监管,能够让国企摇身变为自觉的"现代企业".但这改变了什么?"自由世界"没有改变其垄断的本性,反而在上市国企的垄断要被打破时,恼羞成怒。 典型如2000年中移动之"单向收费"的闹剧,在数千亿的市值在一夜蒸发之后,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亲赴香港向各大基金经理予以否认,才草草收场。 而"新民企"的神话,也是在香港被缔造的。正是因为香港这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外衣,国际化的外衣,"新民企"们在大陆风生水起,倍受崇拜,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直到张化桥以"投资者走狗"的偏执,在香港股市阻击他们,直到英国人胡润制造的福布斯中国首富排行榜,在大陆将他们一一送上不归路。"新民企"很快在仰融、杨斌、周正毅等人的沦陷中,丧失了光芒,还原了其背后一个个政经结合的黑洞。 尽管,在利益与原则之间。"自由世界"的价值观也并不那么坚定。
南风窗 作者:袁卫东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