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国家股转让迎来了高峰。据统计,自8月15日方向光电国家股转让获批以来,已有2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国家股股权转让或获批公告。从这些公告可以看出,近期密集出现的国家股转让呈现出三大特点——股权转让规模扩大:动辄上亿股,且大部分涉及大股东变更;股权转让速度加快:从协议签署到获得各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的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国转民”比例放大且形式多样化:民营企业成为受让国家股和参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整合的生力军,并且出现了像胜利股份这样的MBO(管理层收购)等新的形式。 今年8月15日,沈阳北泰受让方向光电国家股获批拉开了上市公司国家股转让的大幕:自方向光电8月20日公告股权转让获准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已有11家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获得财政部批准,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大股东变更,其中牵涉股权转让数量少则4、5千万,多则上亿股。例如成商集团9月28日公告称,其13282.888万股国家股被大股东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转让给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公司;11月15日,长丰通信、吉林敖东、福州大通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国家股转让公告;昨日,又同时有四家上市公司公布国家股转让消息,转让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国家股转让的审批速度也在加快,很多去年就上报了的转让项目在最近集中得到批准,而荣华实业大股东今年7月29日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11月13日就得到财政部的批复同意,创造了国家股转让审批的新纪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往国家股审批的漫长过程。很多公司的国家股转让协议超过了两年,“准大股东”通过托管资产的变通手段介入日常经营,期间存在不少弊端。 以深万山为例,该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季报中称,由于有关主管部门一直没能对公司国家股转让事宜进行审批,致使股权转让手续无法办理,经协商,股权转让各方于9月15日解除了于2001年11月6日签署的股权转让及股权托管协议。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与重组方签定的两项重大资产收购协议:《铜川阳光花园A区住宅楼转让协议》、《普及型CMOS可视电话专有技术转让合同》也不得不随着股权转让协议的终止而告吹。 近期国家股转让的另一大特点是,民营企业成为主角。这不仅体现在近期近20例国家股转让中重组方有三分之二强均为民营企业,更体现在民营企业进入上市公司后将进行的实质性重组上。比如,ST中纺机背后的斯威特、吉林敖东的新东家金诚公司等都是此次重组潮中浮出水面的民营企业。 对此,业内人士称,十六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提出一个“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就为民营经济在新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而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上市公司“国转民”只要能够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模式,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一定大有可为,这种股权转让今后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市场化。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以胜利股份、洞庭水殖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实施MBO,这为国家股转让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和借鉴。可以肯定地预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国有资产重整步伐的不断深入,国有股转让必将不断创新、高潮迭起,而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必将成为市场实践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证券时报 刘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