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古井维新 | |||||
作者:佚名 人气:23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编者按:近日,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效金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与探讨。本期《集团情况通报》刊登了该篇访谈录的全部内容。 主持人:古井过去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成功,你们在1997年前曾经连续多年利润排名白酒行业第二名,仅次于五粮液。其后几年,古井在白酒业的排名虽然并不低,但从内部情况看相对处于一个调整期。 王效金:古井当时的成功,现在看起来应当说是低水平和低层次竞争的结果。不是因为古井贡酒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制度、理念及大量人才。我记得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乱中取胜》,很符合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市场环境下,谁能够率先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就能成功的情况。从1989年起仅一年多时间,古井就从乱中打出市场,知名度和利润全国排第二位,但是我知道古井当时并不具有第二的实力。 主持人:那么说,你在古井最辉煌的时候就意识到企业存在问题或者说隐患? 王效金:但当时的情况是企业蒸蒸日上,谁说有问题,声音都是微弱的,包括我在内,大家都认为你是在危言耸听。 白酒行业的低水平竞争手段,都能看出来古井的影子,如捆绑式销售,卖酒奖励汽车,奖励出国考察名额,等等,这些当年都是领导潮流的手段,古井是这些手段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也给我们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阴影,因为别人一旦跟进,结果就只能是价格战。1996年古井上市,到1997年税后利润达到创纪录的3亿多元,但那时古井已经是一个患病的企业了。 “二流”企业家遭受挫折 主持人:古井当时的高峰也是你产生“三流企业家”说法的时候,第一流的是带领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峰后能够稳住,然后率领企业再获得一轮新的发展;第二流就是带领企业发展到一个高峰后出现一定的下滑,然后再获得新一轮的发展;第三流就是从高峰一头跌下来。那么从现在看,你认为自己是几流呢? 王效金:我是第二流。 古井在1997年前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在认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997年到1998年,我的声音都很微弱,虽然我们针对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总结出如“摆脱1989年成功阴影”的一些解决办法,并且开始进行结构调整,效果不错,但是并不到位。归根结底,我认识到是古井人存在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但是你说出来又会成为众矢之的,别人劝我不能太激进:“你可以否定你自己,但是否定自己你会失去这个群体,大伙是依靠1989年那样的手段成功的,你王效金更是这样”。 后来我认识到,破除暴发户心态,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就像历史上所说的“退功臣,引文士”那样,但这样做更会引起内部的地震。之后1999年到2000年的调整,产生了一些成效。但是,我本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放松,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解决。 主持人:于是2001年国家调整白酒行业税收政策,企业就乱了? 王效金:这也让我真正认识到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企业的改造真不容易。当时古井的问题大量呈现出来,可以说是谣言四起,杂音很多。这时候让我感受到大厦崩于一旦的滋味,有一种树倒猢狲散的感觉。 主持人:但你还是坚持下来了,产生这样很难令人想像的局面,你思考的是什么? 王效金:一个人领导一个企业,很难完成这样一个全过程,即你领导这个企业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之后它遇到问题,可能破产或者倒闭,通过调整还能把企业带回到一个良性发展上来。很多人因为多种原因,很难有这样完整的体验。我个人算是有幸做到了。 “批判”中求新生 主持人:的确,你从35岁就在古井做一把手,现在你已经55岁了,那么你希望把古井带到一个什么程度,可以放心地离开?因为你距离一般意义上的退休年龄不远了。 王效金:我之所以当时没有倒下,一是因为开始注意方法。我以前是不太注意方法的人;二是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我稍微松一口气,或者表现出情绪上有问题,也许古井就危险了。实际上企业垮了,并不是没有钱,而在于信念上,可能一般员工甚至一些中层干部都不会觉察到,当时古井的真金白银也不少,但是一些人产生了最后晚餐的想法,这是很可怕的。当时企业出了一些事情,有些处理了,有的被我压下去没有公开处理,这样没有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样更坚定了我要进行彻底改革的决心,不久推出五项政策,我想自己对古井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还在,但分析起来成功与失败也是各占一半。这些新的措施鼓舞了古井的年轻干部,但是大多数人还犹豫观望,推行起来特别吃力。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我说话都不算数了。 主持人:2001年的内乱,也是导致你从2002年开始进行“批判与再造”,从思想深处进行彻底“清算”的原因吧? 王效金:2002年到2003年是从批判中求得新生,开始的时候也没有采用激烈的办法,2002年的批判改造还是比较保守的,开始时我对于员工能否接受没有信心,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试着往前走一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但批判与再造推进后,我发现他们完全可以接受。 主持人:往往都是真正出现问题后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痛改前非。除了避免连锁反应,你怎么从思想上使古井人认识到问题并接受你所提出的“批判与再造”呢? 王效金: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三年时间,但实际上想法从孕育到实施有六七年之多。六七年的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并随着问题的突然爆发,下决心当机立断彻底解决。特殊的时期我也没有采取民主的手段,而是强制式的,如不许妄加评论,必须执行等等。但也注意一些方法,如开会往往是我先听别人说,之后再由我来说。而且,工作分步骤进行实施,有时候第一阶段我不把第二阶段的想法透露出来。我也有意外的感觉,我觉得自己低估了古井的员工和他们的觉悟,批判与再造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效金:干企业的人也要有一定的政治手段。一件事情如何让大家接受而不反感,我当时面对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和一个面,这样点上的某个问题可能暂时绕过去。 以“民主和开放”促变革 主持人:古井的未来是什么? 王效金:我希望是更加开放。总结古井近20年的经验,我自己注重了改革而忽视了开放。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做外科手术多,而进行触及灵魂的工作少? 王效金:这是我认为的自己的最大失误,从1985年起我在古井建立了几十万字的规章,但是现在才真正提到开放。 主持人:由开放来促进改革,我想可能一些原因是古井所处的地区相对封闭,接受新观念比较缓慢,另外白酒又是一个传统的行业。 王效金:你说得对。传统的工艺、方法、意识,必然带来传统的观念,要想推动发展,只能更加开放,改变陈旧的思想意识,以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促进发展。 我以前经常请人为企业开药方,后来不开了,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药方,现在看起来,这个药方就是开放和由此带来的民主气息。我只能借用民主这个词汇,指的是企业的原则、制度建设,要符合人性,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回归到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上,必须承认和尊重人的合理利益。 主持人:为什么你上升到哲学高度了呢? 王效金:这源于对古井改革的思考。我曾经想过,相对于国内目前的情况,古井的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为什么贯彻不下去呢?因为大家都觉得做不到,这与无章可循竟然殊途同归。20年43万字的规章,换来的结果是大家认为做不到,标准制度竟然产生了高不可攀的感觉。我想给古井留下什么?是先进的制度,系统的支撑力量,减少对英雄人物的依赖。 回答你说的哲学高度,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不能就事论事,仅就企业管理而研究管理做不好,应该研究包括经济学甚至是哲学在内的问题。 主持人:你这六七年时间对古井进行改革调整的经历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感应式的,我也想看到你采取了哪些外科手术式的措施,主要是引进外来人才? 王效金:说起来是中西医结合式的方法,以引进职业经理人为契机对营销系统进行改造,我们目前引进的人才以有外企工作经验为主,过去都不是做酒的。他们进来,没有那么多老关系,有助于我们与经销商关系的重构。 改革开放许多年来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都是由外行人引起的。如以孔府家酒等为代表的山东酒,依靠的是在中央台打广告;小糊涂仙依靠的是包装;金六福等以终端取胜。包括我本人,最初也与酒没有关系。 要建立古井的新文化,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批判地继承。西方的价值观和引进职业经理人带来新的气息,在磨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我认为老古井人必须有更开放的心态,不能觉得职业经理人来到这里就是高薪打工的,现在用他们以后就可能不用他们了。这些要成为古井的制度,并把古井优秀的年轻人培养成为职业经理人。 主持人:我知道你的年薪可能还远不如引进的经理人的年薪高,这种双轨制在古井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比较重的企业,是有矛盾的,你也要协调好这些。 王效金:双轨制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需要三大条件:董事长有先进理念和开放心态,并在言行举止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改革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在某些方面会破坏团队稳定。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与职业经理人也会有冲突,表现在文化上,也迫使我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怎么与他们进行沟通等等。 改造“效忠精神” 主持人:“总要比别人好一点”是你的座右铭,现在古井比别人好一点儿的东西是什么呢? 王效金:我希望是制度,我们将在2004年形成新的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中国企业的第二个怪圈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我给古井留下什么,我不可能克隆一个王效金,也不会指定接班人,只有先进的制度和理念,先进的流程,不是英雄主宰这一切。这是古井批判再造的灵魂,也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主持人:你这些年进行了这些探索,但是你所说的两大怪圈都与你有直接关系,你就是一个英雄式的企业家,古井过去的成功与你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些年推动古井改造过程中,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王效金:实际上一句话,古井的批判与再造实际上都是王效金的批判与再造。批判谁都是批判我自己,再造也是这样。 主持人:看到你在企业进行的批判与再造,我想许多人会联想起“文革”,会想起思想政治工作,你不觉得以这种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手法落后吗? 王效金:古井的改革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牵涉人的问题,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在中国,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记忆非常深刻,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我们使用批判这个词,有否定自我,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意义。 至于说形式使人想起文革,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企业文化的推动与改造是老方法,但我们考虑一下中国的国情之复杂,显而易见,让老百姓接受,让企业的上万名普通员工接受,恐怕再也没有比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方式了。革除陈规陋习也是如此。过去大家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看法,我们也应用了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如微软公司的“铁篦梳理”,从企业领导开始,由全体员工对你进行全面的考评,很形象,就像用铁梳子那样强硬地刮去每个人头脑中落后的东西,这也是中西合璧式的。 主持人:那么,古井创业多年一脉传承的精神中,有那些被铁篦梳理出去了呢? 王效金:如过去提倡的效忠精神,效忠于企业,大家庭观念,还有一些类似的东西,过去都是我亲自参与起草搞出来的,并运用各种形式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但到今天又成为古井发展中的拦路虎。一开始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伤了大家的感情,之后我也进行了调整。 主持人:效忠思想、大家庭观念是当时古井企业文化的核心吗? 王效金:是表现物。古井企业文化的核心,仍然是当年的诸如团结拼搏创业等东西,它们仍然没有过时,就像美国的宪法,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在新时期我们对于古井文化的具体表现有了新的表述。 牺牲合理利益,确保古井改制 主持人:看来你很羡慕美国有那么一部宪法。但是我们觉得,无论是古井发展的需要,还是你所提倡的“合理利益”,最后的改革,可能不仅要触及灵魂深处,也一定要触及产权。这也是国企改革的一个趋势,但是这样一个改革的困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王效金:你说的很对。合理利益不仅适用于企业员工,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刚才已经说过了,在中国动一张桌子就要流血的,我思考古井改制,必须有第三方介入。改制会导致一部分人不平衡,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地方政府和所处社会周边环境。如果都只是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如传统的送一点儿再买一点儿的做法,在古井并不是不能操作,因为古井是良性资产,寻找贷款是很容易的。但是这种操作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有内部交易猜测的嫌疑,因为它本身就是内部控制人的交易形成的。只有第三方的介入,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社会的公平价格。 主持人:引进战略投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像引进职业经理人一样。 王效金:对,首先要形成理念的良好沟通,其次是对于产业发展要有共识,第三则是如何看待古井的老员工,如果采取一般的买断员工工龄下岗的办法,一定要以不能带来社会动荡为前提。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仅对团队有所交待,也要对员工有所交待,而且对政府也要有交待。我目前处于包括第三方在内的几股力量的矛盾中心。 不改革也可以过几年好日子,但是古井有没有前途,决定于改革,我们不能再失去这个机会了,我必须推动和领导这次改革。我已经在一些场合表示过,古井的改制成功后,股份部分除了我自己掏钱买下的部分,其余的如政府奖励或者银行贷款购买的那些股份,我都要以某种形式归还给政府或者企业。 主持人:困难很大,也许会导致你的晚节不保,令你引以为自豪的“全过程”不全? 王效金:古井改制的那一天,我必须牺牲我的合理利益,才能确保古井的改制进行。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