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在今年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认为古井前几年的改造、调整活动,限于当时的时空条件和认知水平,都没有这次“批判与再造”活动来得猛烈,来得彻底。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效金:“在中国,挪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这句话对我一直触动很大。这句话也同样告诉我在中国的企业里,实施每一项改革,取得每一点进步都是很艰难,都是要付出代价的!2002年5月,在活动开始之前,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彻底反思了古井以前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古井再也不能开展那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改革了,古井的这次再造必须首先要完成批判,只有用“破坏性、再造性”的批判才能清除那些旧思想,破才能立。 观念! 行为!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旧的死去,新的就难以再生;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旧有的习惯势力还随时会把自己拖回去;新生不彻底,残余迟早还会卷土重来。什么时候新的理念,新的信念,新的价值观与新的行为判定标准,完全渗透进了我们的血液、骨髓与灵魂,出手投足皆自然,那时我们内心的痛苦才会消失,新的生命才会顺利进入成长期。 我认为,对于古井的这次活动来说,若没有挖骨去瘤的勇气与毅力,不但不能再造一个新古井,反而会大伤古井元气;惟有彻底批判,才会有否定之否定后的发展。 记者:可以看出,您对这次活动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可以说是断己后路,不惧艰险,用您的话来说,就是要带领古井人通过“批判与再造”来实现古井的现代化,实现古井的第三次创业。那么就目前来说您对这场活动的整体评价是什么? 王效金:古井的批判与再造,在今年5月份我作了个评价,就是毁誉各半,赢和输各占一半,现在我再次作个评价,就是四六开,赢的可能性是60%,输的可能性只有40%。但是,古井的“批判与再造”可能在我和杨光远同志(古井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的领导下,不一定能做成功,那么未来谁出任这个公司的最高领导,也必将会继续采用这个方法,因为这条路子绝对是正确的。如果你要问我的决心有多大,那么引用我在《古井新年文告》中的话,就是——我渴望伟大的成功,但从不畏惧伟大的失败,假若需要我在可能的微小成功或可能的伟大失败面前作出选择,我宁肯选择伟大的失败! 记者:市场是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不会让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毁在自己的手上,您所说的失败,可能是指您的这种“批判与再造”的实践失败,您难道没有考虑得与失? 王效金:我是一个诚实的公民,更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经营者,有着一颗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国有企业何去何从已经到了非抉择不可的地步,每个人都有责任抛却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为社会发展而拼争。当然我不会拿古井几千名员工和这个发展尚可以的企业为代价来作试验,最起码在我决定开展这场活动时,就没有这样设想。但是古井在我们这一代领导层中不会跨掉,但今后会怎么样,我很清楚,不拿出勇气和个人牺牲精神来进行这次“批判与再造”活动,是寻找不到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同时古井的这一举措,也是要通过“流血”的方式警醒我国企业界,趁早解决企业内部的再造问题。 作者:胡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