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是我国的一家特大型企业,资产近百亿美元,据1997年《幸福》杂志统计,中粮公司排名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第376位,与中国银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并列成为中国三家上榜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是进行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糖、油及其它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另外,公司还在世界各地经营食品加工业、大种植园,发展地产经营、酒店业及其他基建项目。其中,坐落在北京东长安街上的那座气派豪华的中粮广场,便是中粮公司发展地产的杰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司出于其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急需扩大在港澳、东南亚地区的业务,而香港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桥头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司虽与香港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并在香港拥有多家分支机构,却一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使得公司在香港的资本运作有诸多不便。另外,在中粮公司的多角化经营战略中,海外资本运营一直是个空白,海外物业、地产和基建项目的发展也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如何尽快在香港取得上市地位,直接进入香港乃至世界金融市场,使公司各项业务再上新台阶,便成为中粮公司跨国经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是,众所周知,在香港上市需要满足香港证监会的一系列复杂的规定条件,中粮公司是一家大陆企业,其业务透明度、财务管理等诸方面并不能较好满足这些规定,若对原驻港机构加以改制,不仅成本太高,而且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凡此种种,使得中粮公司决意采用买壳方式,快而省地迈出其既定跨国经营战略中崭新的一步。经过详尽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中粮公司确定了香港世贸中心和海嘉国际为两家收购对象,由中粮公司驻港机构,也是其在亚太区的投资公司鹏利集团全权负责所有收购事项。 世贸中心集团原名奔达国际集团,是蜚声海内外的赌王何鸿藐手下的9家上市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香港地产投资业务,是一家颇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公司。1993年初,鹏利属下的鹏源发展公司收购了世贸中心53%控股权,每股收购价比世贸中心的前收市价高7.1%,达1.96元/股。 1993年4月30日,也就是差不多与中国航天收购康力的同时,鹏源发展又以2.61元/股,作价3.83亿港元购入了海嘉国际公司55%的股权。收购完成后,鹏源发展又委托中国建设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对海嘉进行全面收购。在这次收购中,鹏源发展帮助海嘉出售了它的几乎全部资产,套回现金1.3亿港元,并偿还了5.45亿元的负债。鹏源随后将香港基弯东亚花园商铺物业,以1.31亿元注入到海嘉公司,该物业的租金收入可观,每年达0.13亿元,成为海喜公司令人瞩目的利润增长点。 为了理顺新收购公司的业务结构,使之合理搭配,鹏源发展紧接着又将海嘉公司的55%股权和7项物业,总计约20亿元的资产出售给世贸中心,使世贸中心的净资产值达到约32.49亿港元,经过这番资产重组,中粮公司在香港形成了鹏利――鹏源――世贸――海嘉这样公孙四代的控股结构。鹏利集团也一举拥有了两家上市公司,其实力与声势都有很大的提高。 1994年1月下旬,世贸中心集团与海嘉国际分别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分别正式改名为鹏利国际集团和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其中鹏利国际仍以地产投资及发展为主,其拥有9项商住物业供出租或出售,1994年这些物业都进入了回报期,另外,它还控制有海嘉国际改名而成的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并在内地拥有百多万平方米的地产项目,分布在深圳、广州、北京、沈阳及厦门各地,中国食品发展集团则成为以贸易和中国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以后将积极致力于在东南亚地区寻求发展机会。可以说,经过这些果断的收购与重组,中粮公司预定的目标已基本上达到,迈出了其全球战略中坚实的一步。 世贸与海嘉公司有鹏利集团和中粮公司作坚强的后盾(鹏利在港营业额达50亿港元,拥有8家直属机构),业绩大踏步地前进,股价也连年大幅上升。世贸中心1994年1月21日收市价为2.525元,比收购时涨了42%,而海嘉在1993年5月中旬就已涨至3.85元,比收购价上涨47.5%,到改名的时候,又升至4.525元,比收购价上涨了78.3%。 案例点评: 中粮总公司的此种收购战略,其实是一种借“壳”上市的行为。所谓“壳”是指股市中的上市地位,买“壳”的公司收购某个“壳”公司,再将资产注入到原来的壳中,从而取得了上市资格。近几年来的香港股市,许多中资机构是以抢滩般的热情去买“壳”上市,因此也就造成股市里“壳”价飞涨,并产生了一批专门养壳的商人。当然,只要对经营有益处,借壳买壳的方式还是值得推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