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少平和陈宇两位先生关于上市银行评价的问题讨论有来有往,引人关注,笔者不才,也来凑一凑热闹。 一、业务构成 陈宇先生认为分析贷款业务和债券投资业务要充分考虑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营业费用等间接费用,十分正确。但是,我认为在如何归集业务成本方面,陈宇先生和蒲少平先生都没有考虑到银行监管要求对此的影响,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我们知道,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货款比例是有规定的,对于人民币业务,贷存比要小于等于75%;对于外币业务,贷存比要小于等于85%。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人民币存款,才可以贷出75元。因此,简单地按照贷款和债券投资的资金数额来分摊资金成本和营业费用是不合理的,贷款业务无疑要多负担一些成本。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贷款和债券投资间分配成本,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来讲,大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即使按照陈宇先生最近的计算,债券投资业务的利润率(8.76/22.27)也远高于贷款业务的利润率(13.71/79.09 ),从这个角度来讲,银行应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债券而不是用放贷。招商银行在上市银行中债券投资收益最多,莫非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对业务构成的讨论,其目的在于分析上市银行的利润构成是否合理。并不是说,债券投资收益超过利润总额的100%和50%就如何如何。我们知道,中国商业银行即将或已经面对着外资银行的竞争,那么,一个有竞争力的银行其利润构成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希望在它的利润构成中,中间业务、资金市场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业务的利润占最大的份额,贷款业务次之,债券投资收益再次之。其原因在于,债券投资收益是是容易模仿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在这项业务上建立竞争优势;银行可以在贷款业务上建立竞争优势,但是与中间业务发达和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相比,投资收益和贷款业务都是利率敏感型业务,而我国的存贷款利差在逐渐缩小。1996年5月至1999年9月,央行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连续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下调6.42个百分点,2002年2月21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可以预计的是未来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利差仍将缩小。因此,我们对上市银行存贷业务,叹其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的份额过高,是因为中间业务等非利率敏感型业务迟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发展;叹其利润过低,则是希望它能够在较高的利差环境下降低不良资产比率,获取更高的利润。 二、资产质量 对贷款采取五级分类体系比四级分类更科学更严格,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两种方法出现背离时应该更相信哪个指标却值得探讨。我们知道,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制实现更科学,利润表中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包含了管理层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的专业判断,而应该没有人比管理层更了解自己的公司。因此,以权责发生制和专业判断为基础的利润表似乎应该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更为科学,对投资人的作用也更大。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果两张报表提供的信息互相矛盾,投资人却更加相信现金流量表。其实理由很简单,利润表更容易为人操纵而已。五级分类和四级分类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陈宇先生提出了在两种分类原则下不良资产变动趋势背离的一种可能,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大家在此讨论的应该是哪种可能性更大。对此,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也不必多说。 三、银行业未来 无论是蒲先生、陈先生 还是我们大家,都希望我们的上市银行能够取得优良的业绩,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尽管不是份内之事,却都在为银行业开出“药方”,尽自己的一份力。笔者想说的是,如果银行业能够减少一些道德风险,能够少出现一些人为的不良贷款,我们的银行业情况会好得多。因此,尽管蒲先生提出的“治理结构改善和员工素质提高”,如陈先生所言,“是任何现代企业都需要的,并不是针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的药方”,但仍不失为治本之策;而对现有的不良贷款“清欠、重组、拨备、核销”,却只是治标之计,大家也知道这样一句话,最紧迫的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