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
|
|||||
解析海尔“舍近求远”借壳上市之战略意图 | |||||
作者:佚名 人气:33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以目前海尔集团在中国的知名度,要在香港IPO上市,绝非一件难事,但为什么海尔偏偏“舍近求远”,选中海尔中建借壳上市?况且海尔中建并不是个很好的壳…… 3、增发比例不符合规定,增发作价更有令大股东获利之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投行人士指出,蹊跷之处还在于海尔集团的增发比例不符合规定。按香港监管当局规定,尽管上市公司增发无次数及业绩指标要求,但每次增发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的20%,具体到海尔中建,增发股本不得超过约20亿,但前述方案显示,海尔中建将向海尔集团增发40亿新股,约占已发行股本的40%,超过规定约一倍。 熟谙香港上市公司运作的投行人士指出,海尔中建分两次增发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公司的增发程序并不简单,耗时也不短,从发出股东通函、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到董事局获授权寻找承配人、签订承配合同,再到通知交易所,前前后后约须一个月时间。因此,尽管香港监管当局并不限制增发次数,但受程序耗时所限,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只能够增发10次左右。海尔中建如果增发两次,须耗时两个月,停牌也需两月。 数周前,有传言称,海尔集团正在申请香港交易所的批准,而按惯例,香港上市公司增发不需交易所批准。因此,市场人士分析,除豁免全面收购义务外,海尔集团可能还希望豁免对增发数额的限制。海尔中建3月8日停牌前收0.42港元,之前5天内还曾冲高到0.45港元,停牌前两周内则大致在0.3港元上下波动。有投行人士指出,增发作价0.18港元较之市价折让比例太大,而且是向大股东增发,难免有令大股东获利之嫌。 结束语:海尔选择的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不归之路 海尔中建是一家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要经营移动电话业务。此前,中建电讯集团有限公司是其第一大股东,持有43.62%的股份,海尔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海尔中建主席麦绍棠白手起家打造出一个从无到有的中建系,但这些公司业绩乏善可陈。海尔中建也是连年亏损。要扭转这个局面,海尔必欲取代中建电讯,成为第一大股东,注入青岛海尔及其它白色家电业务是唯一的方法。虽然这等于让麦绍棠坐享其成,但如果不注的话,此前的投资必定失败。在此种情况下,海尔只有再继续注入其白电业务,通过海尔中建大量发行新股,才能大幅摊薄麦绍棠的持股量。 进而言之,当我国跨过WTO门槛的时候,国内家电企业的发展同样走到了一个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调配才能达到最优,跨国化已成为大企业生存的一般形式。一个只在国内调配生产要素的企业,面对众多在全球范围调配生产要素的竞争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际上,国内部分家电企业早就程度不一地进行了国际化发展。而这其中,尤以TCL最为成功。占领中国家电市场份额1/3的海尔自然不甘落后。通过在香港借壳上市,海尔将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向海外投资人筹集资金用作收购,从而加强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