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小企业,目前形成一股放弃上市的潮流。这种潮流最近也开始在中国出现。最近,国内有5家已经过会的公司撤回了融资申请。在这几家企业中,有4家公司的融资申请已经通过了发审委的审核,最早的一家在去年上半年就过会了。另一家企业本来即将上会,但前不久主动将申请材料撤回,决定不再进行IPO(首次发行上市)了.
对中小企业来说,上市本来是企业扩张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则更是如此,所以人们才如此地趋之若骛。看到一家又一家企业的上市,看到一家又一家企业由于上市得到快速扩张,看到一些人上市后就立即成为亿万富翁,对企业家来说,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呢?尤其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上市就意味着无成本地获得大量的财富,这让国内企业千方百计地争取上市。但是,最近的情况有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在美国,这种情况更是明显。为什么?
从2002年通过《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以来,美国企业上市的成本大增。最近有调查表明,营业额在2500万美元到99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为了达到这个法案的要求,每年平均需要在会计审计和其他相关方面花去成本74万美元。为了配合该法案的执行,接受访问的公司平均需要为12000小时的内部工作和3000小时的外部工作付出差不多200万美元的成本,另外再加上额外的59万美元会计审计费用,成本增加了38%。该法案还要求企业使用文档化的财务政策和流程,以改善企业的可审计性,并更快地向有关当局提交财务报告,以此来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及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也就是说,新的法案推出,要求企业的信息透明公开,企业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增强了,而这些信息公开制度、严格的审计与监督也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盈利与增长能力。本来企业希望以上市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让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以此来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在这个目标不仅不容易达到,反而还要付出更昂贵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中小企业不愿意上市也就很自然了。
而国内企业为什么也不愿意上市呢?有分析认为是由于二级市场低迷、企业受这次宏观调控的影响等。但我认为,尽管国内企业不愿意上市与美国企业不愿意上市的背景与条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却是一样的。
最近发生的江苏琼花事件,看上去与那些准备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应该说这一事件造成的影响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出台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一个是以实际的情景来影响。尽管后一种方式不如前一种来得直接与规范,但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者的内心冲击应该是最令他们震憾的。
江苏琼花事件作假的程度、作假手段的严重性与银广厦等事件相比肯定是大为逊色,但是媒体为什么会对该事件穷追猛打?中小投资者要求赔偿那样急切,管理层对此事反应会如此迅速,相关的法律监管部门也很快回应呢,为什么?问题在于国内股市经过前一阶段的严重打击之后,不少人对主板市场信心尽失。大家都希望建立中小企业板之后能走出旧市场的阴影,以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来建立股市投资者的信心。但中小企业板开板之后,不仅距市场投资者的要求太远,而且老调重弹,又走上了主板市场的老路。实际上,就目前的主板市场而言,无论出台什么政策与文件,要想它有所作为肯定是很遥远的事情。如果中小企业板的启动不能以新的风格与精神出现,那么中国的股市肯定是没有多少前景可言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媒体及监管者,对中小企业板的关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密。无论是哪一家企业,如果要想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密监督。如果这家企业能够按照企业上市的要求及标准,履行相关的信息披露义务,那么它才可能立足于市场;反之,如果它像江苏琼花那样来欺骗投资者,不仅会给市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伤害,最终还会毁灭这类上市公司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往那种希望去股市“圈钱”,希望以欺诈的方式来掠夺中小投资者财富的企业,如果要上市还得多考虑几分了。我想,这可能是国内一些公司撤回上市申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内管理层一定要顺势而为,一方面迅速地对江苏琼花这类作假的上市公司进行最为严厉的处罚,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相关者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于对相应的领导,也要问责,决不可让该事件中的相关人有半点逃避责任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要如美国那样,尽快完善与制定相关法令法律,在制度上保证上市公司履行一定的信息披露义务。这样,或许能够重建国内证券市場的信心。
可以说,一些中小企业撤回上市申请是一件好事情,国内管理层一定要对此现象密切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为国内股市的发展创造一个新契机。
来源:互联网周刊
易宪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