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对国内手机厂商“后向一体化”的质疑         ★★★ 【字体:
对国内手机厂商“后向一体化”的质疑

作者:范卫锋  …     人气:79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对国内手机厂商“后向一体化”的质疑
 作者: 范卫锋   
  这也许是耗费大量资源去赢得几个小战斗,却输掉整场战争的自毁长城之举。假如国内手机厂商真的实施向供应链上游进军,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设计的“向后突围”战略,很可能凶多吉少。
  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看来将突破眼前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了“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的后向一体化的冒险上。然而,这种战略决策的逻辑真的正确吗?“向后突围”能够成功吗?本土手机厂家的竞争优势究竟应该向谁去要?
对于夏新、波导、南京熊猫、TCL移动等手机厂商而言,其上半年差强人意的表现并不令人惊讶:手机业的爆炸式成长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而往日的高利润率也已成往事。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手机厂商和业界分析人士开出的药方惊人地相似:他们认为,国产手机厂商的问题在于缺少对手机行业供应链上游的掌握,应该向上游进军,如基于芯片层的设计。
  表面上来看,这种思路的逻辑似乎很有道理:中国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这几年看似飙升,甚至一度打得洋品牌“招架不住”(但目前洋品牌的反扑已经十分有力),2002、2003年的手机企业账面利润也颇为可观。但是不要忘记:这两年的“手机大牛市”中,行业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仍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索尼爱立信等,其次是法国、韩国、台湾的设计公司加上国内的中电赛龙、国电未来等设计公司,而表面上热闹风光的国内手机厂家,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属于“食草动物”。因此,向供应链上游进军,推行后向一体化,把现在被韩国人、台湾人、欧美人赚走的钱赚回来,掌握供应链的更多话语权,就成为手机厂商表面上的“自然选择”。
  然而,这种策略很可能已经误入歧途。
  首先,理智地分析一下,以目前国内厂商的实力,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对IC设计技术的掌握,顶多就是做一些目前韩国、台湾人做的解决方案罢了,只不过是减少了食物链中的一个次要环节,无法改变产业链的大格局。换句话说,“大钱”还得由外国人赚走,这是现实,不能逃避,只能面对。
  其次,我们一定要问一句:目前被韩国、台湾的设计公司赚走的钱(拿走的供应链话语权),到底值不值?在对后向一体化的研究中,经济史上最经典的案例是上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收购费雪车体公司的例子,传说中的费雪车体的“敲竹杠合约”俨然是如今韩国、台湾、欧美上游供应商的翻版,然而,姑姐不论这个证明“市场失灵”的“费雪车体寓言”,如今已被经济史学家证明属于以讹传讹,哪怕其真实可信,那也只是二十世纪的20年代特定环境中的潮流罢了,而现在,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二十一世纪管理思潮的最强音是——外包!
  早在五十年前,当别人问松下幸之助,为何不将其下属的JVC的音响业务与松下公司其他类似业务部门合并时,松下幸之助的回答是:在规模经济和组织秩序上的损失,能够轻易地被创新和部门之间竞争所带来的动力所克服!不错,如果某种“浪费”是必须的,那么企业家永远也不要去消灭它。一旦你消灭了这种“浪费”,你的企业可能因此失去活力、失去创造性、失去利润、失去生命!
  众所周知,目前令国内手机厂商们“眼红”的手机设计业务,对创新性的思维和组织灵活性要求极高,而最优秀的产品是由无数的手机设计公司中的怪才狂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技术“试错”和艺术“疯狂”设计出来,假如将这些灵活的设计公司纳入手机制造厂商们的庞大官僚机构,哪怕还是原来的那些人马(更何况还请不起原班人马),企业中的官僚文化、科层组织也会扼杀最好的、最不可思议的设计!当设计业务由别人的公司,变成自己的部门、下属时,确实“听话”了很多,但厂家失去的可能会更多!
  更何况,国产手机这几年之所以能够在市场占有率飞速上升,主因是国产手机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然而,这一优势正在消亡,诺基亚等国外品牌已经由每年几款机型变成每年几十款,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翻盖式手机”等多种款式全面杀来。而在销售领域,原来本土企业的优势——全国城乡的广大销售网络已经日益被连锁店所取代,在这种设计、销售受到前后夹击的情况之下,在整体实力仍处于劣势的“田忌赛马”中,还盘算着将设计业务纳入手机厂家组织体系图中,等于主动削弱自己在机型多样化上的长处,企图加强自己在研发实力上的短处,这无疑是一条极其凶险的路。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